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水調歌頭的佳句.主旨.想法.心得
明月幾時有..........
要有翻譯

2005-12-10 07:50:08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拾口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4 個解答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翻譯
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以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 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的,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

賞析:
這詞的上半闕寫的是蘇軾在月下暢飲,興緻盎然。他把酒問天:如此明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又憧憬在這麼好的夜晚時,天上又是什麼日子。這裡反映出作者對清明美好境界的讚嘆和神往。他自負原是天上的謫仙人,因此要想回去,卻又顧慮在皎潔的月宮中高處寒冷難思。於是翩然起舞,舞弄那被月亮照映在地上的身影,彷彿也置身仙境,哪像在塵俗人世呢?雖然現在不能登月,但是在明月下身心暫得自由,也是一種飄然超脫的境界。本詞的意象縹緲。您可作多方面的體會,不要拘泥於某種想法,否則反而縮小了這闕詞其豐富多采的藝術境界。

下半闕寫夜深月沈,月光斜斜的照進屋子裏面,但是屋子裏的人卻還耿耿不眠,懷念不能團聚的親人。於是他又頓生奇想:月亮本是自然之物,沒有情感,為什麼偏偏在人們分離的時候這麼圓呢?想到這裏,作者的思想境界豁然開朗。既然自然界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人間社會存在悲歡離合現象本來就是客觀規律,那又何必為別離而悲傷呢?但願大家能健康長壽,雖分隔千里,共同對著這一輪皎美圓月,不也是一種足以慰情的團聚嗎?

這首詞以多角度、多層次地將寫景、抒情、議論融合在一起而整篇空靈蘊籍。詞中突出現實與理想的矛盾,又讓想像飛奔馳,上天下地,使矛盾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統一。這裡有追求,有苦悶,有欣慰,充分體現了作者的感情深摯、胸襟開闊、見解超妙、才氣飄逸。
【註釋】


(1) 把酒:端起酒杯。
(2) 宮闕:宮殿。
(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
(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
(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
(6) 不勝:忍受不住。
(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
(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
(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
(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
(11)嬋娟:月裡的嫦娥,代指月亮。

2005-12-10 07:55:3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圖片參考: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sung/art/sicon9-1.gif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賞析】這首〈水調歌頭〉是蘇軾在中秋之夜,喝酒賞月直到天亮。佳節倍思親,他不禁懷念起不在身邊的弟弟蘇轍。這首詞就是他為賞月思念親人而作。詞的上片著重寫賞月,句句不離賞月,但沒有一句正面描寫月色,詞的下片,雖然仍寫月,但已經成為一個線索和陪襯,服從於表現對蘇轍的懷念了。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後的體思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翻譯】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以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 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的,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註釋】(1) 把酒:端起酒杯。(2) 宮闕:宮殿。(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6) 不勝:忍受不住。(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11)嬋娟:月裡的嫦娥,代指月亮。以上注釋/翻譯節選自周益津唐詩宋詞欣賞【詞譜】 又稱《元會曲》、《台城游》、《凱歌》、《江南好》、《花犯念奴》。雙調,上片九句,押四平韻,四十八字。下片十句,押四平韻,四十七字,共九十五字。上下片中的兩個六言句,宋人常兼押仄聲韻,也可平仄互押或句句押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平仄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2005-12-10 08:28: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作詞:蘇軾 作曲:梁弘志 演唱:鄧麗君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 唯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不應有恨 何事長向別時圓 (月時圓)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題解】  本調始於隋唐間,為五言調。嬗至五代,乃有七言句。入宋,始演變新腔,而成新調。本調當時最流行,詞人填者極多,姜白石名曰<花犯念奴>,吳夢窗名曰<江南好>,後遂為本調的異名。至於「歌頭」乃是第一張之意。本詞在詞史上極負盛譽胡仔<笤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作者是在四十一歲任密州(山東高密)太守時寫這首詞的。當時他在政治上的處境並不如意,何親人多年不能團聚(蘇徹和他已七年沒有見面)心情本有抑鬱的一面,可是他並沒有陷於消極悲觀。詞中反映作者由超世思想轉化為喜愛人間生活的矛盾過程。 【註釋】(1) 把酒:端起酒杯。(2) 宮闕:宮殿。(3) 今夕是何年:古代神話傳說,天上只三日,世間已千年。古人認為天上神仙世界年月的編排與人間是不相同的。所以作者有此一問。(4) 乘風歸去: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作者在這裡浪漫地認為自己是下凡的神仙。(5) 瓊樓玉宇:白玉砌成的樓閣,相傳月亮上有這樣美麗建築。(6) 不勝:忍受不住。(7) 弄清影,在月光下起舞,自己的影子也翻動不已,彷彿自己和影子一起嬉戲。(8) 朱閣:朱紅色的樓閣。(9) 綺戶:刻有紋飾門窗。(10)照無眠:照著有心事睡不著人。(11)嬋娟:月裡的嫦娥,代指月亮。【翻譯】  什麼時候開始有明月呢?我拿著酒杯問那蔚藍的青天,不知道那月宮裡今夜是哪一年?(人間如此繁華,不知天下的今夕是否仍舊美滿!)我想駕著風回到天上去(以謫仙人自居),只怕那高處天上的瓊樓玉宇裡不勝清寒。如果天上比人間更為清寒,那這一刻形影共舞於月下,又跟天上有什麼分別呢?月光轉過紅樓,低低的進入美麗的窗戶,照著失眠的人兒。本來不應有什麼怨恨,可是你這無情的明月,卻為什麼偏向離愁的人們表示團圓?人有悲哀、歡樂、離別、聚合,月亮也有陰、晴、圓、缺,這些事自古以來就難以兩全,只希望人(指子由)能夠長壽平安,就是山隔水阻,千里迢迢,共賞一輪明月,我也就獲得安慰了! ---以上注釋/翻譯節選自周益津唐詩宋詞欣賞 【品評】   上片望月,既懷逸興壯思,高接混茫,而又腳踏實地,自具雅量高致。開頭四句接連問月問年,一似屈原《天問》,起得奇逸。唐人稱李白為「謫仙」,黃庭堅則稱蘇軾與李白為「兩謫仙」,蘇軾自已也設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乘風歸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間,幻想和現實,出世和入世,兩方面同時吸引著他。相比之下,他還是立足現實,熱戀人世,覺得有兄弟親朋的人間生活來得溫暖親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絕的人生境界勝似月地雲階、廣寒清虛的天上宮闕。雖在塵凡而胸次超曠,一片光明。下片懷人。人生並非沒有憾事,悲歡離合即為其一。蘇軾兄弟情誼甚篤。他與蘇轍熙寧四年(1071)穎州分別後已有六年不見了。蘇軾原任杭州通判,因蘇轍在濟南掌書記,特地請求北徙。到了密州還是無緣相會。「咫尺天不相見,實與千里同,人生無離別,誰知恩愛重」(穎州初別子由),但蘇軾認為,人有悲歡離合同月有陰晴圓缺一樣,兩者都是自然常理,無須傷感。終於以理遣情,從共同賞月中互致慰籍,離別這個人生憾事就從友愛的感情中得到了補償。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這首詞上片執著人生,下片善處人生,表現了蘇軾熱愛生活、情懷曠達的一面。詞中境界高潔,說理通達,情味深厚,並出以瀟灑之筆,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來傳誦不衰。「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胡仔《苕溪漁隱業話後集》卷三九)。吳潛《霜天曉角》:「且唱東坡《水調》, 清露下, 滿襟雪。」水滸傳》第三十回寫八月十五「可唱個中秋對月對景的曲兒」,唱的就是這「一支東坡學士中秋《水調歌》。」可見宋元時傳唱之盛。本文取材自 e網打盡 [簡要評析] 本詞是中秋望月懷人之作,表達了對胞弟蘇轍的無限懷念。詞人運用形象描繪手法,勾勒出一種皓月當空、美人千里、孤高曠遠的境界氛圍,反自己遣世獨立的意緒和往昔的神話傳說融合一處,在月的陰晴圓缺當中,滲進濃厚的哲學意味,可以說是一首將自然和社會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詞上片寫望月奇思,幻想游仙于月宮。下片寫賞月后的體司與希望。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願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全詞構思奇幻,豪放雋秀,以詠月為中心表達了游仙“歸去”與直舞“人間”、離欲與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曠達自適,人生長久的樂觀枋度和美好願望,格富哲理與人情。立意高遠,構思新穎,意境清新如畫。最后以曠達情懷收束,是詞人情懷的自然流露。情韻兼勝,境界壯美,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此詞全篇皆是佳句,因其意境優美,富于哲理,情感動人,而絕唱至今。 這些提供給您參考用︰http://www.wretch.cc/blog/jamesyao&article_id=1750472

2005-12-10 08:25:2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功課要自己做唷~

2005-12-10 07:50:4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5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