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戲曲有哪些? 源自何處?
2005-12-21 09:32:2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全人維 7 in 社會與文化 ➔ 禮儀
●臺灣的傳統戲劇有北管戲、南管戲、採茶戲、歌仔戲、布袋戲、皮影戲等。北管戲鑼鼓喧天,南館戲旋律柔合,採茶戲表現客家民情,歌仔戲融合了各種戲劇的菁華。布袋戲展現掌上工夫,皮影戲藉助燈光,表演者不必現身,卻能贏得掌聲。這些傳統戲劇大多在廟會中演出,除了表達迎神、謝神的心意,也提供人們休閒娛樂、社交聯誼的機會。
●台灣傳統戲劇中,以歌仔戲和布袋戲最受歡迎。演出內容大多是傳說的神話故事,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和感人的民間故事。
2005-12-21 21:41:08 補充:
希望對你有效
2005-12-21 16:40: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自從失戀後,看到路上成雙成對,就格外放閃,嘴巴瀟灑說只是少一個人來愛,但不可否認還是希望可以多多認識新的朋友,
往認真爬文3個月以上,終於找到隱藏在網路中,傳說中的李姐,
在今年3月初就預約來找,果然是口碑相傳,不做廣告的,我排第3次就遇到雙方非常有感覺的,目前是暫停排約,
李姐那邊可以暫停排約1次,會員時間可以展延拉長時間,也在這段時間可以觀察對方.
推薦給有需要的朋友參考
2016-01-22 11:19:2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晴桂 2 · 0⤊ 0⤋
臺灣傳統戲劇的種類,歷來分類不一;再加上時間的推移與劇種的興衰演變,在不同時期的相關記載中,有著不同的說法。日治時期,風山堂的《臺灣慣習記事》、連雅堂的《臺灣通史》、片崗巖的《臺灣風俗誌》、椿本義一的《臺灣大觀》、東方孝義的《臺灣習俗》和濱田秀三郎的《臺灣戲劇的現狀》……等書,都有臺灣的戲劇分類,但各家分法不一。
到了一九六一年,呂訴上的《臺灣電影戲劇史》更加細分,包括正音、藝妲戲、亂彈、查媒戲、九甲、車鼓戲、司公戲、四平、採茶戲、文化戲、歌仔戲、七腳仔戲、皮猴戲、布袋戲、加禮戲、腹話術(偶人戲)……等。以目前學界的分類來說,文化劇可算是臺灣現代戲劇的前身,不算是傳統戲劇的範圍。
晚近臺灣傳統戲劇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大戲、小戲與偶戲,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目前臺灣許多傳統戲劇都已近乎失傳,以地域性來說,大戲方面,南管音樂社團活動力較強的有臺北「閩南樂府」、「華聲南樂社」、「漢唐樂府」,清水「清
雅樂府」,沙鹿「合和藝苑」,鹿港「聚英社」、「雅正齋」及臺南「南聲社」等團體,其中雖有少數社團從事南管戲薪傳工作,但已鮮有南管戲劇表演。九甲戲曾經盛行於泉州移民聚集地區,根據田調資料顯示,彰化伸港地區出現過三十二個九甲戲劇團,唯一尚有演出九甲戲的員林「生新樂劇團」,不但兼演歌仔戲,其團主周水松亦於一九九九年辭世,臺北縣則仍有九甲戲老藝人,但已沒有演出。亂彈戲曲在臺灣曾經盛極一時,目前各地也還有不少北管子弟社團,活動力較強的則有羅東「福蘭社」、宜蘭「敬樂軒」,基隆「靈義郡」、「慈雲社」,林口「樂林園」,新竹「振樂軒」,彰化「梨春園」、「榮樂軒」等;但就亂彈戲來說,宜蘭「漢陽歌劇團」日演北管,夜演歌仔戲,唯一僅存的職業亂彈戲班,臺中「新美園」因演員年事已高,目前呈現停頓狀態。四平戲自「宜蘭英歌劇團」吳貴英藝師於一九九○年過世後,已成絕響。而生命力最強韌的歌仔戲,歷經落地掃歌仔陣、野臺歌仔戲、內臺歌仔戲、廣播歌仔戲、電影歌仔戲及電視歌仔戲等型態之後,目前並存的是電視歌仔戲,以及普遍存在於各地的野臺歌仔戲,此外尚有部份劇團,如「河洛歌子戲團」、「薪傳歌仔戲團」……則是走精緻路線,而有機會進入劇院演出的,只有少數演出水準較佳之劇團。至於京戲,臺灣民間並不興盛,但因它一直是政府栽培的重要劇種,所以不虞失傳。
歌舞小戲方面,主要分佈在臺南縣,零星見於雲林縣、高雄縣和中南部縣市;而客家三腳採茶戲多分佈在桃、竹、苗等客家聚落。偶戲方面,傀儡戲流行於宜蘭地區,較知名的是「福龍軒傀儡戲團」和「新福軒傀儡戲團」,而薪傳獎得主許建勳兩年前已過世,林讚成先生則中風臥病在床,傀儡戲表演也已停頓;高雄縣、臺南縣市也有傀儡戲的分佈,其中以「新錦福傀儡戲團」和「錦飛鳳傀儡戲團」最具代表,但目前也幾乎沒有演出。皮影戲僅存高雄縣的「東華皮影戲團」、「合興皮影戲團」、「福德皮影戲團」、「永興樂皮影戲團」及「復興閣皮影戲團」,還有臺北的「華洲園皮影戲團」,其中除「復興閣」之外,其他劇團演出機會不多。而布袋戲則是偶戲中流傳最為普遍的劇種,目前臺灣各地還有不少野臺布袋戲班,但基於成本因素,多以錄音帶取代後場伴奏樂師,演出水準低落;尚有後場伴奏樂隊的劇團包括臺北「小西園」、「亦宛然」及二水「明世界」、屏東「祝安」、「明興閣」蘇家班等團體;金光布袋戲也風行一時,其中包括員林「大台員」、雲林「隆興閣」及嘉義「諸羅山」,今年都入選國家扶植團隊;而電視「霹靂」布袋戲則以聲光科技效果取勝,也吸引不少年輕人的喜愛。
近十餘年來,由於本土文化漸受重視,臺灣傳統戲曲在傳承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就學校戲劇教育來說,一般大學課程重點在於培養傳統戲劇欣賞觀眾,戲劇社團發展側重推廣工作;高中可以設立歌仔戲社團,並進行薪傳工作,如宜蘭高商即有不錯的薪傳成績;而國民中學及小學則適合成立布袋戲社團,讓學生認識與學習布袋戲演出,已有不少學校設有布袋戲社團。然而,就薪傳的永續性來說,普遍存在著幾大問題。首先是一旦學校主事者更替或是面臨經費問題,該項傳藝工作便可能面臨停頓;其次是中小學學生面臨升學壓力,或是隨著畢業而中斷學習,很難在這類學生身上見到開花結果的成績;再者是隨著資深藝人的日漸凋零,優秀的傳藝師資也愈來愈少,使得薪傳工作更加困難。
此外,自從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原本經營困難的傳統劇團更是雪上加霜,由於許多寺廟因地震遭到毀損,紛紛停止廟會慶祝活動,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隨之驟減;而今年的中央統籌分配款事件造成各文化局預算減少,劇團受邀演出的機會也大減;再加上經濟不景氣,為節省開支,許多廟宇在神誕時也取消野臺戲的演出。根據統計,自九二一至今,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已經減少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在此僅能期待各地廟宇和文化單位在辦理廟會或藝文活動時,能多多安排傳統劇團的演出機會,讓臺灣的傳統戲劇延續其生命。
登於2001年傳藝雙月刊第十三期
2005-12-21 09:41:0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淑鈺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