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歷史中 丞相 和 宰相 相同嗎?? 怎麼會有這兩個名詞
2006-01-08 05:46:4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丞相和宰相其實算是不一樣的,兩者的權利,地位是不會差太多,在古代如果沒有太上皇的話在來最大的是皇帝,下去之後是宰相,宰相之後是大將軍統帥和丞相,大將軍統帥是武的,丞相是文的。
2006-01-08 05:53: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相,顧名思義,輔佐、主事之臣;宰,主管也。從古至今,相這個位子都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由於他上受命於天子,下可以治理家邦,在朝野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歷史上,不乏奸相誤國、竊國的先例,但也時常有“主昏於上而政清於下”的時期。相位的人選確定,某種意義上說影響到整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歷朝歷代,凡是居於這個特殊位置的朝廷學員,都统稱為宰相,宰相,或者簡稱為相,成為國家首輔學臣的代名詞。有意思的是,歷史上没有一個朝代以宰相為具體官職的名稱。
丞相,則是某些特定朝代的特定官職名稱,它可以是掌握實權的宰相,也可以仅仅是一個虚設,甚至是一個地方上的行政長官。當然,在絕學多數時候,丞相即是國家的宰相,僅管隨着各個王朝中央集權程度的不同,丞相的權限會有很學的差異。
下面是各個朝代履行宰相功能的官位名稱:
上古時期,及春秋以前,歷代多以相為首輔學臣的名稱,也有稱宰、太宰的,例如春秋吳國的太宰否,孔子的高徒元思(曾擔任宰)。另外,楚國的相位稱為令尹。
戰國時期,六國的宰相都稱為相或者相國,唯一例外仍然是楚國的令尹。
秦及西漢初期,相位稱為丞相,漢廢丞相,改以三公(司徒、司馬、司空)主理朝政,其中司徒相當於實際的宰相的位置。漢末恢復丞相,並且一直沿用到兩晋南北朝。
隋初,設三省(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管理朝政,中書省設中書監和中書令,共稱宰相,旋廢中書監,獨留中書令。從此中書令成為隋唐兩代的宰相。
宋朝,由於尚書省對國家具體事務的管理顯示了其重要的地位,中書省逐漸式微,尚書省成為國家最高管理機構,尚書令遂為宰相,尚書令下設左右樸射為副職,下轄六部。但是一般尚書令一職為空缺,國家對重臣另外賜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令”的頭衔,履行實際的宰相功能。宋朝後期,恢復左、右丞相為國家宰相。
元朝,復以丞相為首輔,值得一提的是,元朝的副丞相一職實際上是京畿的行政長官。
明朝首設内閣,入閣成員為内閣學學士,即實際上的宰相。清朝沿用學學士為宰相。但是在雍正年間又設立了軍機处,以軍機學臣總理朝政,因此軍機學臣成為實際上的宰相。但是内閣仍然保留着宰相的名份。例如劉墉曾經擔任候補學士,亦稱宰相劉羅鍋。明清的共同特點是:以一個重臣的班底而不是個人為宰相,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宰相的權力。在清末,袁世凱擔任的内閣總理學臣則成了實際上的宰相。
2006-01-08 05:51: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Cathy 3 · 0⤊ 0⤋
宰相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時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宰相聯稱,始見於《韓非子·顯學》,但只有遼代以為正式官名,其它各代所指官名與職權廣狹則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個概念。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宦官擔任宰相職務的稱為「中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台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唐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門下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後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沿明制,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
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2006-01-08 05:49: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