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請教楚漢相爭中,劉邦進咸陽城後,為何還要「還軍灞上」?為何張良作此建議?謝謝!
2005-11-29 05:03:1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坤成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還軍灞上,原本是表示對關中沒有野心,等待諸侯來共同處理。這種「天下為公」的政治形象,正是張良和蕭何等對劉邦的包裝,相信劉邦也應該是知道的約法三章,劉邦樹形象 十一月,各軍團在灞上附近駐營完成,劉邦便在秦皇宮召見各軍團領袖和關中諸縣長老、豪傑,正式宣告: 「關中父老對秦王朝的嚴刑苛法,相信身受其苦已很久了。我和全體起義的諸侯有共同約定,先進入關中者為王,因此我是公認最有資格成為關中王的人。 「如今我便以王的身分和父老們約定,只訂立三個最基本維持治安的法律:從現在起,沒有任何理由,殺人者判處死刑,傷人和搶奪盜竊的也依情況輕重處以應得之罪。至於其余秦法全部廢除,所有官吏及民眾的地位、工作和生活習俗,一切如常。 「我今天到這裡來是為父老除去生活疾苦,不是來欺負和搶奪你們的,所以大家不用恐懼驚慌。」 「也因此我下令所有軍隊撤軍到灞上,並等待其他諸侯軍隊到來,重訂規定統治管理的辦法!」 劉邦並派遣使者配合秦國原任官吏,到各郡縣鄉邑張貼公告,表示徹底執行之決心。 其他的西征軍團將領看出劉邦維持軍紀的決心,也不敢再輕舉妄動了。 關中地方很快又恢復了秩序。 鹹陽城的官吏、百姓和關中各鄉邑的大老、村民,想不到亡國後仍能獲得如此保障,無不大喜,爭先恐後地持牛、羊、酒到軍中勞餉。 蕭何便告誡劉邦不要接受,以充分表示愛民和不擾民的決心。 於是劉邦撫慰前來勞軍的秦國大老說: 「我們軍隊的精糧很多,若不缺乏,絕不勞民,你們自己好好保存起來吧!」 秦民因而更感其恩德,唯恐劉邦不為秦王。 老子所謂「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的道理,的確被劉邦集團發揮殆盡了。
2005-11-29 05:06:5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阿里 7 · 0⤊ 0⤋
我白話一點說明,所有的戰爭都是為奪取一些完來不是你的東西(錢,女人,土地),以史上來看劉邦是一個流氓,他也是為了這個原因在天下大亂時起兵,當他很幸運的比項羽先進入咸陽城(因秦軍知道項羽才是反判的主力,只要他掛,其它人不是對手,因此集中全力對付他),他也想要槍”東西”,而且是很想,但軍師長良提醒了他一個重點”實力”,他的實力無法槍了東西又能守的住,或著跑的掉,搞不好還有殺身之禍,所以他衡量一下立即退出城中,把軍隊屯在灞上,等最有”實力”的人進來.
所謂旁觀者清,張良看出這一危機,及時通知,致於史書上說的一些好聽的話,都是理由,聽聽就好
2005-11-29 07:38: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Dick 2 · 0⤊ 0⤋
【樊噲、張良輪番苦諫,劉邦退出咸陽】
自創業以來,劉邦的聲勢雖不錯,過程中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卻不少。所以當他一有機會進入堂皇雄偉的大秦王朝咸陽宮時,幾乎整個人都被迷住了。
劉邦尤其對後宮裡給皇帝享受專用的帷帳、狗馬、重寶、婦女更是愛得不得了,只是鑒於大家的眾目共矚,暫時也不敢太放肆,只表示有意進駐到秦皇宮殿去大大享受一
番。
不過這個舉動是相當危險的,因為一進駐皇宮,即代表有積極企圖心想代替秦王朝之政權。雖然楚懷王在進軍咸陽前,有「先入關中者為王(關中王)」的約定,但在諸侯並起、天下大勢未穩定前,這種企圖心很可能會成為「眾矢之靶」——各集團群起而攻之的對象。
因此,劉邦的最親密戰友,也是沛城時代的首席班底——樊噲提出了警告。
「沛公的志向是想角逐天下,還是想作個富家翁呢?這些奢華的享受物都是使秦皇室滅亡的主要原因啊!沛公您怎麼會需要這些東西呢?」
但劉邦實在捨不得離開,正在那裡猶豫不決。
蕭何認為依劉邦的個性,最好找一個不那麼親近、但在劉邦心目中又有地位的人來勸告,比較會讓劉邦覺得不好意思。因此,他指派當時仍屬客卿地位的張良去辦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良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便主動晉見劉邦,努力說服道:
「正因為秦皇室無道,只顧享受而不知天下疾苦,沛公才有機會到這裡來啊!所以為了替天下除此殘賊,便應建立簡樸清廉的形象,此所謂吊民伐罪也。
「如今您剛入秦皇宮,便急著去享受這些奢侈的皇宮設備,此所謂『助桀為虐』啊!而且所謂忠言逆耳卻有利於行事,毒藥(指有效的強烈藥品)苦口卻有利於治病,希望沛公能夠聽從樊噲的勸告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連張良都出馬了,劉邦也明了這是大多數親密戰友的心意,違背了將失去大家的支持,便慨然將軍隊退出咸陽,還軍灞上。
2005-11-29 05:17:0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