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我的話 可以兩邊都攻啊
這樣說不定可夾攻劉銘傳
為何最後選攻淡水呢
謝謝
2005-12-22 14:47:2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大白兔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中法戰爭 法軍為何最後選攻淡水而非基隆1.因為滬尾接近台北,而且陸路平坦,加上河道亦可航行,比較容易進攻台北。2.基隆通往台北路途較遠,又有獅球嶺可守,一夫擋關,萬夫莫敵的天然條件。其實中法戰爭開始時,法軍兵分兩路主力攻擊淡水(滬尾),另一路攻擊基隆(雞籠)。因為戰略上:劉銘傳熟審敵我之長短,認為滿清應發揮自已的長處,將自已的短處隱藏。做出棄雞籠守滬尾的決定,並死守獅球嶺防線,法軍在獅球嶺進攻達八個月之久,法軍始終無法越過獅球嶺向台北挺進。法軍強大的武力應該是可以戰勝的,但是天不幫助,法軍駐台日久,兵士水土不服,多罹病災,死亡者日多,折損戰力甚大,到最後連法國艦隊司令長官.孤拔 (S.Courbet) 也死在停泊在澎湖媽宮的拜亞德艦上。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0.htm
2005-12-22 16:13: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基隆早打下來了!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判斷法軍必以基隆為重心,於是調南部防軍北上。8月4日法軍提出最後通牒,要求解除要塞防禦,清軍不予理會。5日上午法艦大舉砲擊,基隆守軍還擊,清軍雖命中敵艦但未能擊沉,社寮島(和平島)砲台與火藥庫則被摧毀。法軍清除砲台後,第二天以約500名兵力登陸,劉銘傳督軍反攻,迫使法軍退回艦上。法軍雖然撤退,但劉銘傳深恐法軍攻勢難擋,於是下令拆撤機器,焚燬存煤,退至山後備防。法國進攻失利,認為急切難下基隆,於是留下軍艦封鎖,主力轉往福州。8月16日法國向中國正式宣戰,20日法艦大破閩海艦隊,造船廠被毀,清廷亦於26日向法國正式宣戰。閩海艦隊被毀後法軍再謀台灣,孤拔決定兵分兩路進攻基隆與滬尾,劉銘傳考量基隆附近地形易守難攻,滬尾到台北間則無險可守,因此決定放棄基隆,移重兵到淡水佈防。10月1日,法軍千人登陸基隆仙洞山,守軍輕微抵抗後撤退,4日法軍佔領基隆,清軍退到月眉山與獅球嶺一帶據山防守,此役法方傷亡約20人,清方則在400人左右。10月8日,法將李士卑斯(Lespes)以800名陸戰隊登陸滬尾,清軍全力反攻,法軍被迫退回艦上。清軍傷亡雖大於法軍(約280人比80人),但打破法國兩路夾攻的企圖,使台灣人心為之一振。滬尾之戰後孤拔深知進攻不利,改採封鎖策略,兩軍對峙僵持不下,然而天候與疫病的流行卻造成傷亡慘重。清軍8營2500人「能戰不過千人」,法軍2千人,到12月底能戰者已不足千人。1885年1月,清軍陸續增援13000人駐守基隆與滬尾,唯素質不佳,法軍非洲兵團與其他援軍2千人亦已到達。兩軍在月眉山區再戰,自1月24日至2月9日,法軍傷亡近200人仍未能獲勝。3月4日起法軍再次攻擊,7日終於攻下月眉山,是役清軍傷亡1500人,法軍死傷268人。然法軍攻下月眉山後,又受制於暖暖的義勇軍,始終無法渡過基隆河。孤拔見攻台不易決定轉向澎湖,3月31日,法軍以傷亡17人的代價順利佔領。此時諒山之役傳來,馮子才大敗法軍於諒山,法國總理內閣總辭,和議再起。4月4日,中法議和,但直到6月法軍才完全退出基隆,孤拔將軍亦因水土不服,病逝在澎湖。
2005-12-23 13:04:0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昌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