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爲什麼總是自私的?小孩子會為了一顆糖果打架,友好康的事情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己,如果孟子說人性本善,那些所謂的"惡行惡狀",全部都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嗎?
2005-12-15 19:48:33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笨笨魚 1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如果不假設人是否真的有前世今生,每個人都是一開始由一個卵子和一個精子結合而成,那所謂的本性的善惡是否是"天生"注定的,父母的善惡是否會經由基因傳給下一代?
2005-12-15 21:41:08 · update #1
這是中國儒家思想中的問題,孟子講人性本善,荀子講人性本惡,揚雄主張人性是善惡混合,公孫子主張人性無善無惡。究竟那一個的主張較對?大致上,後人喜歡靠在孟子的一邊,因為孔孟才是儒家的正統思想。
因此,也可以說佛教是主張人性本善論的。佛說「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主張佛教性善論的根據。
事實上,佛教雖可說是性善論,也可說是性惡論,佛教的本質,卻既不屬於性善論,也不屬於性惡論。
眾生皆有佛性,是性善論;眾生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覆障而致尚未成佛,這是性惡論。因為,性善論者可以防惡而還歸於善,性惡論者則可以去惡而成其善;兩者觀點不同,目的卻是一樣。所以,佛教可以左右逢源而適其所適。
若從根本上說,儒家的性善論也好,性惡論也好,他們都是僅僅討論當下一生的本性問題,說性本善與性本惡,是從呱呱墜地時算起的,今生以前的善惡行為──業,他們沒有能力追究,今生死後的善惡行為,他們也無從再追究。孟子偏重了理性價值,所以說性善,荀子著眼在物性的轉變,所以說性惡,其實,他們都只看到了一面而忽略了另一面。從這一點上說,佛教既非性善論,也非性惡論。因為,佛教看眾生,是從無始以前看起,一直看到最終的目的達成──成佛,從當下的一生根本不能論斷善惡;在眾生來說,善的佛性與惡的無明,根本就是難兄難弟,分割不開,有佛性的時候,就已有了無明,它們是一體的兩面,在生死,是無明,出生死,是佛性。物性是從無明開出,理性是由佛性萌芽。所以,說我們的本性是善,固然不對,是惡,也是不對。若從當下的一生而言,善與惡,理性與物性,乃是與生俱來,投於善則善,投於惡則惡。(註一)
照這麼說來,佛教是同於揚雄的善惡混合論了?那也不是,佛教主張:無明煩惱,是可以逐漸降伏而分分斷除的,無明斷盡了佛性也就圓成了,這就叫作斷煩惱證菩提,了生死入涅槃。在生死的凡夫位中,煩惱是惡,佛性是善;一旦證了菩提,入了涅槃,根本也沒有善惡可言。善惡問題,僅是世間法中的觀念,出世法中,乃是無善無惡的。善別於惡,有善必有惡,所以佛教的目的,既不講惡,也不講善。其實善惡問題,縱是世間法中,也是沒有絕對的,正像毒藥可以毒死人也可救活人,良藥可以救人也可能殺人一樣。因此,聖位的佛菩薩,他們本身固然沒有善惡可言,他們看眾生也沒有善惡的區別,唯有如此,才能怨親平等而來普度眾生。善與惡,不過是凡夫眾生的自我執著而已。但這也不同於公孫子的無善無惡,因為在現實世間的凡夫位上,人性並非沒有善惡,出世之後,才沒法加上善惡的名目。
正因為佛教的善惡觀念,是沒有永恆性的,是要徹底廢除掉的,如果一定要給佛教加上一個關於人性的什麼論,那就只好勉強地叫作善惡解脫論吧!
註解
《佛祖統紀》卷三五(《大正藏》四九.三三六頁)司馬君實注揚雄之性善惡混,亦謂孟荀各得性之一面。
2005-12-15 19:54: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10 12:20: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參考下面的網址看看
http://phi008780508.pixnet.net/blog
2014-05-11 04:39: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拜託大家少用死去人的話跟術語,多用實事舉證.
2010-12-16 16:25:3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smith a 2 · 0⤊ 0⤋
【三字經】~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完。
以上個人淺見共 諸 位未來的佛 菩薩參考~
歡喜人生*你我相隨*共渡彼岸*早登佛土 ~~ 【 心靈歸處】
2005-12-16 14:26:3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如是我聞&文 7 · 0⤊ 0⤋
我相信人性本惡。你餓的時候,會想吃東西。若不是知道法律會罰,你會因為人性飢餓進去麵包店取出一塊。但在你腦海想法卻「這是偷」→「有罪」→「不可以」你討厭一個人的時候,會想陷對方於不義,同樣,因為從出生以來受到很多規範的灌輸,在行動前腦中已先設定「不行」並非因為你是個好人,而是你認為那樣子「不好」還有太多太多的例子。當你想捐錢的時候,你在內心會下意識認為自己做了一件善事,而非出於義務或本能。但當你想做惡事時,卻必須有很大的定力才能阻止自己。人性乃難以控制的一方。故我認為人性本惡。
2005-12-16 06:43:2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人性本無善惡.最初原始本心如如虛空不著善惡
而後生於五濁世間,生出偏心.愛欲恨貪婪執著心
所以才會有佛陀尋回本心的教化經典學說.
孟子說人性本善,那些所謂的"惡行惡狀",全部都是外在環境的影響嗎?
人性本無善惡之分別心."惡行惡狀"或"慈悲善喜"確實因世間57億人口
所示現57億種相.因相互學習模仿.所以有所分別.
願諸大德菩薩.學回本初心.在阿彌陀世界.只要精進本初心
不退轉.所有極樂世界中無其他法相只有一種慈悲法喜相.
參考後學部落格之觀想極樂世界與往生西方輕鬆去.
歡迎蒞臨批評指導.
http://tw.myblog.yahoo.com/jw!Jok09MqcA0JraNK7MaoYhw--
2005-12-16 02:38:3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4 · 0⤊ 0⤋
善用時為善性
惡用時為惡性
其性無二 就是實性
需靠體悟
不可思
不可意
2005-12-16 02:08:00 · answer #8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相信人性本善
我覺得要學壞很容易
但要學乖就很難
若是人性本惡
就不容易變好吧
2005-12-15 20:39:2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顆小甜 5 · 0⤊ 0⤋
我真的覺得人性本善.只是經歷了社會的污染.看見了人與人之間鬥爭.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那就是讓自己變的"惡"的原因.
2005-12-15 19:51:02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