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往往談到「三輪體空」的時候,常常舉「佈施」做為說明的例子!
為何常以「佈施」為例做說明,而非其餘「五度般若波羅蜜」呢?

可否以其他的「五度般若波羅蜜」為例分別說明「三輪體空」呢?
懇請各位前輩大德善知識指導開示。感恩喔!感恩喔!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1 17:53:30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感恩【心鏡】大德 修習路上時時相隨。
不才由衷感激不盡!感恩喔!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1 18:25:32 · update #1

感恩前輩【小葉】大德的悉心叮嚀喔!
這「度」字的確是要留意的!感恩喔!

那麼如是提問:

要如何適切將「佈施的三輪體空」這概念,
以文字描述擴展到「六度皆三輪體空」呢?
亦即「『忍辱』的三輪體空」概念舉例等。

~續~

2006-01-31 21:00:17 · update #2

初度統攝其後五度,這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在於:既然一度可統攝其後面餘五度,
則任舉其中的一度亦可解釋其餘五度才是。

敬請各位前輩大德再次指導開示。感恩喔!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1 21:01:40 · update #3

感謝前輩【快樂修行】大德悉心指導!
咦?寂照圓滿?嘻嘻!還是被發現了!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1 23:34:43 · update #4

*******************
因為每則回答都非常漂亮。不才受惠滿滿。
所以以下在選出最佳解答前做個感想小結。
*******************

2006-02-14 00:21:31 · update #5

感謝前輩【小葉】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感謝大德於答文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句話:

「講五度時,通常以末了的般若為眼,
 佈施仍是盲,謹記:六度=般若 。」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2:39 · update #6

感謝前輩【快樂修行】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謝謝大德喔!內文中的一句話深深震撼了不才:

「不執著於『**』的『有所得』。」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3:17 · update #7

感謝前輩【Mindfreedom】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謝謝大德您的悉心指導與開示。感恩喔!非常感恩!
大德的回答實在是非常完整地說明了「三輪體空」!
特別是內文提及了「莊子」的「齊物論」思想說明!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3:54 · update #8

感謝前輩【挖俙大浩呆】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感恩大德的指導!內文的一句話非常叫人深思喔:

「若不解性體,空無相法,
 一舉一動,皆落種子(影子)。」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4:41 · update #9

感謝前輩【風之天羽】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謝謝大德的指導!內文還有部分不才還得再參!
尤其是那(1)~(5)要慢慢參!急不得的!
想不通就隔些會再參!不然這呆頭腦會打結的!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5:18 · update #10

感謝前輩【 (如是我聞)~文~】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感謝大德以非常簡潔的內文作說明喔!非常非常感恩!
內文提到的「假體」、「無私我」、「解除~束縛」!
好多提及「有漏福報」、「無漏福報」..等的說明!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6:32 · update #11

感謝前輩【將軍】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謝謝大德的悉心指導!內文句句皆屬嘉言:

「三輪體空為『無所住』之義。」
「~『住於無所住心而行之』為三輪清淨之波羅蜜。」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7:16 · update #12

感謝前輩【果前】大德的指導 阿彌陀佛!
謝謝大德以「理」、「事」角度作說明喔!
真的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感恩喔!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2-14 00:27:37 · update #13

7 個解答

你的信我收到了,謝謝!所以...呵呵~我來了~在我要作答的前5分鐘,我以為三句話就能回答你的問題,可是,能認同我所說法的人,應該沒幾隻;畢竟,我們都太聰明了!往往談到「三輪體空」的時候,常常舉「佈施」做為說明的例子!為何常以「佈施」為例做說明,而非其餘「五度般若波羅蜜」呢?學佛的人,如何讓你自己獲得這個問題的正解;(1)你需要了解「菩薩」的真正定義。(2)你需要了解什麼是「大乘」文化。(3)分辨六度利益和六度功德的不同。(4)你必須通達金剛經的真實奧義。(5)學佛小乘、不深時,人心永遠只有兩個人稱,一個是「我」,另一個是「他」。學佛深入、大乘時,只有「心」,且無我、無他、無性、無相、無生法忍之大有情知覺(佛)。了悟第一義再深行菩薩道的成熟菩薩(名曰六度菩薩),其能力,猶如輪法三能,一曰能持輪法(自覺)、二曰能轉輪法(覺人)、三曰能照輪法(覺行)。當你俱有以上五種授記學識,了解了六度菩薩的能力;我們不難明白,三轉體空是實行菩薩道的應有觀念。這就是為什麼,用佈施來談三轉體空,不失為一個最佳題材道理。小乘的觀念,是自度自救;勉強算是能持輪法之冰山一角。小乘聖人用心至極,雖能依自身功德成就意樂安穩利益;卻受限在以自我功德讓他人獲得意樂安穩利益,是名小乘上座部法。講白話點,就是先能夠利益自己之後,才將這法拿來利益他人。這裡的「他人」,在大乘部看來,是小乘他們無法突破的「眾生相」;畢竟,所持者非大藏輪法,不能覺人只能照人,亦不能迴照。(小乘的觀念說到這裡,我該停了,因為大部分人會覺得越說越模糊)大乘法,就是推己及人、大悲同體(生命共同體)。善巧所持之正法的佈施,令眾生能夠知覺有情,生諸功德而成就一切安穩利益,這就是佈施後,連帶的(覺人)+(不分個體覺行)的相互輝映、照放光芒。我所說的『令眾生能夠知覺有情』,依靠這種佈施,雖然不代表能讓眾生都能「行般若波羅密」,但是眾生都能以知覺生諸功德而成就一切安穩利益,呈現出三輪體空的價值喔!應該不難接受吧?!總而言之,要實現輪法上「三輪體空」的價值,就是靠佈施。

2006-02-01 22:29:44 補充:
佛祖並不是拿六度中的「佈施」為例子。而是教誨大乘菩薩們,而且給予「佈施體空」的宏觀。

2006-02-01 17:25:3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風之天羽 7 · 0 0

六度萬行乃是欲圓滿佛道之菩薩,所必修之行門。又六度可分為『事六度』與『理六度』,亦即是『事修』與『理修』兩種。『事修』即是所作所為之善法,皆念念在心,便是著相而修,是修世間善法,可得世間善報,是不能出三界。『理修』即是所作所為之善法,以『三輪體空』作觀,而不著於『人、我、眾生、壽者』四相,是修出世間善法,能夠出三界,了生死,證涅槃。這六度皆是有『三輪』,然修六度行者,應當要知道『三輪』,原是空,不著於法相,乃契合於『般若』。因此行者所修六度,不執著四相,才可算是波羅蜜,始能得到彼岸,此即是『理六度』。若執著四相而修,將只是得到人天之福報,終究是不能超出三界。就如同 永嘉大師於證道歌云:「布施持戒生天福,有如仰箭射虛空,勢力盡,箭還墜,招得來生不如意。」此即指執著四相修行,屬『事六度』,雖有功德,能生天享福,但福盡勢衰,猶如箭墮,尚在六道輪迴。

總而言之,菩薩行者修六度,必須是『理修』,即:(1)布施時,無二邊取著,十法界依正,一捨一切捨,財身及命、無畏等施;(2)持戒時,性重譏嫌,等無差別,五部重輕,無所觸犯;(3)行忍時,生法寂滅,荷負安耐;(4)行精進時,身心俱靜,無間無退;(5)行禪時,遊入諸禪,靜散無妨;(6)修慧時,權實二智,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具足解釋佛之知見,而於正觀如火益薪;否則還是在六道輪迴,而發生下列之現象:(1)『事修』布施:若生天道可享天樂,若生人道可生榮華富貴之家,若生畜生道可為人之寵物,若生鬼道可為多財鬼;(2)『事修』持戒:若持五戒可生人道,若持十善戒可生天道;(3)『事修』忍辱:只能得莊嚴之相貌;(4)『事修』禪定:只能生色界天、無色界天;(5)『事修』智慧:只能得世智辯聰之世間智慧。是故菩薩行者欲成就『佛道』,不但六度要『理修』,而且要『齊修』。蓋只修其中一度、二度、三度、四度、五度,而非六度齊修,都無法證得『佛果』,唯有『六度齊修』,尤其要以『智慧度』導引前五度,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不再受『六道輪迴』之苦。Wednesday, August 01, 2001

2006-02-03 13:12:5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三輪體空常以佈施為例,可否舉另五度說明三輪體空?往往談到「三輪體空」的時候,常常舉「佈施」做為說明的例子!為何常以「佈施」為例做說明,而非其餘「五度波羅蜜」呢?可否以其他的「五度波羅蜜」為例分別說明「三輪體空」呢? 善知識,末學查丁福保居士所編佛學大辭典:『三輪相』就佈施言,以施者、受者、與施物謂之三輪,此三輪之相存於意中,稱為有相之三輪,而非真檀波羅蜜之行。滅此三輪,住於無心而行之,為三輪清淨之檀波羅蜜。金剛經曰:「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 善知識,三輪體空為「無所住」之義。仁者請查(太六:1-4)這是真佈施。(太五:27-37)是真持戒;(太五:38-48)這是真忍辱;(太六:16-18)這是真精進。這些例子中皆趨近於「住於無所住心而行之」為三輪清淨之波羅蜜。 然而三輪體空之意,非要吾等執著於界定此三輪體空,卻是要吾等更上層樓去體會,「不住施者、受者、與施物;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於相」,那麼應住哪裡?難怪須菩提會問於佛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而佛陀答:「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2006-02-03 05:35:4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嗯~~~
>>來信收到~~~~來此獻醜.<<............^.^""...........〝請多多包涵~並指導小弟〞

知三輪體空意
應不住ㄧ切相
來修ㄧ切善法
才能明心見性

知行六度無有別
行深般若波羅密
不因求而有所為
盡心而為既能得

因為所有在住相中修行的方法,都是有所為又有所得的修行方法
得到的是果報,直接受益於人身假体,果報享盡了,就又歸於無,如此
虛假不實的修行方法,有如曇花ㄧ現,轉眼既逝。

然而真實的修行者,是必須以無私我之心境,來修持ㄧ切善法,如此
的無所為又無所得的修行方法,必能得到無量無邊的真功德,真接
助益於自性法身,並能讓法身更加光明圓滿。

而當修者在其六根清淨的明心境界裡,必能自證自悟,光明圓滿金剛
不壞法身的出生,因而体悟有得到甘露ㄧ般,並且自證体內已經產生
了電,從此假体已經聽從自性真人的使喚,而解除了人心的束縛。

※唯以無我無人的無為法來修行※
※才能恢復自性中本有的妙智慧※
※因而能夠見性成佛而登上彼岸※

以上個人淺見恭 諸 位未來的佛 菩薩參考~
歡喜人生*你我相隨*共渡彼岸*早登佛土 ~~ 【 心靈歸處】

2006-02-02 06:51:0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如是我聞&文 7 · 0 0

佛教三輪體空的觀念出自《金剛經》,具體說法則是出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輪之區別乃是取經意而立,是一種分解式的說法,能所的對立原只是一種方便說而已,倘以三輪體空行布施作為修行初階,能施、所施之空可對治慳吝;就修行而言,尚存次第之見。所以三輪體空之真正目標,在破除三輪乃至一切相之自性執,以達到了悟諸法空無自性的般若智慧。空之真義原本就是圓融而無次第分別的,須是當下圓頓直入,如惠能之偈云「本來無一物」般,令畢竟空義朗朗昭顯。莊子由邏輯和知識論出發,在弔詭的過程中,引生懷疑論、相對主義和不可知論等質疑與批判。雖然其最終目的在追求心靈的解放,以達到與天地萬物齊同冥和的境界,但上述的質疑卻同時抵消自己所達致的成果;而三輪體空乃為分解與非分解的一種綜合,由分解向非分解超越,就分解來看,三輪體空是用以對治布施時的不當心態;非分解時,則是了知一切諸法本來無相,如經云:「凡所有相皆屬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莊子對於客觀真理確有懷疑與不可知的傾向,也因而轉向內在追求,佛教則明白指出諸法實相即是空相的道理,進而教人以三輪體空、不住諸法而滅度眾生,對真理毫不疑惑。所以莊子視天地為實有,以與萬物齊一、與天地為友為最高境界;而佛教只承認緣起的有,所以莊子的理想,就佛教而言,只是世間而非出世間,只是世俗諦而非勝義諦。  空不同於弔詭,空不捨萬法,如龍樹菩薩所說:「以有空故,一切法得成。」悟得空義者,毋須透過弔詭,當下即得自在。(蔡朝枝整理)http://www.hfu.edu.tw/~pr/86/wd4-5.htm構成布施有三個要件,即施者、受者與施物,此稱為「三輪」。若布施時,能了悟此三者皆因緣際會而當摧破自心的執著,故說「三輪體空」。例如布施的人要能體會到別人真正的需求而布施(雪中送炭),不是不管別人真正所需而布施(錦上添花)。施者當知受者的需求會因事過境遷而發生變化,也沒有什麼恆常不變的時機可執著故空,至於受者與施物亦是如此而知故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八「大乘菩薩,既覺了諸法,惟心所現。所謂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布施,則能治、所治二無二也,二無二故,則三輪體空。」《宗鏡錄》卷三十「大菩薩行施等時,能觀唯議,知境是心,即心外無法,三輪體空,是稱真施。」以上所說的都是指布施者動機應該要純正,且能夠懷著一顆喜捨心、恭敬心、慈悲心與因緣觀來看待一切眾生,希望他們所求皆能如願。《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卷一在解釋「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時提到此一段是「理觀兼事行也,不住是理觀,布施是事行。於法者,六塵諸法也。布者,普也。施者,捨也。菩薩所修六度萬行,以布施為初度攝後五度。蓋施有三種,資生施、無畏施、法施也。資生施者,施以財物資他生也。無畏施者,持戒不惱無冤,忍辱不報有冤。法施者,精進不倦說法,禪定不差機說法,智慧不顛倒說法,然一切布施不過六塵。所謂六塵,如床敷臥具飲食湯藥之類是也。世人行施,心希果報,是為著相。菩薩行施了達三輪體空故,能不住於相。」故知「三輪體空」之六度萬行,含括了佛菩薩的一切功德行,成就了諸佛菩薩的萬德莊嚴。(陳嘉文/輯錄)ttp://www.wfdn.com.tw/9109/020922/07-11/092210-4.htm「三輪體空」誰能做到?法身菩薩才能做到;不但六道眾生做不到,四聖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也做不到。為什麼?人不能無心。換句話說,他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標準就不適用;什麼時候把妄想分別執著斷盡,就是這個標準。所以這個標準是法身菩薩的標準,我們要知道。知道了有好處,什麼好處?行善不會自以為滿足,有這個好處。無論積多大的功德,自己心裡面總是以為還不夠多,還是很少,這就好。不會自以為滿足,你才肯認真努力發憤的去修善。這個道理你明白了,才知道諸佛菩薩他們的善行念念圓滿;無論他修的善事是大、是小,無一不圓滿。為什麼?因為他沒有妄心,他用的是真心,用的是本性,真心本性是圓滿的。所以,用真心本性行事,無一而不圓滿,道理在此地。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發願作佛。http://book.bfnn.org/books2/1096.htm

2006-02-01 12:22:2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Mindfreedom 7 · 0 0

~~「能」~~「施」者!

~~「所」~~「施」之「物」!

「施」之~~「對象」~~!

~~「能」~~!~~「所」~~!~~「對象」~~! 稱之為「三輪」!

其餘的「五度」原理相同,只是「主題」變換而已!

「佈施」之「三輪」乃是「行為體空」!說的是對於「行為上」的「不執著」。也就是「有所得」」。

而:「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乃是「心態上」的「三輪體空」!說的是對於「心態上」的「不執著」。

不執著於「持戒」的「有所得」。

不執著於「忍辱」的「有所得」。

不執著於「精進」的「有所得」。

不執著於「禪定」的「有所得」。

不執著於「般若」的「有所得」。

如此,才與「心經」上的「以無所得故,菩堤薩埵」「相應」!

2006-02-01 04:25:47 補充:
此題與「寂照圓滿」那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2006-01-31 23:22:5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老天不是人 7 · 0 0

持戒如果要做到三輪體空,就是六
根清淨不染六塵,就契入真空法應
報身都是空寂的,忍辱也是一樣如
果有持戒契入真空,那也沒有對象
可以嗔恨也沒有人接受打罵,要看
六根的清淨度,禪定就是持戒持具
戒心清淨契入真空,不動圓滿週遍
十方,水火風八難都不受了,證解
脫以及,般若智慧,真空可以容萬
物不染萬物,無漏智。


請多多指教謝謝

2006-01-31 18:18:29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