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因為我查不到所以看有沒有人可以查ㄉ到~~~拜託各位2天後要交差所以拜託ㄌ謝謝大家~~!!

2006-01-26 14:59:5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大寶 1 in 科學 化學

3 個解答

道耳吞 (John Dalton,1766年 ~ 1844年)
道耳吞6歲起在村裡教會辦的小學讀書。剛讀完小學,就因家境困難而輟學。但是他熱愛讀書,在農活的閒暇之餘還堅持自學。他的勤奮好學的態度得到村裡一個叫魯賓遜的親戚的讚賞。魯賓遜主動地利用晚上時間來教他數學和物理。到了15歲時,道耳吞的學識已有很大提高,於是他離家來到附近的肯達耳鎮上,在他表兄任校長的教


會學校裡擔任助理教師。在這所學校裡,他仍然堅持一邊努力工作,一邊發憤讀書,無論是數學、自然科學,還是哲學、文學的書籍,他都廣泛涉獵。據說在這所學校的12年中,他讀的書比以後50年的還多。正是這種勤奮學習為他當時的教學和以後的科學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主動登門拜約翰﹒豪夫的盲人學者為師,跟他學習數學、哲學和拉丁文、希臘語。1793年,道耳吞經豪夫推薦,來到了曼徹斯特,受聘於一所新學院擔任數學和物理學講師,後來他就從這裡開始系統地學習化學知識。在學習過程中,道耳吞渴望得到新知。上小學時,每當遇到較難的計算題,他一定堅持要把難題解出。因此當同學們都放學回家了,他卻常常端坐在教室裡,埋頭解題。在魯賓遜的影響下,他很早就開始進行氣象觀測。在肯達耳時,又經豪夫的指導使他開始記錄氣象日記。從21歲時,道耳吞記氣象日記,堅持了整整57年。直到臨終的前一天,他還記下了一段氣象觀察。就是這股渴望得到新知的學習態度,使他攻下了一個又一個的學習難關。虛心地求教和不倦地自學終於使道耳吞成為一位知識淵博的學者。

姓名
Joseph John Thomson(譯名:湯木生)


生卒年
西元1856年~1940年

出生地
英國 曼徹斯特

重要發現
電子的存在

著名學說
第一個原子模型「葡萄乾布丁模型」

才華洋溢
湯木生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學者,在1884年湯姆生年僅28歲,就擔任英國劍橋大學卡文的斯(Cavendish)實驗室的主任。這位被稱為「年輕小伙子」他,自己也感到十分驚訝,想不到這位年輕人卻使設備簡陋的實驗室轉變成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實驗核子物理重鎮。

電子的發現
湯姆生和他的學生拉塞福是最早證實空氣被X射線游離。從這游離現象推導出游離輻射(放射線),也就是由原子釋出能量範圍廣大的電磁波和粒子輻射。湯姆生最負盛名的貢獻是探討陰極射線的性質,也就是電子的性質。他藉著電場以偏轉陰極射線;在過去是用磁場使電子偏轉。他終於證實電子為帶負電的粒子。接著他又測定電子的質量,約為氫原子核的二千分之一。在當時電子是被視為最小的粒子。1897年他證實所有原子都含有一種相同的粒子,此粒子的質量比原子輕得多,他稱為「微粒」,現在則稱為電子。湯木生使用一種改良的真空技術,證明陰極射線是由一群帶負電、具有質量的粒子所組成,而且不論使用何種金屬做陰極,這些射線均是由同樣的粒子所組成,此一發現解決了長期存在有關陰極射線是何種物質的爭論,更推動了原子結構的研究,對20世紀的科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為此項發現,他被稱為「能分離原子的人」。湯木生也是第一位發現元素具有同位素的人,並成功地從氖-20中分離出氖-22。後來他的學生亞斯頓(F.W.Aston)受到鼓勵,致力於研究同位素,更因此在1919年發明了「質譜儀」。

諾貝爾獎的孕育者
1906年湯木生因氣體導電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09年擔任英國科學促進會主席,1912年獲得該會所頒的勳章。他不但是著名的科學家,也是一位傑出的教師,對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在他手下工作過的學者,便有七人獲得諾貝爾獎。

拉塞福
被稱為近代物理之父或核子物理之父。他能用一般語言描述原子的理論、觀念以及放射現象。他也把阿伐粒子、貝他粒子以及質子作定性方面的分析。雖然中子是查兌克所發現,但其命名仍可追溯至拉塞福。放射性物質的衰變方程式(指數函數)也是拉塞福首先採用。他又是首位建立半化(衰)期和衰變常數的觀念。

  當他和索迪在加拿大麥基爾 (McGill)大學共事時,他們證實鈾和釷會變成不同的元素,也就是「轉變」。在當時這種衰變的過程而導玫轉變的現象無法為上流的社會人士所接受,因為一般人認為這是江湖術士所謂的點石成金而非科學的範疇,但是以上的貢獻卻讓拉塞福榮獲1908年諾貝爾化學獎。



  在1909年拉塞福在英國曼徹斯特(Manchester)大學用阿伐粒子撞擊一片薄的金箔,他注意到大部分的阿伐粒子都能通過金箔,但卻有八千分之一會回跳。他嬉稱用海軍15吋巨砲射擊一張紙,但炮彈卻會回跳而打到你自己。由此簡單的觀察,他認為原子的質量必須集中於很小且帶正電荷的原子核上,而電子則位於遠離原子核的位置。雖然這種類似大陽系行星系統的原子模型在近年來屢經修改,但是在今天一般人對於原子的觀念仍以類似太陽系為主。



  在1919年拉塞福回到劍橋大學出任卡文的斯實驗室的主任,過去他曾在這實驗室作研究生,事師湯姆生,可謂一脈相傳。後來的貢獻為藉人工的方法改變原子核和原子的結構。他用阿伐粒子撞擊氮,他証實可產生另一元素氧。他嬉稱為玩石彈戲,媒體則稱他分裂了原子。他在1937年逝世,葬於西敏寺,靠近牛頓先生。

2006-01-26 15:05:4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基礎化學講義編者:陳義忠 1 基礎化學 第一章 緒論 ���� 化學:研究學物質的特性、組成、結構和變化的科學 ���� 物質的特性:  1. 物理特性:顏色、形態、密度、熔點、沸點、溶解度、…等。 2. 化學特性: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還原性、酸鹼性、…等。             ���� 組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 組成物質之原子間的作用力即為化學鍵,可分為             ���� 物質的變化: 1. 原子:道耳吞的原子論:組成物質的最小粒子稱為原子。 2. 分子:亞佛加厥的分子學說,解釋了給呂薩克的氣體體積反應定律。 3. 離子:阿瑞尼士提出解離說:帶電的粒子稱為離子,有正、負離子之分。 1. 金屬鍵:同一種金屬原子間,以自由電子共用的方式而形成的鍵結狀態。 2. 離子鍵:原子間因電荷不同而吸引在一起的鍵結方式,通常是由金屬陽離子和非金屬陰離子所組成的。(可由電負度的差異來判定)。 3. 共價鍵(含配位共價鍵):原子間由電子的共用方式形成的鍵結。 1. 物理變化:物質僅發生相的變化,本質並未改變,如固態熔化成液態,液態變為氣態,僅分子間距離改變,物質本性不變。所以只是相變。 2. 化學變化:分子中的原子重新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物質,因此物質的特性基礎化學講義 編者:陳義忠 2 改變,如蛋白質遇熱或碰到酒精而變質。所以是質變。  ���� 物質的分類: 1. 純物質:由同一種元素或化合物所組成的,具有一定的性質。 (1) 元素:由同一種原子所組成的,有單原子組成(如Cu、Na)、雙原子組成(如O2、N2)或是多原子組成的(如P4、S8)。 (2) 化合物:由多種原子鍵結而成的,如H2O、CO2等。 2. 混合物:由多種純物質依不同比率混合在一起,因此物質不同。 (1) 均相混合物:如食鹽水、K金 (2) 非均相混合物:如豆漿、泥漿 ���� 化學史  1. 古代人利用火,是人類文明的起步。 2. 中古時期,發展的「煉丹術」及「煉金術」。 3. 1673,英人波義耳提出火的微粒說,認為火是一種實在的、具有重量的微粒構成的物質,當火的微粒被金屬吸收後,金屬的重量就會增加。 4. 1703,德人施塔爾提出了「燃素」,認為物質具有燃素則可以燃燒,否則不能燃燒。 5. 1774,法人拉瓦節提出燃燒的氧化學說,以實驗證實了「質量守恆定律」並打破了「燃素說」。後人稱他為近代化學之父。 6. 1803,英人道耳吞提出「原子學說」,成為現代物質料學的基礎。 基礎化學講義 編者:陳義忠 3 7. 1869,俄人門得列夫提出第一張化學元素週期表,採用原子量的排而順序。 8. 1887,瑞典阿瑞尼士提出解離說。 9. 1897,英人湯木生從陰極射線實驗中發現電子。並獲得電子的e/m (電荷與質量比) = 1.76×1011 10. 1909,美人密立根以油滴實驗決定了電子的電荷為1.602×10-19庫侖。如此一來,將電子電量代入湯木生的e/m值中,即得到電子質量約為9.11×10-31公斤。 11. 1911,英人拉塞福從α粒子撞擊金箔的散射情形,確立了原子核的模型。其中α粒子為42He2+(即氦的原子核)。 12. 1913,英人莫士勒建立了以原子序排列的元素週期表。為目前我們所用的週期表。 13. 1932,英人查兌克發現了原子中有一不帶電的粒子,稱為中子。  由湯木生、拉塞福及查兌克三人之發現,修正了道耳吞原子說中部份錯誤。 ���� 生活與化學  1. 化學改善人類的生活:             (1) 上古人類因發現「火」而由生食進入熟食。利用火來進一步保存食物;利用火來製造工具,由石器變成青銅器或鐵器。             (2) 煤的使用改變了生產的方式,發生了工業革命;石油的生產,更進一步促進世界工商業發展。             (3) 各種合成的藥品的發明,有效地治療人類的各種疾病,延長人類的生命。 基礎化學講義 編者:陳義忠 4 (4) 食、衣、住、行都因化學的發展而變得更好。 2. 化學發展而造成的危害: (1) 火藥的發明造成戰爭的大量殺戮,原子彈更是威力強大。 (2) 抗生素的發明及濫用,造成病毒產生抗藥性。 (3) 工業的發展,造成環境污染、溫室效應加劇、臭氧層破洞,…等。 3. 化學的發展成就了人類的文明進步,但過度地開發卻也造成了環境的危害,但不論如何,要想解決這些污染,終究還是要靠化學方法來解決。

2006-01-26 15:08:4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Pearl 7 · 0 0

道耳吞 1766年9月6日約翰·道耳吞出生在英國西北部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村。他的父親是一個手工業者,養活著六個子女,家庭十分拮据。道耳吞唯讀了幾年私塾,從十二歲起就接替老師一邊教私塾一邊種地。十五歲那年他應表兄之邀,到一個城市的寄宿制初中擔任助理教員。 在這裏,道耳吞努力自學拉丁語、希臘語、法語、數學和“自然哲學”(相當於理化生物的綜合)。從偏遠的農村來到這雖不算大的城市,道耳吞感到天地開闊。他十分希望得到博學的老師的指點。當他聽說學校附近住著一位雙目失明的學者時,馬上趕去拜訪。這位學者名叫豪夫(1752——1825),道耳吞在他的輔導和鼓勵下,學到了很多外語和科學知識,並開始對自然界進行觀察,搜集動、植物標本,特別是每天詳細記錄氣候變化。 爲了觀察氣象,道耳吞經常到山區、林區和湖沼地帶去旅行。他用他自製的溫度計、氣壓計觀測氣象,五十多年如一日堅持記錄氣象資料,全部觀測記錄達二十多萬條。當時氣象學還是一門很薄弱的科學,很少有人進行這方面的研究。1793年道耳吞出版了他的第一部科學著作——《氣象觀測論文集》,初步總結了他的觀測結果,對氣象學的發展,起了一定的啓蒙作用。這年道耳吞27歲。從此這位初中助理教員引起了科學界的注意和重視。 這一年,由於這部論文集的出版,加上那位盲學者豪夫的推薦,道耳吞被曼徹斯特城一所專科學校聘去擔任講師,講授數學和“自然哲學”。曼徹斯特是當時英國蓬勃發展的紡織業的中心,交通便利,文化發達。道耳吞在這裏很容易接觸到新的知識,加速了他在科學上的成長。他經常到那裏的公共圖書館借出各種書籍,閱讀到深夜。他在給故鄉親友的一封信中曾敍述他那一段時間的學習情況:“我的座右銘是:午夜方眠,黎明即起。” 專科學校借重道耳吞的名聲,卻無意于培養道耳吞這樣好學的青年。道耳吞在這所學校裏的教學任務很重,又沒有實驗室,特別是沒有從事研究的時間,他感到很煩惱。到了1799年,他毅然辭退了講師職務。 辭職以後,道耳吞租了幾間房,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他一邊學習研究,一邊招收了幾位學生,私人授課。雖然收入少了,但他卻贏得了時間。除了每星期四下午到郊外的草地上打幾個小時的曲棍球,作爲一星期的娛樂休息外,他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他的實驗研究上。在這裏,他完成了原子論的實驗證明和他的名著《化學哲學新體系》。 太多貼不完請上http://www.hcsh.tp.edu.tw/~nat16/new_page_14.htm

2006-01-27 08:02:54 補充:
湯木生-http://www.hcsh.tp.edu.tw/~nat16/new_page_22.htm
拉塞福-http://www.hcsh.tp.edu.tw/~nat16/new_page_25.htm

2006-01-26 15:03:2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Frank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