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一直以來使用的注音符號是怎樣演變來的?有什麼根據或依據?是誰編出來的?

2005-11-26 09:36:0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lilyoct16 7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民國七年由教育部頒定的,也就是說這一套注音符號,是集很多學者的腦汁而成的,後來還經過幾次的修改才變成現在大家所學的注音符號~★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ㄅ、ㄆ、ㄇ...)民國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教育部令第十五號,正式公布三十九個注音字母。計聲母二十四個、介母三個、韻母十二個,另外訂有濁音符號及四聲點法。民國八年四月十六日,教育部復以部令公布「注音字母音類次序」。公布之注音字母,於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日國民政府改名「注音符號」。 教育部鑑於印刷排版技術之進步更新,於民國二十四年四月即已公布「漢字旁注之注音符號印刷體式表」,然為因應電腦排版科技之運用,教育部旁參國立編譯館提供之資料,將二十四年公布之「漢字旁注之注音符號印刷體式表」,於八十三年二月十九日至七月十五日召開三次有關注音符號印刷體式之審查會議,有關審訂之結論正交付印刷公司進行打印,俟打印完成後將正式公告各界使用。   ★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B、 P、 M....)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 B 、P 、M .... ,民國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國民政府大學院公布,名為「國語羅馬字」,二十九年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決議改「國語羅馬字」名稱為「譯音符號字」,七十三年修訂公告定名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日正式公告使用。  教育部為因應外籍人士及華僑子弟學習中國語文之實際需要,於七十三年一月邀請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中央研究院、國語推行委員會以及國內各語文中心與各大學之語音學教授多人,舉行座談會,交換意見。決定仍以民國二十九年公布之「譯音符號」為本,予以修訂;並推舉國內實際從事國語文教學及對語音學有研究之專家學者張希文、李壬癸、李鍌、王天昌、張孝裕、何景賢、李振清、吳國賢、陳進成、劉興漢、劉森、陸震來等十二人,於二月二十八日成立專案研究小組,進行比較研究,由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李鍌教授為召集人,王天昌教授負責紀錄整理。  研究小組經多次集會討論,就原公布之譯音符號,分別與威妥瑪式、耶魯式、林語堂式,及國內外可能見到之其他拼法,逐一比較其優劣繁簡,決定下列三點:以我政府原先制訂公布之譯音符號聲母韻母基本拼法為準,略作修訂;改用現今通行之四聲調號以表示四聲;修訂後之譯音符號,定名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以與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並行於世,俾應教學所需。教育部依據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研究小組擬訂之草案,先行於七十三年五月十日公告試用一年。試用期間仍陸續蒐集各方意見,交由研究小組審議討論取決,再作修改。定稿後乃於七十五年一月二十八正式公告,並與ㄅㄆㄇㄈ等第一式列表對照;另附拼法說明十二條供國內外各界人士採用。並先後於七十五、七十七年印刷出版「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手冊,以方便使用者查考。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2303871注音符號(亦作“註音符號”)旧稱為“注音字母”,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製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髮佈,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達40個。注音初以讀音統一所定字音為標準,故有“万、兀、广”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為標準,“万、兀、广”隻作注方言之用。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為“注音符號”。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4121300933

2005-11-26 12:51: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2 04:30: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VFJQENUKBNXC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