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觀心」是否意指在回溯捕捉心念相續相的第一念呢?
懇請各位前輩大德善知識以簡單白話文指導開示。感恩喔!
2006-01-18 02:26:04 · 12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不才於此抄經,感恩各位大德活菩薩!
不能選各位大德的回答做為最佳解答,
實在愧疚!特此抄經感恩!阿彌陀佛!
以下是逐字KEY進去的。阿彌陀佛!
~續~
2006-01-30 22:57:45 · update #1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
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
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
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
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
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
罣愛無罣愛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
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般若蜜多是
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
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
~續~
2006-01-30 23:00:55 · update #2
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
菩提薩婆訶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01-30 23:01:49 · update #3
善知識,所謂『第一念』是相對次序的說法。『第一念』是您當下所能察覺得到的最起初想法。請再深入思惟,那吾等未能察覺得到,卻引發我們產生『第一念』的想法呢?那應稱為什麼?就將之假名為『習性』或『結習』好了。所以『觀心』不只是回溯或捕捉心念相續的第一念,而是更深入理解『習性』,而這習性的養成,又是因著哪個理念造成的?這個理念合於生命整體法則嗎?這樣從點〈第一念〉到線〈習性〉延伸至各領域形成面〈指導原則〉【這個您也有】,甚或有一天遇到十法界【您已經歷一次】,超越時空觀念的限制,就能思惟何者貫穿三界?這時候就從平面向上下左右十方開展。『觀心』是適合您的方法,因為生命的歷程就是變化自己,洗滌結習,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覺悟的生命』。而惠能大師的『無相懺悔』也是很深入的『觀心』敬請參考。六祖壇經經文: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憍誑染。從前所作惡業憍誑等罪,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 懺悔;懺者懺自己從前以至現在所發生的過錯,而「無相懺」者,是離相懺悔,不是在過失中搥胸頓足,而是在懺悔中經過整理分析,知道引發這些錯誤行為的背後種種「業習」。為何有這些「業習」?是因為在自己的取相「意識思惟」中,有許多未曾察覺的錯誤知見,例如一般人以四大六根為己,有頑強的「我相」,當然為了莊嚴「我」,就必須花費許多心思在打扮自己與護衛自己。有一天當他破除了「我相」,許多不恰當的「業習」漸漸消褪,因為這些「業習」都被「覺」所替代。從此,新的生命價值觀取代舊的,這是「悔改」。這個過程不斷的重複,所有的取相價值觀都被「覺」所替代,也就是說,到最後是了無四相及法相等知見,但有無上正等正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當如是無相懺悔,則滅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過錯,而得身口意三業清淨。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懺悔,表層是自性起用而自淨其意,如俞淨意公的故事。而深層是說主人公復位。當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住於覺。一切的準則即以金剛經四句偈來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若不能如此,則是不悔。就如我們常常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怎能說懺悔呢?因此我們要時時省察自己的意念,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妒所染,要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作新民。
2006-01-18 05:35: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看過「夜市」的「撈魚」遊戲嗎?
一大盆水,裝了許多「小魚」,游來游去,我們蹲在外面看著這一大群的「小
魚」!
我們「觀心」,就像是看著這些「小魚」,想要把「他們」撈起來一樣。
當我們想要「撈」「這一條」,但是卻發現,最後撈到的,卻也不是「那一
條」!
整個遊戲,其實我們撈到的「魚」並不多,盆內的「魚」仍然跑來跑去!
當我們「視線」離開這一盆的「魚」,不再「觀心」了!
而這些「魚」,仍然活者!
這些「魚」,就像我們的「念頭」,個別都有「獨立」的「生命週期」,我們
就是不太知道「他們有生命」,總是把他們當「死的」「魚」來處裡,所以
「設想」的「觀心」,總是跟「實際的」不太一樣!
除非我們認清「念頭」有獨立的「生命週期」,有著「生住異滅」!
他們只是生活在我們「識體」之「盆」裡面的「許多魚」罷了!
2006-01-24 08:55:27 補充:
「欲」:「觀」「心」與「不觀」「心」!
都是「欲」!都是「起心」!
只是差在「yes」or「no」!
「欲」是「能」「作用」的「心」!
「觀」是「動作」! 「觀」與「不觀」是「選擇」!
「所觀」為「念」的「成住壞空」的現象!
在「觀心」的「當下」,仍然會起其他的「心」!
就像「浪」一樣,重重疊疊,後浪接前浪!無有止息!
因為「受不了」這「不斷生出」的「心念」,而欲求「止念」!
誰知只是「妄」上加「妄」!無有是處 !
淺解!
2006-01-28 12:28:42 補充:
千層浪來萬重浪!
千般心念千般心!
觀浪觀心一如是!
何問浪心何處來!
無痕大海處處浪!
廣闊識心處處心!
只是本來如是去!
何問來處何處來!
若問此心安何處!
只在紅塵剎那間!
2006-01-18 17:36:0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老天不是人 7 · 0⤊ 0⤋
人的心念一念接著一念相續不斷
[念]猶如潮起潮落,無風是不起浪。
最主要是[心]不被念所動。
2006-01-18 13:06:0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瑞 仁 6 · 0⤊ 0⤋
有賢者認為沒有或找不到『第一念』!
末學饒舌,愚見認為:
行者,面對諸法〈每一法〉,都會有『第一念』!
有的淨妄相續〈演連續劇〉!
有的立即覺知〈不取、不捨、不染著。〉!
重點在:
那個能“念”的是「個」什麼東東?!
也就是【版主所謂「觀心」.....】
那個能“觀”的是「個」什麼東東??
以版主的程度,一定可以明了!
行者如能:
恆在生活中起用,觀照:做到「諸法如義」。
感恩持戒,少欲知足。
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2006-01-19 10:01:54 補充:
有賢者認為沒有或找不到『第一念』!末學饒舌,愚見認為:行者,面對諸法〈每一法〉,都會有『第一念』!有的淨妄相續〈演連續劇〉!有的立即覺知〈不取、不捨、不染著。〉!重點在:那個能“念”的是「個」什麼東東?!也就是【版主所謂「觀心」.....】那個能“觀”的是「個」什麼東東??以版主的程度,一定可以明了!行者如能:了解後,以之,「恆」在生活中起用,“觀照”:做到「諸法如義」。二六時中:感恩持戒,少欲知足。淨心守志,可會至道!
2006-01-24 10:16:48 補充:
不「觀」那能「覺」!?
不「覺」那能「悟」!?
重點在,
是誰:
在「觀」、在「覺」、在「悟」?
無「觀」、無「覺」、無「悟」,
不是聖人?
就是阿達!
2006-01-26 23:41:38 補充:
春節已快到了!
祝福各位行者:
萬事迪吉
福慧圓滿
2006-01-30 10:37:08 補充:
【春節平安特別回應 天空空行者】
【管它千層萬重浪!】
【千般心念皆吾心!】
【觀浪觀心觀一如!】
【要明浪心來何處!】
【無痕心海遍處浪!】
【八萬四心歸一心!】
【元是如來亦如去!】
【欲問來處何處來!】
【又問此心安何處!】
【只在迷覺轉瞬間!】
2006-01-30 10:40:55 補充:
《“問”更改“詢”一字》
【管它千層萬重浪!】
【千般心念皆吾心!】
【觀浪觀心觀一如!】
【要明浪心來何處!】
【無痕心海遍處浪!】
【八萬四心歸一心!】
【元是如來亦如去!】
【欲詢來處何處來!】
【又問此心安何處!】
【只在迷覺轉瞬間!】
2006-01-31 13:19:53 補充:
若真的了解心經精意
老夫子粗淺心得愚見
大德達人們豈會不知
大概是為眾生而問吧
如是
呵呵
末學
讚嘆
2006-01-31 13:24:24 補充:
行行出狀元
業業有達人
般若生方便
行者皆讚嘆
2006-01-18 08:45:0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首先可能須要說明閣下這個「觀心」的觀念!
所謂「觀心」就是以「執著有我」的出發點來解釋關於「觀心」的這個問題。
心是念念相續不曾間斷的!在我們的日常行住坐臥之間,甚至是到了睡覺的時候心都是還在作動的。怎麼說呢!由做夢就知道了。
心和念頭是一起的,也就是佛法中所謂“起心動念”!
心念是我們自我認知觀念的累積,心念是一種我們熟悉的習慣,習慣到你我沉迷其中,相續的心念與習氣有關,它無始以來主導你我的生理與心理,導致不斷的生死輪迴輾轉。
「觀心」是否意指在回溯捕捉心念相續相的第一念呢?
閣下提出這句話講到了學佛之人之所以要修行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了!
重點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看著心念生起與消失,不參與其中也不排斥在外。
依自己心的散亂程度不同,應該說是由“止觀定慧”契入,去“觀”那個起心動念相續的念頭而不生分別,此念真實因為念念相續但是也虛妄因為妄心所起。
其實整個認知我們的心應該由“觀無常”開始,再更深入的了解心是心、念是念。
佛子行37誦中有三誦和觀心有關的我把其截錄和大家共勉........
22.諸所顯現唯自心 心體本離戲論邊 知己當於二取相 不著意是佛子行
23.設若會遇悅意境 應觀猶如夏時虹 雖現美麗然無實 離貪著是佛子行
24.諸苦猶如夢子死 妄執實有起憂惱 故於違緣會遇時 觀為虛妄佛子行
阿姜 查.......
強化心不像健身般只要動一動就好,而是將心帶至一個「止」的狀態,使心得到休息。
一點拙見大家共勉勵!
2006-01-19 10:49:49 補充:
應該是這樣解釋!以不生不滅義而言,是沒有所謂的第一念。而是在你起心動念的同時馬上“觀住”念頭的這個思維,任其來去而不起任何的分別。有個比喻供大家思維!我們在看電影時,電影情節比做是我們的妄念,當我們深入電影的情節互動之中產生了喜怒哀樂時幾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這就是隨念所轉而不能自己,是無定慧可言的。如果能清楚的知道演戲只是演戲 ,那情緒就不會隨念所轉了不是嗎!這就有所謂得定慧含意其中了。
2006-01-18 06:23:4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4 · 0⤊ 0⤋
<六妙法門>
第九圓觀六妙門。夫圓觀者。但觀心源。今行者觀一心。見一切心及一切法。觀一法見一切法及一切心。觀菩提。見一切煩惱生死。觀煩惱生死。見一切菩提涅槃。觀一佛見一切眾生及諸佛。觀一眾生。見一切佛及一切眾生。一切皆如影現。非內非外。不一不異。十方不可思議。
//
一切皆如影現,
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
2006-01-18 05:38:3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
所謂「觀心」乃觀自在菩薩.即能二六時中,不離自性,<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觀心」而能禪定,外離相,內不亂,自能無住,無念.重其意在能了悟真我,恢復本來真面目,即自性佛心.常行觀自在菩薩.至行深般若,當能『率性』,合乎於道也。
2006-01-18 05:30:4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哪來的第一念?
人的念頭一個接一個,哪來第一念.
2006-01-18 04:12:08 · answer #8 · answered by 知恩 7 · 0⤊ 0⤋
一種修行法門,你必須知道這種修法的目的是什麼.所謂「觀心」就是觀察自己的心念、意念,檢查有否「無明」。若能覺知自己的「無明」,你自然會放下這個「無明」意念,若能常常如此,就能減少苦惱,增長智慧,成就佛道。在觀心之前,你必須先明白什麼是「無明」,然後再從自我觀照中補抓無明。人最大的無明就是「自我中心」、「我執」太重,此病是苦惱的根源所在,若能覺知自己的無明,這就是「悟」。什麼是「無明」?所有不該有的意念都是無明。所有令人產生苦惱的意念都是無明。如何觀心呢?就是常常自問為什麼;對於自己的行為、言語、念頭都要自問為什麼要這樣做?為什麼要這樣說?為什麼會這樣想?若有答案,則將答案當題目再續問下去,直到答不出為止。若人能這樣修,這就是在生活中「觀心」,這就是所謂的「內觀」之修法。有人在修內觀時,觀察自己的體內的血液、骨頭、汗水,這不是內觀。內觀就是「觀照自己的心」。而其目的是為了掃除無明,若能減少一分無明,則能增加一分智慧,也更邁進解脫一步。
2006-01-24 08:34:18 補充:
請問不觀可以嗎?觀心會起心嗎?
當然可以不觀,因為觀心必然有個觀照的心。
若不修觀者可以改”修止”。
初學者修止最好在靜中而修較容易。你可以依六妙門的修法而修。
修止的用意在於停歇”無明”念頭,只要發現這是”無明念頭”則即刻放下。而此刻的修止,其實也有”觀”的成分。
或者,你在打坐時,靜下心來後,注意念頭,若有念頭浮現,這些念頭都是無明,既知無明則放下。依此方法而修能入於止靜狀態。
止與觀的修法略有不同,其修行原則是相反的。
欲知更多相關訊息,請﹔http://budda99.myweb.hinet.net/
2006-01-18 03:32:2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挑水童子 7 · 0⤊ 0⤋
這個是行陰未破之相,色受想行
識,行陰為破之相所以還有見到
過去現在未來,如果能夠如實了
知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得,那您就能超越行陰
,末學也不會講,反正過去現在
未來都是你的心所現的,所以說
當您行陰盡時,就會知道因果通
三世,當我們不再造業的時候,
那個就超越現在過去未來了,得
宿命智通。
2006-01-18 02:39:33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