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當中所謂的「空性」與「無住」意思相同嗎?
懇請各位前輩大德能以白話文指導開示。感激不盡!
2006-01-05 04:53:37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空性是對生命原頭的描述,在大宇宙無窮空間中含有一種無窮創造發展可能的實相,而這個實相是無相的,即不具體不佔位的 .無住是人處事的理想態度,即對景生心,景移心滅.活在當下不留戀不停駐在過去未來.不執著單一公式去解決去對應人事.請參考 http://home.kimo.com.tw/chiu1951
2006-01-05 06:35:2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平 常 7 · 0⤊ 0⤋
《有什麼地方講的不對,麻煩來信指教,畢竟這是討論,沒有最正確的答案!
而且這些東西要用體會的才會真懂!文字很難交代清楚》
空性像一條線,無住像一個點,
能體會空性而無住,其實何者是線何者是點能分出來嗎?我覺得不可能,
點能成線,線中又有點,無住中涵蓋空性,空性中涵蓋無住,
點線交織構成面,那就是佛性!
無住的〝住〞,就是執著的意思。
你問的問題可以從這邊理解~莊嚴淨土分第十
『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往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往。而生其心。』
佛又問須菩提說:菩薩莊嚴佛土否?須菩提言,不也。....
菩薩亦豈以莊嚴為莊嚴。何以故,莊嚴乃法性莊嚴,非形相莊嚴,如黃金為地,七寶為台,此不過是形相莊嚴耳。佛土,即淨土也。莊嚴既不在外飾,
則當內淨諸心,心淨,則佛土自淨,莊嚴莫甚矣。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欲塵淨盡,則無所住而生清淨心....http://book.bfnn.org/books2/1736.htm#a10
莊嚴淨土分第十~接續上段~和前面的是同一段落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欲眾生覺悟此心(無住心),故以大身為問,須菩提,譬如有人,其身大如須彌山王,高廣有三百三十六萬里,為眾山之王,你的意思如何?
須菩提回答說:甚大世尊,但此身雖大,終受輪迴,非真實性.......
佛曾說:凡有形相,有生滅,皆是虛妄。.......何以既有形相,皆為虛妄呢?因為已具有形相,無有不破壞者,縱然暫時不破壞,亦是業力支持,業盡仍須壞,非真實性,是虛名大身。http://book.bfnn.org/books2/1736.htm#a10
《能知道〝實相〞,就等於知道〝空性〞,
這段舉例在於了解萬物的存在過程並非實相,簡單說就是,
沒有恆常不變的形體能代表這個形像,所以沒有所謂人所認定的〝大身〞,
當明白這個道理,就是〝實相〞,可以把這道理用在〝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上,剛好對照〝聲香味觸法〞,
了解空性的意思也就呼應上段的『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也就『應無所往。而生其心。』了》
2006-01-08 17:47:4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語翼 4 · 0⤊ 0⤋
「空性」與「無住」意思不相同。
「無住心」指的是佛性。佛性是空性。但佛性有定有慧。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處六祖悟到的是空性。還未悟到佛性。
待五祖為六祖開示金鋼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此時六祖才悟到佛性。
為什麼「佛性」為有定有慧。因為當自己起了「貪、嗔、癡、慢、疑」的念頭時。我們馬上就「知道」。一「知道」。「貪、嗔、癡、慢、疑」的念頭馬上就不見了。此處的「知」就是「佛性」的作用。就是佛性。
故佛性就是大海。「貪、嗔、癡、慢、疑」等妄想就是波浪。佛性與妄想是同一物。靠的就是佛性來「覺察、覺照」使佛性顯現。佛性一現妄想就不見了。所以「佛」就是「眾生」。「眾生」就是「佛」。
想要離開煩惱心。找一個清淨心。是找不到的。只有靠「覺察、覺照」來照破煩惱。回歸清淨。因為「煩惱與菩提」本是「一體兩面」。故「煩惱即菩提」。
故「無住心」不生一念。保持覺性。就是持戒。就是出三界。就是不造業。
空性是有定無慧。若認為一切皆空。就什麼都沒有。不用修了那還修什麼呢?
但事實上。三千大千世界不是明明存在嗎?怎麼會是空性呢?
外境的一切都是「緣起性空」。外境是我們的起心動念而緣起。因為我們念頭的生滅。而回復空性。因念頭不停的生滅。外境也不斷在變化。我們的細胞也不停的生滅。故人有生老病死。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有花開花落。
故若修四禪八定。就有入一個定。有一個入就一定有一個出。故還是生滅。
真正的禪定是沒出沒入。靠的是一個「覺」。是回復原來面目。
故釋尊於菩提樹下。修定六年無法成佛。至看流星劃過。悟到這靈靈覺覺的佛性。才成佛。因釋尊是來示現的。其實釋尊早已成佛。因為悟道的人都知道。開悟≠成佛。
開悟離成佛還很遠。因為悟後起修。悟到佛性後才知道。道要怎麼修。故悟道難。修道更難。
禪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因為「佛性」只能靠「悟」。只能形容。是很微細的。不似唸佛持咒。非常清楚明白。
如此解釋。是否清楚。佛法無邊很難用三言兩語解釋的清楚。盡力而為。
2006-01-06 06:04:5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HIN 3 · 0⤊ 0⤋
「無住」,是以修證上來說,內心無住即是行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而無所得。對外則如實了知緣起萬法皆無自性。
所以,以無住心,體會空性法,心與道合,便成無上菩提。
2006-01-05 05:33:1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南無 3 · 0⤊ 0⤋
謝謝前輩大德叮嚀指導!
小弟不才由衷感激不盡!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2006-01-05 05:12:2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surfing 2 · 0⤊ 0⤋
空本身是可以容萬物的,如果真的
要說就是說般若波羅密,以我們的
鼻根來說,這個臭的味道他有沒有
住於虛空,如果有的話那不應該會
消失,如果不去聞的話臭是沒有辦
法染污虛空的,所以說是我們的心
起心動念所感招的業識,所以說我
們只要業識清淨,鼻根就回歸自性。
2006-01-05 05:05:1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楞嚴咒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