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古代先賢大德將一百零八種煩惱歸為二十六種煩惱。
其中六種稱「根本煩惱」其餘二十種稱「隨煩惱」。

請教何謂「根本煩惱」?「根本」何意?有哪些呢?
請教何謂「隨煩惱」?「隨」字何意呢?有哪些呢?

懇請各位前輩大德善知識惠予指導開示!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1 01:27:06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6 個解答

先祝福  ईअम्ह्अन्उओ 善知識及各位善知識  新年快樂  福慧圓滿  佛道日增【根本煩惱】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稱作煩惱。與「隨煩惱」對稱。指諸惑之體可分為貪、瞋、癡、慢、見、疑等六種根本之煩惱。其中,見復分為五,稱為五利使;其他之五煩惱則稱為五鈍使。兩者合之,即為十隨眠。此外亦有八十八使或九十八使之分類。反之,枝末煩惱乃從屬於根本煩惱,具有染污心之作用(染污之心所),又稱隨煩惱、隨惑。 俱舍宗主張枝末煩惱共有十九種,乃大煩惱地法中之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癡除外);大不善地法之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之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等。唯識宗則在十九種中除去不定地法(二),而在大煩惱地法加入失念、散亂、不正知(三);以上共為二十種,稱二十隨煩惱。復次,大煩惱地法又稱大隨煩惱(大隨惑)、大不善地法稱中隨煩惱(中隨惑)、小煩惱地法稱小隨煩惱(小隨惑)。【隨煩惱】指隨根本煩惱而起之煩惱。與「根本煩惱」相對稱。又作隨惑、枝末惑。據俱舍論卷二十一載,隨煩惱有二義:(一)指隨心生起而惱亂有情之一切煩惱。(二)指依根本煩惱而起之其他煩惱。書中共舉出十九種隨煩惱,並總括為三類,即:(一)大煩惱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二)大不善地法,指無慚、無愧。(三)小煩惱地法,指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種,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 據成唯識論卷六載,隨煩惱指根本煩惱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種法,可分為三類,故又稱「三隨煩惱」。即:(一)小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小煩惱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等十種;此十種煩惱各別而起,故稱小隨煩惱。(二)中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無慚、無愧;此二種煩惱遍於一切之不善心,稱為中隨煩惱。(三)大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大煩惱地法而立,指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此八種煩惱遍於一切染污心,而輾轉與小、中隨煩惱俱生,故稱大隨煩惱。參考資料:佛光大辭典

2006-01-31 15:45:5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4 22:28: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DTIRFVNCCWND 1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19 11:46:0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隨煩惱』,共二十種。此二十種類別有三,謂(1)忿等十各別起,故名小隨煩惱;(2)無慚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隨煩惱;(3)掉舉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隨煩惱。茲分述之如下: (一) 【忿】。云何為忿?依對現前不饒益境憤發為性,能障不忿執仗為業,謂懷忿者多發暴惡身表業故,此即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忿相用故。 (二) 【恨】。云何為恨?由忿為先懷惡不捨結怨為性,能障不恨熱惱為業,謂結恨者不能含忍恒熱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恨相用故。 (三) 【覆】。云何為覆?於自作罪恐失利譽隱藏為性,能障不覆悔惱為業,謂覆罪者後必悔惱不安隱故,有義此覆癡一分攝,論唯說此癡一分故,不懼當苦覆自罪故,有義此覆貪癡一分攝,亦恐失利譽覆自罪故,論據麤顯唯說癡分,如說掉舉是貪分故,然說掉舉遍諸染心,不可執為唯是貪分。 (四) 【惱】。云何為惱?忿恨為先追觸暴熱佷戾為性,能障不惱蛆螫為業,謂追往惡觸現違緣心便佷戾,多發囂暴凶鄙麤言蛆螫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惱相用故。 (五) 【嫉】。云何為嫉?徇自名利不耐他榮妒忌為性,能障不嫉憂慼為業,謂嫉妒者聞見他榮深懷憂慼不安隱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嫉相用故。 (六) 【慳】。云何為慳?耽著財法不能慧捨祕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謂慳吝者心多鄙澀畜積財法不能捨故,此即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慳相用故。 (七) 【誑】。云何為誑?為獲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能障不誑邪命為業,謂矯誑者心懷異謀多現不實邪命事故,此即貪癡一分為體,離二無別誑相用故。 (八) 【諂】。云何為諂?為網他故矯設異儀險曲為性,能障不諂教誨為業,謂諂曲者為網帽他曲順時宜矯設方便,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師友正教誨故,此亦貪癡一分為體,離二無別諂相用故。 (九) 【害】。云何為害?於諸有情心無悲愍損惱為性,能障不害逼惱為業,謂有害者逼惱他故,此亦瞋恚一分為體,離瞋無別害相用故,瞋害別相准善應說。 (十) 【憍】。云何為憍?於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為性,能障不憍染依為業,謂憍醉者生長一切雜染法故,此亦貪愛一分為體,離貪無別憍相用故。 (十一) 【無慚】。云何無慚?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謂於自法無所顧者,輕拒賢善不恥過惡,障慚生長諸惡行故。 (十二) 【無愧】。云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長惡行為業,謂於世間無所顧者,崇重暴惡不恥過罪,障愧生長諸惡行故。 (十三) 【掉舉】。云何掉舉?令心於境不寂靜為性,能障行捨奢摩他為業,有義掉舉貪一分攝,論唯說此是貪分故,此由憶昔樂事生故,有義掉舉非唯貪攝,論說掉舉遍染心故。 (十四) 【惛沈】。云何惛沈?令心於境無堪任為性,能障輕安毘缽舍那為業,有義惛沈癡一分攝,論唯說此是癡分故,惛昧沈重是癡相故,有義惛沈非但癡攝,謂無堪任是惛沈相,一切煩惱皆無堪任,離此無別惛沈相故。 (十五) 【不信】。云何不信?於實德能不忍樂欲心穢為性,能障淨信惰依為業,謂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應知,然諸染法各有別相,唯此不信自相渾濁,復能渾濁餘心心所,如極穢物自穢穢他,是說此心穢為性由不信故。 (十六) 【懈怠】。云何懈怠?於善惡品修斷事中懶惰為性,能障精進增染為業,謂懈怠者滋長染故,於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於無記事而策勤者,於諸善品無進退故。 (十七) 【放逸】。云何放逸?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障不放逸增惡損善所依為業,謂由懈怠及貪瞋癡不能防修染淨品法,總名放逸,非別有體,雖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勢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 (十八) 【失念】。云何失念?於諸所緣不能明記為性,能障正念散亂所依為業,謂失念者心散亂故,有義失念念一分攝,說是煩惱相應念故,有義失念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 (十九) 【散亂】。云何散亂?於諸所緣令心流蕩為性,能障正定惡慧所依為業,謂散亂者發惡慧故,有義散亂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有義散亂貪瞋癡攝,集論等說是三分故,說癡分者遍染心故。 (二十) 【不正知】。云何不正知?於所觀境謬解為性,能障正知毀犯為業,謂不正知者多所毀犯故,有義不正知慧一分攝,說是煩惱相應慧故,有義不正知癡一分攝,瑜伽說此是癡分故。

2006-02-01 13:28:26 補充:
『六種根本煩惱』者(一) 【貪】。云何為貪?於有有具染著為性,能障無貪生苦為業,謂由愛力取蘊生故。 (二) 【瞋】。云何為瞋?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為業,謂瞋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 (三) 【癡】。云何為癡?於諸理事迷闇為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為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四) 慢】。云何為慢?恃己於他高舉為性,能障不慢生苦為業,謂若有慢於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

2006-02-01 13:29:28 補充:
(五) 【疑】。云何為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有義此疑以慧為體,猶豫簡擇說為疑故。 (六) 【惡見】。云何惡見?於諸諦理顛倒推求度染慧為性,能障善見招苦為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

2006-02-01 13:32:19 補充:
;(3

2006-02-01 08:27:1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根本煩惱又作本惑、根本惑。略稱作煩惱。與「隨煩惱」對稱。指諸惑之體可分為貪、瞋、癡、慢、見、疑等六種根本之煩惱。其中,見復分為五,稱為五利使;其他之五煩惱則稱為五鈍使。兩者合之,即為十隨眠。此外亦有八十八使或九十八使之分類。反之,枝末煩惱乃從屬於根本煩惱,具有染污心之作用(染污之心所),又稱隨煩惱、隨惑。 俱舍宗主張枝末煩惱共有十九種,乃大煩惱地法中之放逸、懈怠、不信、昏沉、掉舉(癡除外);大不善地法之無慚、無愧;小煩惱地法之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等。唯識宗則在十九種中除去不定地法(二),而在大煩惱地法加入失念、散亂、不正知(三);以上共為二十種,稱二十隨煩惱。復次,大煩惱地法又稱大隨煩惱(大隨惑)、大不善地法稱中隨煩惱(中隨惑)、小煩惱地法稱小隨煩惱(小隨惑)。隨煩惱指隨根本煩惱而起之煩惱。與「根本煩惱」相對稱。又作隨惑、枝末惑。據俱舍論卷二十一載,隨煩惱有二義:(一)指隨心生起而惱亂有情之一切煩惱。(二)指依根本煩惱而起之其他煩惱。書中共舉出十九種隨煩惱,並總括為三類,即:(一)大煩惱地法,指放逸、懈怠、不信、惛沈、掉舉。(二)大不善地法,指無慚、無愧。(三)小煩惱地法,指忿、覆、慳、嫉、惱、害、恨、諂、誑、憍等十種,及不定地法中之睡眠、惡作。 據成唯識論卷六載,隨煩惱指根本煩惱之六大惑以外的二十種法,可分為三類,故又稱「三隨煩惱」。即:(一)小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小煩惱地法而立,指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憍等十種;此十種煩惱各別而起,故稱小隨煩惱。(二)中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大不善地法而立,指無慚、無愧;此二種煩惱遍於一切之不善心,稱為中隨煩惱。(三)大隨煩惱,相對於俱舍論之大煩惱地法而立,指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等八種;此八種煩惱遍於一切染污心,而輾轉與小、中隨煩惱俱生,故稱大隨煩惱。

2006-01-31 19:55:0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菩提 7 · 0 0

何謂「根本煩惱(六)、隨煩惱(二十)」
http://dharma.fgs.org.tw/shrine/ggmt/ggmt/c11-2.htm

2006-01-31 01:34:2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