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云「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要表達什麼呢?或者說應該從哪個角度來參悟呢?
2005-12-06 01:27:53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這裡先要說明的是,在金剛經裡面,凡有提到「如來」,就是指佛性或法性本體,也就是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合一的狀態。
如有提到「我」、「佛」,則是指釋迦牟尼佛--報身狀態。
先瞭解區分這些名相的用法,讀金剛經就比較不會被搞昏頭。
金剛經云「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
由這段話可知,釋迦牟尼佛在講整部金剛經時,是在佛性本體裡面(法身、報身、化身,三身合一的狀態)講的。
換句話說,這段話的意思是,我釋迦牟尼佛現在的境界、層次是進入到佛性的本體裡面而說法,須菩提你不要這樣認為這樣想,認為我(在報身狀態)在說法。但如果有人認為我(在佛性本體狀態)有所說法,也著相了,著了法相就是謗佛,謗佛的原因是無法瞭解我(在報身狀態)要說的真正意思。
那在佛性本體的狀態裡有沒有說法?
沒有說法。無法可說。
為何說沒有說法?無法可說?
因為佛性本體,是無法以文字、語言或其他種種可以去形容或代表的。
在佛性本體,它本來就已經具足一切法,既然具足一切法,哪裡有一法可說,一句話也沒說。也就是說,在佛性本體裡面如如不動,在如如不動的狀態下完成了這一切的法。
所以,這段經文主要是要表達「佛性本體」已具足一切法,無一法可說,可說出來的法就不是「佛性本體」。
2005-12-06 08:01:5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如是我聞
我記得之後有寫「若作是念,當為謗佛」,你可以想想為什麼?
這是因為世尊說法依不同人所說,也就是不同根器所說,
為了就是要讓你「開悟」,若你不開悟,世尊有說等於沒說!!你就是謗佛,
也就是你左耳聽,右耳出,沒用心體悟!
以上答案是我的師父的開示,請指教!
2005-12-06 18:58:3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善知識,末學以為應如是說明這段。1.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佛陀鞏固了須菩提「不住相」的生命觀點後,繼續要鞏固須菩提「不住法相」的生命觀點。這些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各有佛陀所教導的不同業處,故修行的法相亦有許多差別。所以依須菩提個人的經驗,佛陀有說法。在這種經驗的推論下,佛陀提醒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陀說法不為說法(建立種種法相),而是使眾生能「覺」而恢復本來面目,依佛之意,法如筏,是度至彼岸的工具。重點不在法相上的不同,而在使用這些工具的眾生是否真能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所以若有人說,佛陀是主張這樣、那樣修行才對的,是對佛陀的心意不了解,對佛陀產生了極大的誤解。偏偏現代的佛教硬是走上這條路,論大說小、分宗立派、禪淨互爭,風動幡動卻不知仁者心動,落在法相的分辨上,如六祖壇經云: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所以若對佛陀所教的法相,不去思惟而依文解義則三世佛冤。佛陀說法不在外說而在內悟,長老偈長老尼偈,眾多聖弟子是看到拉車的牛陷在泥潭中如何奮力而起開悟的,周利槃陀伽掃地開悟的,這些都是例證。若不知佛陀所說義,怎能相信無情說法、天地默默不盡千言萬語。所以佛陀再次向須菩提提示,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真知說法不為說法,才懂佛陀這段話。所以六祖對志誠說: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而志誠當時了悟後說一偈:五蘊幻身 幻何究竟 迴趣真如 法還不淨。六祖予以肯定。
2005-12-06 05:43:4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感謝指導喔。嗯!要努力加油!~感恩~
2005-12-06 03:41:4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