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麻煩大家嚕

(1)關於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內容 因素 阻礙
(2)誰因為朝觀禮儀的原因,不肯下跪,因此斷了交流?


歷史丟太久了= = 忘的差不多了

謝謝

2005-12-07 10:12:3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中國傳統外交中國傳統的外交關係建立在與西方不同的基礎上,因而發展出本身的特色,這些基礎包括:1. 唯我獨尊:多數時間中國都是東亞最強大、最文明國家,造成唯我獨尊的概念,對周邊國家多以蠻貊戎狄之邦視之,除了少數期間外,中國對周邊國家不存在平等的關係。2.地理的封閉性:中國傳統領土東方為大海,東北是寒冷的森林,正北與西北沙漠橫亙,西方聳立青藏高原,西南縱谷交錯,南方是大海與雨林。地理的封閉性影響中國與外界互動,久之自然養成封閉保守的性格。3.強烈的農業性:中國以農立國,很多問題都以農業為思考主軸,例如周邊地區不適合農業發展,對外擴張就顯得沒有必要。同樣的,與外國貿易往來的利益也在重農思想下受到官方的忽視。4.薄弱的武裝力量:自秦漢大一統後,文人地位越來越高,武人則備受壓抑,宋代以降重文輕武更為明顯。加上中國財政收入不足,國家沒有能力養太多兵,軍事力量非常薄弱。5.外情的漠視:中國多數人認為其他文明難以威脅中國,中國又沒必要統治外國,自然不須要了解外國情況,因此對外保持冷淡無知的局面。6.濃厚的內陸性:中國文明誕生於內陸地區,對海洋充滿畏懼與排斥,對周邊海域也缺乏控制的概念。這些特有的條件造成中國以朝貢為主軸的外交關係,中國以「接之以禮讓」與「懷之以德」的態度對待周邊國家,「來者不拒,去者不追」,只要求表面上的臣服,經濟上則以「厚往薄來」展現「天朝」威嚴。 英國使節來華英國在十八世紀末對中英之間日益增加的貿易問題深感困擾,為解決此一問題,英國在1787年首先派出卡斯喀特(Charles Cathcart)來華,希望援引俄國之例與北京方面直接交涉,取消中國的貿易限制,給予英商便利與保護。但卡斯喀特受命後不久病逝,於是1792年9月,改派馬戛爾尼為特使、司當東(Sir George Leomard Stauntom)為副使來華。馬戛爾尼特使團為英國有史以來派出最龐大的使節團,隨員超過80人,包括天文數學家、畫家、樂師、技師、醫生,衛兵95人,連水手在內總人數將近700人,除此外還攜帶天文地理儀器、圖畫、毯氈、車輛、船樣、模型、軍品等六百多箱。1793年6月,英國特使團以向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抵達廣州,8月抵達天津,9月初轉往乾隆所在的熱河。這段期間中英兩國為覲見禮節的問題產生爭議,馬戛爾尼堅持以對待英王禮節行之,清廷則要求行三跪九叩之禮,最後清廷方面退讓。朝覲完畢後英國提出一系列要求,包括在京設商館,准許英船在寧波、舟山、天津登岸,舟山一帶劃地任英人存貨、居住,英人可自由往來、在廣州撥地予英人留居,減免貨物稅,明定海關稅則,停止額外加徵,准許西方教士在各省傳教。對於這些要求乾隆一律以不合體制予以拒絕。清廷雖然拒絕英國所請,但仍以傳統「薄來厚往」精神,給予英國使節團豐厚的優待。使節船到達大沽口時,就送上大量食物與生活必需品,在華期間所有物資免費供應,離開時還給一年的給養,連使團成員自費購物的金額也全數退回,回國時還被允許免稅購回中國的絲茶等貨物。英國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成目的,但使團回國後出版《紀實》一書,詳細記載在中國的見聞,各種的調查、測量、繪圖、記錄涵蓋行政、職官、軍事、刑法、戶口、面積、物産、貿易、宗教、風俗、家庭、城市、交通、風景、植物等方面,成為歐洲當時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繼馬戛爾尼之後,英國於1816年再派阿美士德為正使、小司當東(Sir George T. Staunton)副使來華,主要任務為要求中國不可任意停止貿易,英人得與華商自由交易,推廣通商口岸。此次使節來華事先並未知會中國,北京得到消息時英國使節團已到天津外海,使清廷方面甚感不滿。阿美士德到北京後堅持不肯行跪拜之禮,嘉慶則要求非行跪拜之禮不可,到朝覲當天雙方僵持不下,接待大臣只好捏奏英國正副使「猝然患病,不能行動」,嘉慶亦心知肚明,以「中國為天下共主,(英使)豈能如此侮慢倨傲」為由,下令當天將阿美士德逐出北京,失敗更甚於馬戛爾尼。 

2005-12-08 03:39: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7 · 0 0

1. 由於(羅盤 )的使用與(造船)技術的進步,明朝大臣(鄭和)下西洋(七)次,最遠曾經到達(非洲)東岸。

2. 中國以(絲綢)、(瓷器) 等特產與南洋交換(香料) 和(珠寶),東南沿海的居民並且紛紛向南洋(移民)。

3. 西元(十六)世紀,明朝來華著名的西方傳教士(利瑪竇)與明朝大臣(徐光啟)共同翻譯書籍,介紹西方的(科學知識),也翻譯中國的(孔子)的著作,使中國的思想傳播到(歐洲)。

4. 中國的(瓷器) 、(園林建築藝術)和 (考試)制度傳到歐洲,歐洲的(天主)教傳到中國。


1. 清朝初年,採取(閉關自守) 的政策,不與外人接觸,但是西方在(民主)與(科學)有很大的進步,因此,直到十九世紀(英) 、(法)兩國以軍艦、槍砲打開中國門戶,清朝才被打醒,這次的戰爭叫做(鴉片)戰爭。

2. 清末第一次改革是(自強) 運動,以模仿(技術)為主,希望能增強(國防)方面的力量,但是甲午戰爭被(日本)國打敗,該國正好是在(明治)維新之後,國勢強盛。

3. 第二次改革是(維新) 運動,以(政治) 與(教育)等制度上的改革為主,但是因為(守舊大臣)反對而失敗。

4.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於西元(1911)年推翻滿清,次年,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華民國,(民主)思想於是逐漸傳開。

2005-12-11 19:12: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