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河洛人,這個名稱,是何時形成的 ?

是何種語言 ?

2006-01-19 03:35:25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萬春 2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6 個解答

河洛指的是黃河與洛水相交的一帶,以洛陽為中心,現屬河南。洛陽是東漢和兩晉的都城,東漢末黃巾作亂,西晉初有八王之亂,按西元317 年是西晉國都,洛陽被胡人攻陷(史稱五胡亂華),東晉開始建都南京,偏安江南的一年。為避胡禍,當年有數百萬難民自京師洛陽一帶南遷。其中一大部份是向新都南京投奔,但南京地區腹地有限,只好另謀出路。由於洛陽地近黃河、洛水,附近居民大多通水性,既然南京無法立足,只好乘船出長江口,沿海岸南下發展,部份停留在舟山群島,部份到達浙江溫州,部份更南下至金門、廈門、泉州、彰州及廣東潮州。為不忘本,將所講語言,稱為河洛語,難民們也以河洛人自居。河洛語系族群,目前分佈在閩南的泉州、漳州、廣東的潮州、欽州、廉州、海南島、浙江的溫州和台灣。(alumni.ad.nthu.edu.tw/asp/publication/ docs/142/相思情話%5C河洛與客家源流.pdf 及 alumni.ad.nthu.edu.tw/asp/publication/ docs/143/投稿%5C再談河洛源流-江仁台.pdf)

河洛語使用地區 (www.taiwanus.net/history/1/58.htm)

同樣使用台語、河洛語之話語,實在不限於閩南地區而已,亦有不少地區用此種語言,目前所知除台灣澎湖以外,中國由北至南分佈情形如下:

一、 江蘇省
宜興縣南部山區,位於太湖西岸,由此地居民可探知吾等祖先之發源地,此乃強悍族中最強悍之一群,與周圍所有住民之語言截然不同,可謂今之「桃花源」,成為語言學上最著名之「方言島」,更印證一項史實:台灣人之祖先即吳越之族,推至上古即商族。

二、浙江省
現在約有一百多萬人,主要分佈在沿海地區及島嶼上,以平陽話為代表。
1.溫嶺縣之石塘一帶,
2.玉環縣之坎門鎮,
3。洞頸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
4.瑞安縣之北麂島、大南鄉,
5.平陽縣之南麓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
6.泰順縣之東南角,
7.文成縣之東南角,
8.蒼南縣、長興縣、臨安縣、舟山群島等地均有言商漢語之居民。

三、福建省
因福建省舊稱閩越之地,中部大河曰閩江,閩江以北概稱閩北,閩江以南概稱閩南,林語堂博士(中國第一位語言學博士)提出閩北話及閩南話之說,其實不盡然,蓋福建西南部之長汀、上杭一帶居民所言係「客家話」,「閩南話」主要分佈於福建省東南部及沿海各,島嶼,大概可分做三種音系。
甲、 漳州音系:漳州、長泰、華安、龍溪、漳浦、雲霄、海澄、南靖、平和、東山、詔安、漳平等地,龍岩因鄰近上杭,故帶有些客家腔調。
乙、 泉州音系:泉州、晉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等地。漳泉音系在發音上略有差別,泉音系較為沈重,以安溪尤甚,漳音系則較為清揚,一般人咸認為「漳州話」容易學,故有「泉女嫁漳人,入門腔調即變,反之漳女為泉婦,至老音調不改」之說,俗諺譏為「泉州人背祖也」,此乃通俗又明顯之例証。兩支音系雖有「小異」,大體上稱得上「大同」,彼此可以溝通。
丙、 廈門音系:廈門、金門,廈門開闢港埠以來,人口漸增,各地口音會集,因此自成一格,稱之為「不漳不泉」、「亦漳亦泉」。漳泉移民來台以後往來頻繁,互相影響,更加擴大「不漳不泉」、「亦漳亦泉」之綜合音調,加。上後受荷蘭人、日本人之影響產生一些外來語,發展至今亦即在台灣所言之「台員話」台灣話。
此外蒲田、仙游兩地帶有濃厚之福州腔,亦即迫音系底加上閩東音系影響之混合方言。

四、江西省
位于東北部、接近浙江省地區。
1.玉山縣之紫湖、南山,
2.廣豐縣之桐板、橫山、東井,
3. 上饒縣之花廳、黃市、楓嶺鎮.

五。廣東省
在東部靠海地區。
1. 潮汕音系:潮州、潮安、汕頭、南奧、澄海、饒干。揭陽、揭西、潮陽、普寧、惠來、海豐、陸豐。
2. 大田音系:大田。

六、海南島
分佈在島上十四縣市。海口、瓊山、澄邁、安定、屯昌、瓊中、瓊海、文昌、萬寧、陵水、崖縣、樂東、東方、昌江,其中以海口話、文昌話為代表。

七、廣西省
移民循兩條水路前進,已有五百年歷史。
1.由南海入合浦南流江至博白、陸川、玉林、北流一帶。
2。溯西江而上,沿支流賀江,柳江、紅水河、郁河至貿縣、平樂、柳州、羅城、來賓,邕寧。
總計定居在廣西省有十五萬人,因為分散太闊,形成許多方言島。
(1)最大一落由平南縣丹竹至桂平縣江口一段之潯江兩岸,約有六萬人。
(2)其次是平樂縣二塘及其以北地帶共有兩萬人。
(3)北流縣新圩、民樂有幾村被當地人稱為福建村,共有一萬多人。
(4)陸以縣之馬坡及羅城縣之龍岸各有一萬多人。
(5)柳州市南及柳江縣之進德、百朋有上萬人。
(6)其他不足萬人有:融安縣之大港,來賓縣之蒙村,賓陽縣之新賓、同義村,邕寧縣之蒲廟、仁福村,欽州縣之大直、平吉、青塘等地,北海市郊及圍洲島,合浦縣之福茂,博白縣之浪平,玉林縣之山心,南丹縣之小場、車河、大廠鎮等地。

八、南洋地區
菲律賓、砂勞越、印尼、新加坡、馬來亞半島、泰國等地華僑泰半為漳、泉、潮、汕籍。

2006-01-19 08:46:32 補充:
1.台語為古中國居住於黃河、洛水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故稱為河洛語,又稱「中原正音」,從春秋戰國到漢朝到晉朝均為中原之主要語言,因此古文書大多以河洛語發音,就算發展數千年之後的台語仍留有許多古文字,如鼎、箸、連鞭等。

2006-01-19 08:46:46 補充:
2.五胡亂華南遷至閩南,與閩人混合而成閩南語,世界說河洛語的人口有七千萬人(中國語言學者1998年發表),占世界第二十四大語言,也是美國太空總署用來對外太空發送的人類重要的六十種語言之一。但現今因分佈地方不同,漸有音調之不同,因此有漳州音、泉州音、汕頭語等區別,更有甚者,移居海南島之河洛人漸漸發展出一種與原來完全不同的海南島語;移居南洋者,其口音亦多有所變化。

2006-01-19 08:46:56 補充:
3.明末清初,一部份閩南人移居台灣,當時因移民多為男性,遂與居台灣多數之平埔族通婚,因而加上許多平埔族之習慣、語言與文化,如牽手即為諸羅一帶的平埔族對妻子之稱呼;另外,平時拜地基主亦為平埔人為平安開墾土地而感謝神明之舉動。台灣許多地名原均為平埔族人之住地,如打狗、打貓、金包里、哈馬難等等均是。

2006-01-19 08:47:09 補充:
4.台灣歷經荷蘭、西班牙、鄭成功、清朝、日本之統治,因而亦引進許多新的詞句,尤其荷蘭人與日本人為最。荷蘭人方面有「紅毛土」與「荷蘭豆」、「洪毛番」等;日本人有「土馬豆」、「拖拉庫」、「酢」,名間、高雄等,三貂角、富貴角則是西班牙人(1826年)的遺跡,因此閩南語便沒有上述語言。

2006-01-19 08:48:09 補充:
恩~由來應該是我補充的才對ˊˋ 我回答的好像是分布在哪..拍謝= =!

2006-01-19 03:42: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禮琪 5 · 1 1

原來河洛人是大陸人的後代.
不是原住民的後代.
那樣就不算是台灣人了.

2008-10-24 04:51: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莊周 5 · 1 0

由於中國的古語韻腳大多含有“入聲字”,而且閩南語和中原語言相融合已數百年以上歷史,因而使得現今移居於台灣的閩南人,嚴重的“誤以為”閩南語就是古代中原漢語,於是就把“客家人”自北方中原遷徙南方的歷史,使出“乾坤大挪移”這一招,“移花接木”般地編故事到福佬人自家頭上。
因為世界上根本沒有河洛人,也沒有河洛話!

2006-04-26 20:50:0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1

今日的台灣話,或稱福建話、閩南話。到底台灣話、河洛話、閩南話是怎麼來的與漢語的關係如何。以下節錄有關說明。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目前的北京話,乃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軍事力量之影響與壓迫而改變音調的結果。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居中原,北方胡漢雜處通婚,以致音調、語法越變越烈。到南宋偏安時期,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換而言之,變種漢語已成定型,遼、金、元三朝代皆以北京為國都,北京官話漸漸形成。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北京話已成為漢語系中胡化最深的一支。後滿人入關,滿人雖習漢語,卻使得北京話成為滿韃人話。西洋人稱為Mandarian。清代漢語與唐代漢語相比,亦即完全走樣,音調不僅大變,漢字意義亦多不同。
以音調為例,唐代漢語之入聲(竹dek、日jit、入jip) 在北京話中完全消失。 漢人受到胡化結果帶來反舌聲母「ㄓ、ㄔ、ㄕ、ㄖ」,真是漢語族之悲哀。 正統漢語(河洛漢音)反被無知之輩譏為粗俗土語,漢人自己侮辱祖先之語言而不自知,更是可嘆可悲之極。有人稱為這是語言上的「認賊作父」。
遠離中原之商漢語族歷經千年滄桑、忍辱負重,替漢語族保留最珍貴之文化資產「商漢語」(古漢語、河洛語),在現今對古代詩、詞、經典之訓詁,誠為最難得的資料,對古代漢學之研究尤其裨益良多。

若比較「商漢語」與今日的中國「普通話」,也就是五胡亂華後的「胡漢語」,其間不知歷經多少滄桑,因二者的貌合、神似、重疊、脫節、傳承、蛻變早已很難一一釐清。從語言的「文明」層級來看,在語言的進化過程中,「文字」是一項重要指標,我們可以將天下所有的語言分為三大類,
一 是無文字的語言。
二 是有文字的語言。
三 是仿冒、拼湊、轉化、借用後也算有文字的語言。

普天之下真正有自己文字的語言寥寥可數,具原創性、獨特性文字的語言,我河洛話是其中之一。反觀荷蘭文,如何與古希臘語相提並論?同樣地,古匈奴語、古鮮卑語也無從在「人文水平」上跟古漢語相提並論。今日的北京話,無論字、詞、音、義各方面皆與古漢語相差甚遠,若是說係歷史變遷、時代演進的自然結果,何以今日的河洛語尚能保存漢語古音、古義、古字、古詞如此之多,而罕受歷史變遷、時代演進之影響?顯然可見,中古以後,「北京話」之所以跟古漢語漸行漸遠,與千年來遼、金、元、明、清等五個朝代定都「北京」有密切關係,在遼(契丹)、金(女真)、元(蒙古)、明(漢人)、清(滿洲)中,有四個王朝的統治階層是胡人而非漢人,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將北京話別稱為「胡漢語」以有別於其他漢語。這可謂「條條大路通長安,長安竟然充斥胡漢語」。」

2006-01-19 08:54:49 補充:
以下資料 如果說曹操、劉備等人也說台灣話,可能大多數人多不敢相信,但這是千真萬確不容置疑的事實。如果你有興趣 可以到這個網址看一下他有敘述到何時河洛人南遷以及什麼事件造成南遷 資料相當多 因為補充的字數問題所以不能轉給你看 http://www.literature.idv.tw/old/4/research/data/view.asp?articleid=20020823083309&Discuss=s3-2&Page=1

2006-01-19 03:41:1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1

.所謂「河洛語」是指甚麼語言?作者說是他的母語,而未明言他是何許人。惟文中說「河洛語族群掌握了政權」,那就可以猜測他指的是台灣最大族群的福佬(老)人的母語,亦叫閩南語,亦即約定俗成的通稱台語。將福佬語通稱台語時,往往被某些客家人斥之為﹃福佬沙文主義﹄。請注意這種沙文主義所特定的是「福佬」,而絕不是「河洛」,為甚麼?因為世上從來就沒有「河洛人」一詞,而只有福佬人。  理論上來說(假定有河洛人),河洛人的母語是河洛話吧!然而河洛人又是甚麼樣的人種、族群?顧名思義是居住在河洛地方的人囉。河洛地方指的是黃「河」與「洛」河(洛河有兩條,一在陝西的中北部,一在河南的西北部)流域。方便上假定這裡的人就叫他「河洛人」其母語是「河洛語」好了。那麼,何以台灣最大多數族群的母語會是河洛地方的方言(語言)呢?甚至有這種意識的人也認為台灣最大多數的族群是「河洛人」吧蚪其實,在戰前並沒有這種謬說存在過,可是戰後,在1955年,開始在〈台北文物〉雜誌出現了。

2006-01-19 03:39:00 · answer #5 · answered by 7 · 0 1

又看到了「閩南大沙文主義」了,難道只有「閩南語」才保有古音、古韻嗎?中國七大方言中,只有「閩方言」內部分支最複雜、最難懂。如果「閩方言」是所謂的「河洛話」的話,怎麼內部分支會差異甚多呢?

2006-10-15 15:24:1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ku5092 2 · 0 2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