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為什麼受菩薩戒會變成一舉一動都有功德?
有業才有惡習
沒有業了 惡習也就消失 是真的嗎?
那如何斷業? 消業?
2006-01-05 21:11:0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AA 5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如何消業? 斷業? 一舉一動都產生業力嗎?
在因緣所生法的現象行為裡,有善業與惡業的差別相與差別作用。
消業,狹義的說是指消除惡業的造作,也就是「諸惡莫作」,對善業的培養與實踐是需要的,也就是「眾善奉行」,因為惡因苦果,善因樂果,這是因果業報的法則。
在廣義來說,消業是指消除內心的無明執著與貪嗔痴煩惱,也就是「自淨其意」,有些眾生雖然行善,但雜有煩惱執著的污染,所以就有人道、阿修羅道與天道,這三善趣的差別。
斷業,站在一切法無生的本來狀態下來說,業本無生,哪有業可斷呢?當然,斷業,也可以說為「斷除貪嗔痴煩惱」的造作啦。
一舉一動都產生業力嗎?
站在「緣起」上來說,當然是因緣和合就有其相貌與作用力的產生,如諸佛菩薩,觀一切法空而行度化眾生的願行之力,所以成就與受用殊勝微妙的莊嚴報土。而煩惱迷惑的眾生,就隨著無明煩惱而造惡業不斷,所以就六道輪迴諸苦不斷啊。
站在「性空」上來說,法本無生,業力也是無生,一切無所得,哪有業力可得啊?
2006-01-06 06:27: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南無 3 · 0⤊ 0⤋
舉凡學佛修道者皆知: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果要求道行日日長,首先必須『懺悔業障』,其次即是『發願迴向』,然後才是『如法修行』(如淨宗之『念佛』、禪宗之『參話頭』、密宗之『持咒』)。
然而『懺悔業障』,可分為總目懺文與細目懺文,前者為眾所周知『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皆懺悔』。茲就後者分述如下:
(一) 一遇兵戈擾攘之日,見屍骸遍野,當念此是屠戮罪報所致,我等宿世今生,必造此業,將來亦當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二) 一遇饑饉之世,人類相食,當念此是暴殄天物,饑餓眾生所致,我等既犯此業,將來亦當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三) 一見人遇火焚水溺,骨肉分離,當念此是填穴覆巢,水漂湯燖所致,我等將來,或亦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四) 一遇年少婦女,忽遭產難,子女夭亡,當念此是破卵傷胎所致,吾等宿業因緣,或當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五) 一見病者萬苦纏身,濃血被體,當念此是鞭撻眾生所致,吾等業報忽來,他年或當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六) 一見重囚身陷牢獄,經年枷鎖,當念此是籠繫眾生所致,吾等若曾犯此,報至定當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七) 一見人遇虎噉蛇傷,懸梁服鴆,當念此是刀杖毒藥,枉害眾生所致,我等他日,保不爾爾,念已,即行懺悔。
又有關『發願迴向』亦可分為通願與別願。前者即眾所周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茲就後者分述如下:
(一)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處於母胎。受大苦惱,母被殺時,子亦隨斃,當作宿生眷屬想,發廣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皆蓮華化生,不受胞胎種種苦楚。
(二)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戴角披毛,背負天日,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皆具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威德巍巍,光照無邊國土。
(三)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幽閉牢籠,不得自由,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有大威力,飛行自在,遍遊十方而無所畏。
(四)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坐臥糞穢,甘之如飴,糟糠水草而外,餘無所食,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皆以禪悅為食,諸天妙膳,隨意充滿,自然生於七寶樓閣之內,萬福莊嚴,不可具說。
(五)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相食相誅,常懷恐怖,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各各和悅,各各愛敬,乃至夢中不生嫌隙。
(六)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負重奔馳,償他宿願,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多生重罪,盡得消除,債主怨家,同於眷屬。
(七)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有聲無語,就死之際,但能哀鳴,不能控告,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皆得智慧辯才,善能分別世出世間之道。
(八)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在鋒刃之下,此也啼喚哀哀,彼也血聲咯咯,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凡受刀兵之苦者,盡行度脫,得無量壽,耳中不聞生死之名。
(九)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子母拋離,雄雌分散,當發大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母子處處團圓,夫婦人人偕老,了悟恩愛,猶如桎梏。
(十) 一發心菩薩,見諸異類,鼎鑊煎熬,供人口腹,當發大誓願,願我早成佛道,使十方一切眾生,四大調適,無諸痛苦,永不樂世間血肉之味,究竟成佛。
由此觀之,懺悔業障乃在懺除吾等無始劫來,由於貪瞋癡三毒所造之身口意三惡業,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而發願迴向乃是修『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行六度菩薩道,所須先具備之要件。是故懺悔、發願不但是『成佛』之基礎,也是自利化他菩薩行之起步。
總而言之,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之苦。如<普賢菩薩十願品>開示: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遍法界,都不能容納。吾人即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悔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諦,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以明趣向。(1)緣苦諦:對於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緣集諦:對於無始以來,所積集之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3)緣道諦:對於修道途程中之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緣滅諦:對於清淨寂滅之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者,皆須依此四弘誓願,做為自利利他之啟導。Friday, June 29, 2001
2006-01-06 08:44:0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為什麼受菩薩戒會變成一舉一動都有功德?*語意上可能有偏失...受菩薩戒以無所得而發四無量心..依於此心所做的一舉一動才說都有功德.有業才有惡習 沒有業了 惡習也就消失 是真的嗎?**所說可能以[阿羅漢]為例..斷盡見思惑與世間一切煩惱..但尚有[習性]存在.那如何斷業? 消業?***那就是修行...聽經文法;依[八正道]而行!
2006-01-06 05:26:5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