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近代史的
1.Ideology
2.Strategy and Tactics
3.Charisma
4.Sturm and Drang
5.Battle of Borodino
6.Concert of Europe
7.Age of Metternich
8.La Marseillaise
9.Strategy
10.Continental System
11.Hundred Days
因為英文太爛了,看不懂請幫忙翻譯一下,謝謝
2006-01-05 17:45:52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1. Ideology 意識形態,(XX)主義,e.g.馬克思主義2. Strategy and Tactics 戰略&戰術3. Charisma 非凡的領導力,魅力4.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18世紀德國文學界的運動,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音樂家克林格的歌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個運動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狂飆突進運動對音樂界也有影響,導致重視小音階,最典型的是莫扎特的歌劇《唐·璜》和海頓的第45號交響曲。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82%E9%A3%99%E7%AA%81%E8%BF%9B%E8%BF%90%E5%8A%A8"5.Battle of Borodino波羅金諾戰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humb/9/9c/Borodino-Desarno-Large.jpg/300px-Borodino-Desarno-Large.jpg
俄國和法國在1812年爆發的一場戰爭,是拿破侖戰爭的一部分。戰爭由拿破侖一世發動,併入侵俄國國土,俄國將這場戰爭稱為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文意思是「愛國戰爭」,一般將其稱為衛國戰爭,為了和後來蘇聯抗擊德國的蘇聯衛國戰爭相區別,中文一般將其稱為俄國衛國戰爭。戰爭以拿破侖慘敗,俄國及其盟國軍隊攻入法國首都巴黎結束。6.Concert of Europe歐洲秩序7.Age of Metternich梅特涅體系8.La Marseillaise馬賽曲(La Marseillaise),法國國歌,原名萊茵守軍戰曲(Chant de guerre de l'Armée du Rhin),詞曲皆由德利斯勒(Claude-Joseph Rouget de L'Isle, 1760年-1836年)在1792年4月25日晚作於當時斯特拉斯堡市長德特裡希家中。同年8月10日,馬賽志願軍前赴巴黎支援杜樂麗起義時高唱這歌,因得現名,馬賽曲亦因此並風行全法。1795年7月14日法國督政府宣佈定此曲為國歌。馬賽曲在其後的波旁王室復辟和第二帝國時期被禁。延至1830年七月革命過後,再次為人傳唱,並由著名音樂家白寮士(Hector Berlioz,1803年-1869年)重新編曲。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過的三部共和國憲法皆定明馬賽曲為共和國國歌。中國改良派思想家、政論家王韜1871年在香港出版的《普法戰紀》中第一次將馬賽曲翻譯成中文,名為《法國國歌》。馬賽曲的曲譜曾在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被俄國臨時政府配上俄語新詞,作為俄國國歌,但隨即在十月革命後被廢。祖國的孩子醒來吧 光明的日子到來了! 於我們為敵的暴君 升起了血醒旗幟!(x2) 你可曾聽見戰場上 戰士們奮戰的嘶喊聲? 他們要闖到我們中間 刺穿我們妻兒的喉嚨? 合唱 武裝起來吧,人民! 組成屬於你們的軍隊! 前進!前進! 讓不純的血 浸滿戰場上每一道洪溝..........http://marseillaise.org/audio/mireille_mathieu_-_la_marseillaise.mp39.Strategy 戰略10.Continental System 拿破崙對英國實施經濟封鎖的「大陸政策」11.Hundred Days 百日政權1813年英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雙方在德國境內多次激戰。雖然法軍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針對拿破侖的壓力卻是越來越大,直到10月的萊比錫戰役法軍被擊潰,各附庸國也紛紛脫離法國獨立,同盟軍開始向巴黎挺進。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佔領,同盟軍要求法國無條件投降,同時拿破侖必須退位。1814年4月13日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侖宣佈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後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拿破侖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國,重新成為法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人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侖別無選擇,最後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於3月1日回到法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願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7月15日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侖被流放聖赫倫那島。1821年5月5日,拿破侖在島上去世,5月8日在禮炮聲中這位征服者被葬在聖赫倫那島上的托貝特山泉旁。直至今日,拿破侖的死因還是眾說紛紜,英國醫生的驗屍報告顯示他是死於嚴重胃潰爛,但新的研究認為拿破侖死於砷中毒,而且從當年貴族愛用的牆紙上,歷史學家亦發現含有砷的礦物,估計是因為環境潮濕而讓珅在環境中滲透出來。
2006-01-07 03:33: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naekuo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