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中天轉播的三國演義,總覺得諸葛亮都能猜中敵人在想什麼,沒有計謀不會成功的,好像從未失敗過,請問正史的三國志,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
2006-01-18 04:21:01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 6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不好意思~可以不要轉貼文章嗎
只要針對發問的問題回答
可以的話~舉個正史和演義不同的實例最好
謝謝了
2006-01-18 04:57:56 · update #1
正史中的諸葛亮並不及演義中的神奇,尤其是在用兵上。
終劉備一生中的開疆拓土,取益州用龐統、取漢中用法正。
事實上諸葛亮的用兵實績,是等劉備死後才有展現。
損兵折將卻無寸土之功,就是諸葛亮較令人詬病之處。
因為,演義把亮哥寫的太神妙了,而史實中的亮哥卻非如此。
但是,諸葛亮就不是一位奇才了嗎?
憑心而論,區區一介豎儒,能在政治、運輸、器械上都有成就。
能出將入相已不容易,古往今來又有幾人?
雖無寸土之功,卻也無寸土之失,不是嗎?
各位看倌,區區一個讀書人能達此境界,
我們不須吝嗇,大方地稱他一聲妙才吧!
要怪就怪羅貫中!但他也不過是個寫小說的。
2006-09-05 12:13:3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Ò﹏Ó 7 · 0⤊ 0⤋
親愛的發問大大︰
現在改版後可以由您自行選出最佳的解答喔!^_^
2006-06-27 01:38:1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希望💋 7 · 0⤊ 0⤋
其實它應該沒那麼神,不過在很多方面上它真的很厲害.他能夠知道是因為他會觀測星象,像 孔明借東風就是他觀測星象而知道那天會吹東風.
他是個上通天文,下通地理的人喔!
2006-01-22 12:59:0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是差很多,就赤壁之戰的草船借箭就不是孔明的功勞,借東風就更談不上了,三國演義當故事看看,如果要研究歷史真相就看一些有關三國正史的書籍吧。
2006-01-19 08:16:4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martin li 5 · 0⤊ 0⤋
對於怪叔叔的回答 我有些補充的看法
1.忠...他把持政權 而且把持的很兇 為什麼他沒有呢?我提出一個...是因為<李嚴>的問題,諸葛亮在進入蜀川後,有兩個主要的政敵,一是法正,另一個則是李嚴,法正先不提,李嚴是後囑託孤時,劉備為了要制衡諸葛亮的權勢,所刻意
提拔出來的人選,當時的丞相相當於現在的行政院長,李嚴所提拔的職位<尚書令>則是現在的總統府秘書長,是內外大員的統率,也就是說,劉備也是對他有顧慮的,所以放個李嚴在他頭頂上,漢朝的習慣是,內大於 外,只有一個人例外,那就是諸葛亮,因為四川民風非常剽悍,當時劉璋在位時期,益洲政府就是被豪強所把持住,劉璋看劉備再荊州表現不錯,所以才會找來劉備幫忙,這些行政手腕,都是靠諸葛亮建立起來的,講下去可能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回到正題,可惜李嚴是個沒腦的大草包,意圖太明顯,大家都知道他要幹掉諸葛亮,天天都在跟他唱反調,你想想,要是你逮到機會,會不會誅他九族,可是他沒有,反而貶為庶民,要是李嚴在魏國,那曹操早就通通拖出去宰了。諸葛亮,可以為王,也可不為,他的人生觀,我們現在只能靠文獻來推斷,所以對於他忠不忠的問題,其實並沒有人可以判定的,只能說,他在政治方面的手腕,真的是非常高明,是很少人能比的上的
2.勤政清廉....這點則是說到我剛剛說的四川豪強這點上面,劉備進入益州之後,除了少數人之外,其他人可說都是益州的舊部,龐羲,驕橫跋扈之將,黃權,劉璋的死硬派忠臣,劉巴,劉備的仇人,費觀,劉璋的姻親,彭羕,目空一切,李嚴,投機份子,法正,標準政客,這些人組合起來,變成了益州政府,這也就是蜀漢的政治環境比魏跟吳兩國差的原因,魏國不用講,當然是看誰拳頭大,吳國則是派系的鬥爭,但在怎麼看,都有一定的安定程度,不像蜀國的這些人,換成別人,大概都不敢嘗試吧,但是諸葛亮的政治手腕及溝通技巧,做到盡量上下合諧,真的非常厲害,而且劉備留給他的攤子...真是爛到不行,部隊伐吳時打光了,黃元雍闓又叛亂,李嚴搞個人勢力,東吳在邊境准備進攻,魏還叫一堆人要來勸降,這些稍一不慎,就是叛變甚或滅國,但他不但安撫的服服貼貼,甚至能讓這些豪強一起動員起來,這是相當不容易的。
3.關於北伐...這點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檢討,可議的缺失,大概就在於<屯田>了,在北伐的作戰中,多數是因為糧草不夠,必須要從大後方運來,而遺失先機,因為初期的戰鬥,大都以攻為守,都是出關中在擾亂魏國,直到中後期,司馬懿接位,諸葛亮才正視這個問題,轉化心態為必需要長期戰爭,他才開始囤田,這點是慢了點,但是以囤田盛行的三國時代,諸葛亮很慢才實行,也許有他的政治考量吧。
2006-01-18 20:40:4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Dºû ¬ 3 · 0⤊ 0⤋
反駁一下樓上那位
司馬懿出身文人世家
最精通的同樣是內政跟權術
對軍事的瞭解不會勝過諸葛亮太多
所以當時才會中諸葛之計把大將張郃派出去送死
2006-01-18 17:44:28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
諸葛亮沒那麼神,其實正史中他的專長是內政和外交,對軍事只算是略通還打不贏曹操耶,演義裡把他跟曹操寫反了,草船借箭其實是孫策的創意
演義裡還寫司馬懿被諸葛亮愚弄其實諸葛亮這種小角色還不被司馬懿列入黑名單,就拿諸葛亮善長的內政來比也比不贏司馬懿
2006-05-13 18:47:28 補充:
厚--都這麼久了有半年了吧老兄,都沒人來投票啊,該移除了吧
2006-01-18 15:20:5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黑太子 3 · 0⤊ 0⤋
演義 ---> 借東風火燒赤壁,功勞全都是諸葛亮的
三國志 ---> 無借東風之記載,火燒赤壁實戰指揮是孫吳水軍
能有一場流名青史的赤壁之戰,是奠基在無數人物的貢獻
三國演義當然也是奠基了無數人物的..................穿鑿附會的唬爛文學鉅著
三國志基本上是一種官方史書,三國演義是文學著作
在三國志乃至可考的後世評論中
諸葛亮是一名政治人物,聰明自不待言
不過 諸葛亮也是人 也有掌權
也會面臨現實與理想之間做決擇的掙扎
例如北伐
諸葛亮對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仍然是照樣搞得大搖大擺幹到死
廢話,不北伐那丞相就換人幹了啊
(可以決定砍誰腦袋的權力哦.....不當丞相被砍腦袋哦.....搞政治的一定有政敵)
去北伐至少還可以丞相位子坐久一點
北伐不成功身先死,那..... 那至少史書上會記我諸葛亮一筆也很划算啊.....
2006-01-18 05:53:4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georgebb 3 · 0⤊ 0⤋
三國志卷三十五的諸葛亮傳裡
有提過諸葛亮擅巧思
製作連發弓箭、木牛流馬與八陣圖
但除此之外
三國演義裡的那許多妙計卻沒提到
赤壁之戰也只三言兩語就帶過
卷五十四的周瑜傳裡也只談到黃蓋詐降
至於草船借箭、借東風等出自諸般的計策都沒提到
所以
諸葛亮是很聰明沒錯
但應該沒有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那麼神吧
2006-01-18 04:52:19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東風 6 · 0⤊ 0⤋
中國偉人諸葛亮
圖片參考:http://hk.geocities.com/chugaliang123/_themes/sumipntg/sumhorsd.gif
諸葛亮生平簡介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生於西元181年4月14日,卒於西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 歲。東漢靈帝光和四年(西元181年),諸葛亮出生在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諸葛圭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亮幼年時,父母相繼去世,由叔父諸葛玄撫養。十四歲時,因家鄉兵患頻繁其兄諸葛瑾逃往江東,他也同弟弟諸葛均跟著叔父離開家鄉,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後隨叔父到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西元19 7年),玄病故。17歲的諸葛亮就在襄陽城西20裏的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躬耕壟畝,隱居下來。從此,耕作之餘,他博覽群書,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靜觀時勢,深思治策。雖隱居,卻以博學多才,遠見卓識,胸懷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稱爲“臥龍”。 建安12年,劉備在屢遭挫折之後,思賢若渴,經謀士徐庶推薦,冒嚴寒,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坦誠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漢室,統一國家。亮見劉備志大意誠,便把自己在隆中長期精心謀劃的計策獻出。劉備高興地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爲報答劉備知遇之恩,遂“出山”輔助。從此,他登上政治舞臺。在長達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統一北方之後,揮師南下,長驅直入,直指劉備。在當陽的長阪坡大敗劉備。順江而下,想一舉掃平江東。此時,孫權持觀望態度,諸葛亮分析當時的嚴重形勢,主張聯孫抗曹,以成大業。並親往柴桑會見孫權,陳述利弊,舌戰群儒。孫權折服,當場結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軍三萬,與劉備聯合,拒曹軍於赤壁,利用火攻,大敗曹軍。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之後,亮助劉備乘勝攻佔荊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諸葛亮輔佐劉備在成都稱帝,正式建立蜀漢政權,親任丞相。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西元223年),劉備病故。臨終前把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從此,“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在治理內政方面,諸葛亮實行了許多得力措施:減輕剝削,實行屯田,恢復和發展農業;選賢舉能,加強法制,賞罰分明:嚴明軍紀,決不擾民。爲消除同南中諸都少數民族的隔閡與矛盾,建興三年(西元225年),諸葛亮親自率軍南征,對少數民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心悅誠報,相安無事。建興五年多(西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曹魏,統一全國。臨行前,他寫了一篇著名的《出師表》,請求後主准他“統率三軍,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諸葛亮先後率大軍五決攻魏,二出祁山。最後一次斜穀出兵,進駐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與魏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興十二年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在五丈原軍中。後人稱頌諸葛亮最能“扶顛持危”。他“守身甚正,躬爲表率”。《襄陽記》雲:“亮初亡,所在各求爲立廟,朝議以禮秩不聽,百姓遂因時節私祭於道陌上。”《浣水續談》記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傳爲諸葛公服,所居深遠者,後遂不除。”連敵對的魏國將領司馬懿也佩服他,稱他爲“天下之奇才”。爲紀念這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實,在他會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他的後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東、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紀念館”,同時全國還建有“諸葛亮研究會”。
2006-01-18 04:47:30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德明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