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李後主『最悲憤的一首詩』,釋譯者更佳..還請大大們幫忙解惑…謝謝^_^◎ 煩請 註明參考資料來源 謝謝! 附註:發問清單內尚有問題未接獲解答或不甚了解!拜託賜教!
2005-12-24 20:19:47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李後主的詞http://home.kimo.com.tw/turiajan0519/joo/jooc.htm
虞美人
春花秋月了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後主最悲憤的一首詞。但並不是他的絕筆。
李煜《虞美人》賞析http://www.mcscn.net/shicishangxi59.aspx
【賞析一】
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禦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資訊,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歎,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李敬一:《李后主和他的词》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 /2003-12/03/content_1212301.htm
大家非常熟悉的《虞美人》,這首詞我們也可以看作是他的絕命詞。因為在七月初七晚上,他唱這首詞,宋太宗趙光義非常生氣,你還唱詞,你還唱這樣的詞,你還懷念你的雕欄玉砌,還“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讓你回首不成,於是用毒藥把他毒死了。因此可以說,這首詞是他的絕命詞。也可以這樣說,是他的生命換來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麼詞一開頭,作者說“春花秋月何時了”,“春花秋月”代指過去的歲月,那過去的歲月,是什麼時候完的呀。“了”就是完結了,了結了,那種生活,那種歲月,什麼時候就完了呀,像夢一樣,糊裏糊塗,怎麼一晃,沒了,一晃,我就成了俘虜,怎麼回事呢?生活的這種變故,哪怕他被關了幾年了,亡國已經幾年了,還沒有清醒過來,怎麼回事?所以這個人,我們說他好像是清醒,他實際上想清醒,還是糊塗的,是不是呢?“春花秋月何時了”,既是對過去歲月一種懷念,也是一種無奈,也說明他還是糊裏糊塗地,怎麼就沒了。“往事知多少”,多少往事湧上我的心頭,那麼這句說明,還是我前面講的,還是“剪不斷,理還亂”。這種心態,他還回首往事,多少往事都湧上我心頭,但是“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什麼往事讓人最牽腸掛肚呢?那就是“故國”,“小樓昨夜又東風”,我住的這個小樓,昨天晚上刮了一晚上的東風。“東風”,大家知道金陵在汴京的東邊,也就是李煜的故國,那風從故國吹來的,但是我國在哪里呢?家在哪里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那故國已經沒有了,想起故國的這個事情,我怎樣亡國了,我怎樣丟棄了,我的祖父,父親的基業,我怎樣使得我這個國家沒有了,就是政權沒有了。那麼這些事情都不堪回首,特別是月明之夜不堪回首,為什麼月明之夜不堪回首呢?因為月明之夜,所謂“月明”就是月圓,月亮是圓的我是缺的,國家沒有了,不但是缺的,簡直是月蝕了。我沒有了,不團圓了,缺了,所以一個不團圓的人,一個有缺憾的人,最怕看那種圓圓的事物,最怕看成雙成對的事物,這就是所謂“多情卻被無情惱”,因此“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尤其在月明之夜不堪回首,然後下去說,說是不堪回首,但是證明他還在心裏面,放不下吧!放不下故國,想起故國,想起他過去的宮殿,那“雕欄玉砌應猶在”,“ 雕欄” 雕花的欄杆,玉砌,玉做成的臺階,這是指過去的宮殿大概還在吧!我那過去的宮殿,那舊址,那些房,那些宮院應該還在,“只是朱顏改”,這句寫得很傷心。在大概還在,但是已經是斑駁了,已經是破敗了,因為它的主人已經被攆出來了,它已經改姓了,已經不屬於南唐的政權了,所以“只是朱顏改”。雖然那個房子還在,但是它永遠不屬於我了,永遠失去了它的過去的主人了。
所以想起這一切,最後作者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問君”就是問他自己,“君”就是指他自己,你要問我有多少愁,我要告訴你,那“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江春水向東流”,春水那樣寬、那樣廣、那樣深、那樣地浩浩蕩蕩、無窮無盡,那樣地奔流不息。“愁”之多,像春水向東流那樣地無窮無盡。因此這首詞,我們說它是用生命換來的,它所表現的這種悲哀、這種悲痛,以及在詞裏面所表現出來的那種對悲哀,對亡國的這種仇怨是非常有感染力的。那麼這是他當時內心的那個情感一種真實的寫照。
2005-12-25 14:49:42 補充:
虞美人
春花秋月①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②應猶在,只是朱顏③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註釋】
①春花秋月:代指歲月的更替。
②雕欄玉砌:指南唐豪華的宮殿樓閣等建築物。
③朱顏:紅潤的臉色。
【評解】
李煜由南唐國君變為宋朝囚犯,失去了人身自由,這一殘酷的現實,使他「日夕以淚洗面」,產生了他特有的悲和愁。
2005-12-25 14:51:07 補充:
他以詞傾瀉了真實感受。「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貼切生動地將抽像的感情形象化、具體化,造成良好的藝術效果,成為李詞的主要特點,對後代詞家頗有影響。有人說李煜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並非過譽。
【集評】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亡國之音,何哀思之深耶?傳誦禁廷,不加憫而被禍,失國者不殉宗社,而任人宰割,良足傷矣。《後山詩話》謂秦少游詞「飛紅萬點愁如海」出於後主「一江春水」句
2005-12-25 14:51:42 補充:
。《野客叢書》又謂白樂天之「欲識愁多少,高於灩預堆」、劉禹錫之「水流無限似濃愁」,為後主所祖,但以水喻愁,詞家意所易到,屢見載籍,未必互相沿用。就詞而論,李、劉、秦諸家之以水喻愁,不若後主之「春江」九字,真傷心人語也。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感懷故國,悲憤已極。起句,追維往事,痛不欲生!
滿腔恨血,噴薄而出:誠《天問》之遺也。「小樓」句承起句,縮筆吞嚥;「故國」句承起句,放筆呼號。一「又」字慘甚。
2005-12-25 14:52:02 補充:
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一時尚不得遽了。罪孽未滿,苦痛未盡,仍須偷息人間,歷盡磨折。下片承上,從故國月明想入,揭出物是人非之意。末以問答語,吐露心中萬斛愁恨,令人不堪卒讀。通首一氣盤旋,曲折動盪,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這首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作《虞美人》,被前人譽為「詞中之帝」,是李煜囚居汴京時所作。據王輊《默記》載:
「歸朝(指李煜降宋後),鬱鬱不樂,見於詞語。」本詞就是抒寫這種懷念故國之情,哀歎亡國之痛的情懷的。
2005-12-25 08:53:4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13 10:15:5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OIGCLRLISIHM 1 · 0⤊ 0⤋
記得他好像是史上第一個君王詩人
2014-08-13 19:38:2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鈴井音 5 · 0⤊ 0⤋
虞美人春花秋月了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後主最悲憤的一首詞。但並不是他的絕筆。春季嬌美的花朵,秋日皎潔的明月, 這樣的良辰美景,曾幾何時,已然逝去, 而往事歷歷,又知道有多少呢? 昨夜,小樓上又吹起了陣陣東風, 在這明月高掛的夜晚,不忍再去追憶故國南唐的昔年往事。 以前我那宮裡的雕紋闌干與玉石庭階,應該尚存, 而今我的容顏,卻己不復往日。 試問能有多少愁緒? 正像那奔流向東的春水,難以御抑,連綿不絕。 翻譯:春天的花兒、秋天的月亮,何時才是盡頭?不知道多少往事啊,被它們勾上心頭!昨天夜裏,東風又一次吹上我居住的小樓。明朗的月色中想起故國,心中的痛苦難以忍受。雕花的欄杆、漢白玉台階,想來應該保留。當時那裏的人兒啊,美好容顏難依舊。如果有人問起我,你心中到底有多少哀愁?那就和春天的江水一樣,一刻不停地滾滾東流! 【言外之意】由國君變為階下囚,昔日的歡樂、尊嚴、自由,乃至生命的安全感突然喪盡。其內心無法比擬的痛苦便從他一首首傳世的詞中流入一千多年來不同讀者的心田。有人說後主的詞是血寫成的。但這首詞卻真是以命寫成的!無怪其成為千古傳誦的不朽名篇。後人每每嘆息後主亡國。殊不知人間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上天要惠贈一個偉大詞人給炎黃子孫,我們又何必非要希望他成為一個強悍的君王呢?歷史從來不缺乏能征慣戰的開國英雄,用不著我們去求。但後主這種篤信佛教、寧願投降也不願生靈塗炭的“弱者”,才正是《虞美人》這種不朽名篇的屬主。再進一步,如果把後主一生當作上天有意安排來啟悟世人的故事,則讀者得益之深,又遠遠不局限於一首不朽名篇《虞美人》了!
2005-12-24 20:28:0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