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漢高祖劉邦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嗎?

為何那麼多的忠臣、智將都願意當他的部下呢?

因為我看他都喜歡聽信謠言、濫殺忠臣@@

還是說那都是呂后計畫的呢?

2005-11-30 12:45:20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1 個解答

豁達仁厚 實民心之所歸──漢高祖劉邦
--------------------------------------------------------------------------------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定都洛陽,史稱「漢高祖」。公元前200年2月遷都長安,從此長安成為漢朝的京城。
與民休息 國力恢復

經過秦朝末年各地起義軍的攻伐,又歷經長達八年的楚漢相爭,人民飽受戰火,窮困已極,急需在簡單穩定的律令下生活。劉邦陸續採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1)命相國蕭何定律令,韓信定軍法及度量衡,叔孫通定禮儀,漢朝制度在秦制的基礎上很快就建立起來了。這就是所謂的「漢承秦制」,民間還歌頌蕭何為法「緩和簡明、較若劃一」。

(2)減輕田租,十五稅一。戰爭期間流亡山澤沒有登記戶籍的人,各歸本土,復故爵田宅。凡以饑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

(3)為了抑制商賈乘戰亂重利盤剝人民,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其租稅,迫使一些小商人棄商務農。

(4)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並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
這一系列的與民休息政策使紛亂的社會秩序一下安定下來,社會經濟迅速恢復,也為漢朝四百年的統治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豁達採人長 盡知身後事

一日高祖在洛陽南宮設酒宴,為諸將說出項羽失敗的原因:「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餽,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沒讀多少書的劉邦能如此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正體現出一種王者的胸襟嗎!

公元前194年,高祖征討鯨布時,為流箭所傷,歸途中路過沛縣,高祖停了下來,在沛宮舉行酒宴,把老朋友和縣中父老子弟全都請來痛飲。高祖擊著筑,唱起自編的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又跳起舞,感慨傷懷淚下數行,他對父老子弟們說:「遠行的游子總是思念故鄉。我雖然建都關中,死後我的魂魄還是思念著沛地」。

高祖箭傷轉重,呂后問:「陛下百年之後,蕭相國死了,讓誰接替他呢?」高祖說:「曹參可以」;呂后又問曹參之後,高祖說:「王陵可以。然而他有點莽撞剛直,陳平能幫助他,陳平才智有餘,卻不能獨當一面。周勃穩重厚道、缺少文才,但是能安定我劉氏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可以讓他做太尉。」呂后再問以後的人選,高祖說:「以後的事,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公元前195年4月,高祖在長樂宮逝世。

本文寫到這兒,讀者是否會隱隱想起唐太宗?高祖劉邦為漢朝四百年開國之君,未崩己知身後事,相人之準令人嘆服,豈不知呂后日後將有所為哉?太宗李世民亦為大唐三百年開國之君,早有太史令李淳風言破武氏女子將改元易號,而太宗皇帝何不防而備之?人類的歷史除了有驚人的雷同之外,是什麼原因使這一幕幕的故事與角色循環上演不息,它的背後到底有沒有玄機?!

蕭規曹隨 諸呂無能為

劉邦去世後兩年,蕭何也去世了,曹參接替蕭何成了宰相。他為人木訥,不善辭令,但心地寬和厚道,好掩蓋別人的小過。他遵照劉邦與蕭何留下的法令,謹慎地輔佐惠帝,使社會一直處於穩定的發展當中。後來雖經皇太后呂雉篡政、諸呂朋黨為禍,終不能搖動其根基;漢文帝、漢景帝只需與民休息一段時日之後,社會很快又回復其勃勃生機;再經過漢武帝的文治武功,終於帶來了漢朝四百年中最繁榮的盛世。

2005-11-30 12:52:2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迷糊傻婠婠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