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詩.律詩.絕句的格律[清楚 - 賞20點]
如題如題
要青處歐
2006-01-21 17:25:5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Me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樂府
本指古代的音樂官署;也可以指一種詩體。樂府詩,初指樂府官署所採集創作的詩歌;後用以指:魏晉至唐代可以入樂的詩歌和後人仿傚樂府古題的作品。
歌行
古詩之一體。漢魏以下的樂府詩,題名為「歌」和「行」的頗多,二者名稱不同,其實並無嚴格的區別,後遂有「歌行」一體。其音節、形式、格律較為自由,富於變化。
古體詩
亦稱「古詩」、「古風」,和近體詩相對。近、古之分,本以 時代 為準:唐為近體詩;唐以前為古體詩。後世則以 體裁 為據:古體詩乃依漢魏體式而言,不講求格律、用韻自由,句數不限;近體詩則依唐人律、絕體式,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用韻皆有嚴格限制。
古風
即指「古詩」,「古體詩」。請參考:古體詩條。
近體詩
亦稱「今體詩」;和古體詩相對。近、古之分,本以「時代」為準:唐為近體詩,唐以前為古體詩。後世則以體裁為據:古體失乃依漢魏體式兒言,不講求格律、用韻自由,句數不限;近體詩,則依唐人律絕體式,字數、句數、平仄、對仗、用韻皆有嚴格限制。
絕句
1.又名「斷句」、「短句」、「絕句」。有「截然而止」的意思,強調「意在言外」。
2.是指四句體的小詩,以五、七言為主,簡稱五絕、七絕,平仄、押韻皆有定數。
3.有人說:絕句是截取律詩的一半而成,但若就詩體發展而言,就知道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在唐代律詩形成以前,已有絕句。
律詩
1.為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嚴密,故名。起源於南北朝,成熟於唐初。
2.共八句,分五、七言兩體 ,簡稱五律、七律。中間兩聯必須對仗;第二、四、六、八句須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
3.律詩中,凡兩句相配稱為「聯」
押韻
1.所謂押韻,就是每一首詩的句尾使用同樣音韻的字,造成爽然順口的效果。
2.規則是:每逢偶數句一定押韻,每首第一句可押可不押。須押韻部相同或相通的韻,但亦有變格,稱為「換韻」。
3.押韻,既便於吟誦記憶,又使詩歌具有節奏、聲調之美。
平仄
1.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又分陰平、陽平;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而今國語中的第一聲相當於「陰平」;二聲為「陽平」;三聲為「上聲」;四聲為「去聲」;至於「入聲」,在國語中已消失,化入其他四聲中。但若以方言(請用台語、客家語唸唸看),猶能分辨,如:白、石、竹、菊、一、十……今國語為平聲,昔日皆讀為入聲。
P.S.這些是沒有規則可尋的,但幸好近體詩的通則是不押仄聲韻,影響較小。
平 聲 :陰平 國語中的第一聲
陽平 國語中的第二聲
仄 聲:上聲 國語中的第三聲
去聲 國語中的第四聲
入聲 國語中已無此聲
2.功用:平仄譜有嚴格的規定是近體詩最大的特色,由於平仄的規定,使得作詩時的 限制多了一層束縛,但也使詩歌更抑揚頓挫。近體詩的音節特別優美,藝術性特強,可以搖頭擺尾的吟詠,平仄的規定是最重要的原因
對仗
詩歌中詞句的對偶,可以兩句相對,也可以句中自對。一般用同類句型和詞性。詩中間兩聯須對仗,首尾兩聯不用對仗。而絕句不用對仗,但時有作偶句者。
2006-01-21 17:46: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雅客 5 · 0⤊ 0⤋
好討厭這類的絕句平仄,
有夠難背
(謝謝大大提供此資料)
2011-10-17 18:10: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ether 2 · 0⤊ 0⤋
.
.
....
2006-02-20 12:00:2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