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詩經.國風.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

這一篇的翻譯.不要注釋.要整篇的完整中文翻譯.....請問有沒有知道?盡速告訴我吧~大恩大得感激不盡. 我都查不到.只好來發問了... 急於交作業的可憐學生 上

2006-01-03 12:50:4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這個不是我要的.....但還是謝謝!
對囉~順帶議題.我要繁體中文喔

2006-01-03 13:03:44 · update #1

3 個解答


圖片參考:http://zizzcat.myweb.hinet.net/poetry/img/013.gif

祭 從 早 頭   用 在 在 在   用 在 在 在
禱 從 早 上   於 哪 山 哪   於 哪 池 哪
完 容 晚 假   公 裡 間 裡   公 裡 塘 裡
畢 容 晚 髮   侯 用 的 採   侯 用 在 採
才 把 在 髻   的 白 溪 白   的 白 小 白
回 祭 公 聳   祖 蒿 流 蒿   祭 蒿 洲 蒿
家 服 侯 得   廟         禱      
  脫 祖 高                    
  下 廟 高                    

                              詩三百

2006-01-04 22:02:4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蘇東坡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把碧如玉針的蘆蒿推上了春蔬的寶座。
  蘆蒿原名蔞蒿,又名白蒿,古名蘩,蔏,皤蒿,旁勃等,是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蔬菜,最早見之於《詩經》、《左傳》等典籍。《詩經•召南•采蘩》篇雲:“於以采蘩?于沼於沚。於以用之?公侯之事。於以采蘩?於澗之中。”邢昺注解說:“蘩,皤蒿也。皤,猶白也。按蘩,繁衍易生之草,因以得名。白艾在他州難茂生,為不實當。”《爾雅•釋草》中也有:“購,蔏蔞。”郭璞注曰:“蔏蔞,蔞蒿也。”宋人的《集傳》解釋得更清楚:“蔞,蔞蒿也。葉似艾,青白色,長數寸,生水澤中。”
  蘆蒿其實有水陸兩種,形狀相似,但水生者氣味較香,質地脆嫩。三國陸機在《毛詩草木鳥獸魚蟲蔬》裏說:“蔞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葉又可蒸以為茹。”蔞蒿天生的碧綠青翠,即使煮過依然鮮豔可人。而且蘆蒿本身散發著一股濃郁的菊香,開胃醒酒。嚼之外脆裏糯,清甜無渣,滿嘴生津。所以不管是煸炒,燒湯,那一種天然新綠,猶如根根碧玉簪,活色生香,顯得特別生動。
  “厥蒿二月生,細白美盈寸。(清人馬曰琯《詠春蔬組詩•蔞蒿》詩)”早春二月,蘆蒿應市,正是綿綿春雨柔情又纏綿,把江南的原野潤染得如錦似繡。西窗下一盤碧綠的蘆蒿,一瓶通紅的葡萄酒,“好友圍桌三面坐,還有一面讓桃花”,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記憶裏了。所以元詩人耶律楚材在垂垂老矣的時候,還忘不了那“細煎蔞蒿點韭黃”的日子。
  蘆蒿是春蔬之上品,古人對其喜愛有加。清詩人朱彝尊做《鴛鴦湖棹歌》詩,其中有:“鴨餛飩小漉微鹽,雪後壚頭酒價廉。聽說河豚新入市,蔞蒿荻筍急須拈。”陸遊《戲詠山家食品》說:“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漬棕花。舊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蔞蒿又一家。”一種天真,一種風流,表面上的急不可待,其實是對田園生活的恬靜舒適的渴求。正所謂“農家別有農家語,不在詩書禮樂中。”
  蘆蒿菜肴較有名的有臭幹炒蔞蒿,即用特有的硬質臭幹,切絲和蔞蒿一起炒制而成。上桌時臭**臭香和蔞蒿菊香,會產生一種更濃郁的香味。另如蔞蒿炒肉絲,蘆蒿經過冬天厚味滋補以後,更覺清鮮不膩,脆嫩味美。還有冷拌蔞蒿,將蘆蒿放在沸水裏燙上數分鐘,撈起後用幹絲、鹽、味精、香油等拌之即可。用蔞蒿燒湯,葷、素皆宜湯,成湯後,飄起根根青青的蔞蒿,色、香、味俱佳。
  蘆蒿和著春天的腳步來到了。“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倉庚喈喈,采蘩祁祁。《詩經•小雅•出車》”古人的眼光像是穿透了文字,沒有跌宕起伏的文筆渲染,就把春天的神韻不著痕跡的描繪出來。細細讀去反而多了許多平和,多了許多清趣。宋《集傳》說:“蔞,草中之翹翹然。”我想那個采蘆蒿的姑娘也一定是周代的美人吧“野有蔓草。零露專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在這樣明媚和暖的春日中,應該只有情歡愛怨才能如蘆蒿一般鮮活起來。
  “……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於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詩經•召南•采蘩》”采蘆蒿姑娘就要出嫁了,那個小夥失望了。漢江滔滔又寬又廣,把我們的愛情割斷了。蘆蒿這個春天的使者怎麼和淒涼的愛情連得這麼緊呢?
  李時珍《本草綱目》說“久服(蘆蒿)輕身。”《神仙服食經》稱“十一月采旁勃,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壽八百歲”。所以蘆蒿還有一個美妙得名字叫“瘦人草”,這也許是美眉們的福音。

2006-01-03 13:05:0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forever 3 · 0 0

這裡有語譯﹕http://jhl2.iok.cn/Article_Show2.asp?ArticleID=919苏东坡一首《惠崇春江晚景》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把碧如玉针的芦蒿推上了春蔬的宝座。  芦蒿原名蒌蒿,又名白蒿,古名蘩,蔏,皤蒿,旁勃等,是我国南方土生土长的蔬菜,最早见之于《诗经》、《左传》等典籍。《诗经·召南·采蘩》篇云:“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涧之中。”邢昺注解说:“蘩,皤蒿也。皤,犹白也。按蘩,繁衍易生之草,因以得名。白艾在他州难茂生,为不实当。”《尔雅·释草》中也有:“购,蔏蒌。”郭璞注曰:“蔏蒌,蒌蒿也。”宋人的《集传》解释得更清楚:“蒌,蒌蒿也。叶似艾,青白色,长数寸,生水泽中。”   芦蒿其实有水陆两种,形状相似,但水生者气味较香,质地脆嫩。三国陆机在《毛诗草木鸟兽鱼虫蔬》里说:“蒌蒿,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以为茹。”蒌蒿天生的碧绿青翠,即使煮过依然鲜艳可人。而且芦蒿本身散发着一股浓郁的菊香,开胃醒酒。嚼之外脆里糯,清甜无渣,满嘴生津。所以不管是煸炒,烧汤,那一种天然新绿,犹如根根碧玉簪,活色生香,显得特别生动。  “厥蒿二月生,细白美盈寸。(清人马曰琯《咏春蔬组诗·蒌蒿》诗)”早春二月,芦蒿应市,正是绵绵春雨柔情又缠绵,把江南的原野润染得如锦似绣。西窗下一盘碧绿的芦蒿,一瓶通红的葡萄酒,“好友围桌三面坐,还有一面让桃花”,江南的春天便永久地留在人生的记忆里了。所以元诗人耶律楚材在垂垂老矣的时候,还忘不了那“细煎蒌蒿点韭黄”的日子。  芦蒿是春蔬之上品,古人对其喜爱有加。清诗人朱彝尊做《鸳鸯湖棹歌》诗,其中有:“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听说河豚新入市,蒌蒿荻笋急须拈。”陆游《戏咏山家食品》说:“牛乳抨酥瀹茗芽,蜂房分蜜渍棕花。旧知石芥真尤物,晚得蒌蒿又一家。”一种天真,一种风流,表面上的急不可待,其实是对田园生活的恬静舒适的渴求。正所谓“农家别有农家语,不在诗书礼乐中。”  芦蒿菜肴较有名的有臭干炒蒌蒿,即用特有的硬质臭干,切丝和蒌蒿一起炒制而成。上桌时臭干的臭香和蒌蒿菊香,会产生一种更浓郁的香味。另如蒌蒿炒肉丝,芦蒿经过冬天厚味滋补以后,更觉清鲜不腻,脆嫩味美。还有冷拌蒌蒿,将芦蒿放在沸水里烫上数分钟,捞起后用干丝、盐、味精、香油等拌之即可。用蒌蒿烧汤,荤、素皆宜汤,成汤后,飘起根根青青的蒌蒿,色、香、味俱佳。  芦蒿和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诗经·小雅·出车》”古人的眼光像是穿透了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文笔渲染,就把春天的神韵不着痕迹的描绘出来。细细读去反而多了许多平和,多了许多清趣。宋《集传》说:“蒌,草中之翘翘然。”我想那个采芦蒿的姑娘也一定是周代的美人吧“野有蔓草。零露专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在这样明媚和暖的春日中,应该只有情欢爱怨才能如芦蒿一般鲜活起来。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诗经·召南·采蘩》”采芦蒿姑娘就要出嫁了,那个小伙失望了。汉江滔滔又宽又广,把我们的爱情割断了。芦蒿这个春天的使者怎么和凄凉的爱情连得这么紧呢?  李时珍《本草纲目》说“久服(芦蒿)轻身。”《神仙服食经》称“十一月采旁勃,勃,白蒿也,白兔食之,寿八百岁”。所以芦蒿还有一个美妙得名字叫“瘦人草”,这也许是美眉们的福音。  

2006-01-03 12:57:2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HURCH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