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
呂氏春秋的介紹、特色、6篇文章
打的話上面請打標題
像是...
介紹
然後才開始寫
謝謝^^

2005-12-08 18:37:30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jack 我是要呂氏春秋的介紹、特色、6篇文章
不是你這樣的= =++

2005-12-09 18:23:45 · update #1

4 個解答

呂氏春秋序---(漢.河東.高誘撰)「呂不韋者,濮陽人也,為陽翟之富賈,家累千金。」楚默幸之。不韋曰:『昭襄王老矣,而安國君為太子。竊聞華陽夫人無子,能立適嗣者獨華陽夫人耳。請以千金為子西行,事安國君,令立子為適嗣。』不韋乃以寶玩珍物獻華陽夫人,因言『楚之賢,以夫人為天母,日夜涕泣,思夫人與太子。』夫人大喜,言於安國君,於是立楚為適嗣,華陽夫人以為己子,使不韋傅之。」「不韋取邯鄲姬,已有身,楚見說之,遂獻其姬,至楚所,生男,名之曰正,楚立之為夫人。」  「暨昭襄王薨,太子安國君立,華陽夫人為后,楚為太子。安國君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太子楚立,是為莊襄王,以不韋為丞相,封為文信侯,食河南雒陽十萬戶。莊襄王立三年而薨,太子正立,是為秦始皇帝,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不韋乃集儒書,使著其所聞,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合十餘萬言,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名為呂氏春秋,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時人無能增損者。誘以為時人非不能也,蓋憚相國畏其勢耳。然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是以著在錄略。誘正孟子章句,作淮南、孝經解畢訖,家有此書,尋繹案省,大出諸子之右,既有脫誤,小儒又以私意改定,猶慮傳義失其本真,少能詳之,故復依先師舊訓,輒乃為之解焉,以述古儒之旨,凡十七萬三千五十四言。若有紕繆不經,後之君子,斷而裁之,比其義焉。」呂氏春秋書《呂氏春秋》一書,係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而成(詳史記呂不韋列傳),漢書藝文志列於雜家(呂氏春秋雖是雜家,但其主導思想則是陰陽家,詳附錄<呂氏春秋成書的年代與書名的確立>)。因此,各家各派之作,各自為篇,雜陳於呂氏書中。而各家各派有其獨特之思想,又各有其特殊之詞語,即同一詞語,恆殊其義。故注釋呂氏春秋,分別各篇所屬家派,實為首要任務。否則,必致張冠李戴,混淆不清,更不能瞭解文章之真意。」「呂氏春秋成於各家各派之手,紀述先秦學術資料,極其豐富,且有不少早已湮沒之家派,賴此得以保存,誠為研究先秦史哲十分重要之著作。」呂氏春秋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呂氏春秋》成書于秦統一中國前夕,從時間上說,它屬于先秦階段,可是從它所代表的思潮和所起的歷史作用來說,把它作為秦漢哲學家史的發端就更為適宜。該書編者編纂此書,是直接為行將統一的封建皇朝提供思想統治的理論體系。它在秦朝未被採用,但對於漢代的政治和思想卻有重大的影響。就學術思想的演變而言,它開發了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潮,推動了漢初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漢書‧藝文誌》把它著錄於雜家。以後的學者,囿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只肯定該書的史料價值,而認為它的學術思想漫衍無所歸心,不成一家之言,評價較低。我們要革除偏見,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還《呂氏春秋》以本來的面目和歷史地位。」陰陽家與呂氏春秋「陰陽五行學說對《呂氏春秋》思想體系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據《史記》的《孟荀列傳》、《封襌書》和李善的《文選‧魏都賦注》所載,鄒衍的哲學思想要點有三:一是『深觀陰陽消息』,以陰陽消長說明四時的更替;二是『禨祥度制』,即天瑞天譴說;三是『五德轉移』或稱『終始五德』,以五行相生相勝解釋朝代的興衰。」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第一、它是先秦時期最後一部理論著作,也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重要總結。第二、它是漢初黃老之學的先聲。...《淮南子》正是《呂氏春秋》的繼續和發展。第三、它對於整個漢代的學術和哲學,乃至實際政治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遠遠超出了漢初道家的範圍。首先,在學術資料上,漢代一些學者直接利用或仿效《呂氏春秋》而著述。...其次,《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和醫學理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呂氏春秋與漢代經學的關係「《呂氏春秋》對於漢代經學,包括董仲舒的神學,有巨大影響,兩者有不解之緣。經學家以六經為典範,以仲尼為先師,從不承認《呂氏春秋》與他們有什麼師承關係。實際上他們很看重《呂氏春秋》書中的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自十二紀紀首被入《禮記》以後,以五行配四時,以政令配月令、天與人交相感應等思想,逐漸成為漢代儒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兩漢統治者在施行賞刑、頒布詔令時,都要考慮如何調陰陽、順四時、合五德,此種風氣,愈晚愈盛。《漢書》設《五行志》,將歷年發生的自然災異與政治變故,次第列出,附以董仲舒、劉向、劉歆及其他經學家的說明,目的是為執政者提供歷史借鑒。當然,不能說漢代的五行說全來自《呂氏春秋》,但是經過了秦火,先秦鄒衍學派的資料大都散佚,由《呂氏春秋》保存下來的十二紀與《應同》、《召類》等篇,至少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來源,當無疑問。」「秦昭襄王者,孝公之曾孫,惠文王之孫,武烈王之子也。太子死,以庶子安國君柱為太子。柱有子二十餘人,所幸妃號曰華陽夫人無子。安國君庶子名楚,其母曰夏姬,不甚得幸,令楚質於趙,而不能顧質,數東攻趙,趙不禮楚。時不韋賈於邯鄲,見之,曰:『此奇貨也,不可失。』乃見楚曰:『吾能大子之門。』楚曰:『何不大君之門,乃大吾之門邪?』不韋曰:『子不知也,吾門待子門大而大之。』

2005-12-08 19:02: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對阿
對阿
對阿
對阿
:))

2011-10-24 16:49:0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蝸牛 4 · 0 0

我個人覺得﹝度凡﹞的解答不錯!!

2009-02-17 11:25:5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TunnY 3 · 0 0

一、呂氏春秋的介紹:【中華百科全書、史學 >呂字部】
呂氏春秋,秦相呂不韋輯,智略士作,漢高誘注,凡十二紀、八覽、六論。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太子政立為王,尊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當是時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皆下士,喜賓客,以相傾,呂不韋以秦之強,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時諸侯多辯士,如荀卿之徒,著書布天下。呂不韋乃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餘萬言。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同此,以八覽為首,故世稱「呂覽」,然漢書藝文志雜家載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不稱呂覽,自漢以來遂皆以呂氏春秋為正名,蓋為漢儒附會孔子春秋紀元之義而予以易定者。此書上觀太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分篇極為整齊,十二紀紀各五篇,唯季冬紀第十二多「序意」一篇。六論論各六篇,八覽覽當各八篇,今第一覽止七篇,凡一百六十篇。漢高誘呂氏春秋序云:「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以忠義為品式,以公方為檢格,與孟軻、孫卿、淮南、揚雄,相表裏也。」誘序中自言嘗為孟子章句及孝經解等,今已不見,世所傳誘注國策,亦非真本,唯此書及淮南王書注,最為可信。(甲凱)
二、《呂氏春秋》的內容:
呂不韋主張「兼儒墨、合名法」,《呂氏春秋》一書正體現了這種思想。此書的主要內容有5點:
主張君位傳賢不傳子,天下為所有人民共享;
- 主張君主不治國要注意不干擾人民生活;
- 反對君主獨裁;
- 主張德治教化;
- 主張天下一統。
 秦王政信奉法家,法家主張君權至上,君主可以專斷獨行,反對仁義教化。呂氏如此高調地宣傳《呂氏春秋》自然引起秦王政的不滿,加上呂氏位高權重,令秦王政更不能容忍。
三、呂氏春秋的版本與章節:
「《漢書‧藝文誌》記《呂氏春秋》二十六篇。今本《呂氏春秋》分紀、覽、論三大部分,紀十二篇,覽八篇,論六篇,總篇數與《漢書》同。每篇又有子篇若干。
十二紀按四季、十二月份排列,每一紀有紀首一篇和論文四篇共五篇,十二紀共計六十子篇。八覽各覽有論文八篇,但《有始覽》缺一篇,共計六十三子篇。六論每論有六篇,共計三十六子篇。加上十二紀末的《序意》一篇,全書計有子篇一百六十。東漢高誘的《呂氏春秋注》,是此書最古的注本,著錄于《隋書‧經籍志》」(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1)
「在內容方面,首先它能夠以階級和客觀的態度對待先秦文化遺產,公開地申明要採集諸家之長,超出學派門戶成見,將各家學說中在它看來有價值的成份組織到一起。它這樣做,反映了時代的要求。」(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6)
四、呂氏春秋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呂氏春秋》成書于秦統一中國前夕,從時間上說,它屬于先秦階段,可是從它所代表的思潮和所起的歷史作用來說,把它作為秦漢哲學家史的發端就更為適宜。
該書編者編纂此書,是直接為行將統一的封建皇朝提供思想統治的理論體系。它在秦朝未被採用,但對於漢代的政治和思想卻有重大的影響。就學術思想的演變而言,它開發了秦漢之際的道家思潮,推動了漢初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漢書‧藝文誌》把它著錄於雜家。以後的學者,囿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只肯定該書的史料價值,而認為它的學術思想漫衍無所歸心,不成一家之言,評價較低。我們要革除偏見,以科學的態度和方法,還《呂氏春秋》以本來的面目和歷史地位。」(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牟鍾鑑教授作、P1)
五、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
「《呂氏春秋》的歷史地位:第一、它是先秦時期最後一部理論著作,也是對先秦文化的一次重要總結。第二、它是漢初黃老之學的先聲。...《淮南子》正是《呂氏春秋》的繼續和發展。第三、它對於整個漢代的學術和哲學,乃至實際政治生活,都有重大的影響,這些影響遠遠超出了漢初道家的範圍。首先,在學術資料上,漢代一些學者直接利用或仿效《呂氏春秋》而著述。……其次,《呂氏春秋》對於漢代唯物主義哲學和醫學理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69)
六、呂氏春秋與漢代經學的關係:
「《呂氏春秋》對於漢代經學,包括董仲舒的神學,有巨大影響,兩者有不解之緣。經學家以六經為典範,以仲尼為先師,從不承認《呂氏春秋》與他們有什麼師承關係。實際上他們很看重《呂氏春秋》書中的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學說。自十二紀紀首被入《禮記》以後,以五行配四時,以政令配月令、天與人交相感應等思想,逐漸成為漢代儒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74)
「兩漢統治者在施行賞刑、頒布詔令時,都要考慮如何調陰陽、順四時、合五德,此種風氣,愈晚愈盛。《漢書》設《五行志》,將歷年發生的自然災異與政治變故,次第列出,附以董仲舒、劉向、劉歆及其他經學家的說明,目的是為執政者提供歷史借鑒。當然,不能說漢代的五行說全來自《呂氏春秋》,但是經過了秦火,先秦鄒衍學派的資料大都散佚,由《呂氏春秋》保存下來的十二紀與《應同》、《召類》等篇,至少是漢代陰陽五行思想的重要來源,當無疑問。」(中國哲學發展史.秦漢.任、P75)
附錄:
教育部國語辭典 :
書名。戰國時代秦相呂不韋門客的集體著作。二十六卷,分八覽、六論、十二紀,有漢高誘注。綜合九流百家,暢論天地人物,多主儒術,而參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賅,頗有功於古代史料的保存。亦稱為『呂覽」。
呂氏春秋探微 作者: 田鳳台/著 出版社:台灣學生書局

2005-12-10 07:43:41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