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代要重文輕武?
這又對宋代有什麼影響?
3Q!
2005-12-27 16:15:0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因為宋代流行科舉考試,能通過越高級的考試就可以做大官~相較於武就沒什麼用~所以文重於武
承襲唐朝和五代的制度,宋代的科舉制度更顯得成熟許多,實行重文輕武的宋代政策,大量提拔文人為官,因此對科舉更加重視。宋代的科舉共設有:
1.貢舉:亦稱常科,是封建國家裡面定期選舉文官的制度(北宋前:分為進士、明經和諸科等不同的科目)
2.武舉:為了選拔武官
3.制舉:亦稱大科,是由皇帝下詔書直接選拔賢能之士
4.詞舉:則是以選拔撰寫詔書、製詞人為目的
5.童子舉:以十五歲以下的小孩來選取佳才。
top之二、宋舉弊端 那時宋代科舉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弊端,那就是純以文字取才的朝代,無法知道應試者不良品行的人,究竟它是為了要謀取更多的福利,還是為當地的百姓謀福利,會給整個社會帶來多少的問題?倘若,他是前者,那麼這種人就不具該有的基本德行﹔他們明白的只是把答案寫得漂亮而獲取高分,不明白做人的道理、處世的原則,怎能讓他管理別人呢?
top之三、褒貶宋代
宋代科舉的優點:
1.科舉公正,廢掉唐代的「公卷制」,免去考官與考生的從屬關係。
2.文化興盛策論和詩賦並重,促進了理學和文學的發展。
3.士子及格後參加禮部主持的省試,省試及第,再參加殿試之後即授官。
宋代科舉的缺點:
1.政務不濟,缺乏從政經驗的士人,理論長於實踐,效率降低。
2.冗官充斥,因放寬取士的名額,所以造成人才湧現,虛耗了國家資源。
2005-12-27 16:26:0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個國家舉才的方式如果是以背誦以前的人講的話, 寫的書, 為唯一的方式, 就註定要亡國
2006-01-08 03:22: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hawn 4 · 0⤊ 0⤋
因為趙匡胤自己是靠陳橋兵變取得政權的 怕別人會比照辦理 所以治國就制定了重文輕武和強幹弱枝的政策
至於影響嘛 不注重軍事雖然經濟發展快 但是從北宋就有外患一直到被元朝滅國
2005-12-30 23:40: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Stanley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