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知道三字經全文的解釋?
可以解釋讓我瞭解全文的意思嗎?
謝謝唷!
三字經~!內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
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首孝弟,次見聞。
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
父子親,夫婦順。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數。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
此六畜,人所飼。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
君則敬,臣則忠。此十義,人所同。凡訓蒙,須講究。
詳訓詁,明句讀。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及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
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有典謨,有訓誥。
有誓命,書之奧。我姬公,作周禮。著六經,存治體。
大小戴,著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
號四詩,當諷詠。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經既明,方讀子。
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
號三皇,居上世。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
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墮。
逞干戈,尚游說。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傳二世,楚漢爭。高祖興,漢業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
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
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盡中國,為夷狄。
明朝興,再開辟。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閹亂后,寇內訌。
闖逆變,神器終。清順治,據神京。至十傳,宣統遜。
舉總統,共和成。復漢土,民國興。廿二史,全在茲。
載治亂,知興衰。讀史書,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師項橐。
古聖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梁,錐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綴。
如負薪,如挂角。身雖勞,猶苦卓。蘇老泉,二十七。
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顥,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彼既成,眾稱異。
爾小生,宜立志。堂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謝道韞,能詠吟。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己仕。
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晨。
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
光於前,垂於後。人遺子,金滿嬴。我教子,惟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2005-11-23 21:16:0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PINOT 3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4 個解答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易解:人初生之時,本性都是善艮的。
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後來因為生活和學習環境的不同,
差異越來越大。(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隨環境的影響而改變,
所謂先入為主,不可不慎!至於教育方法,應注重在使孩子專心,
有定力。課業的選擇,要以專精為主,不要希求廣博。
(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兒童與青少年心智的發展,十三歲以前著重在記憶,
之後理解力逐漸成長,故十三歲以前應注重記憶念誦為主,理解次之,
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易解:古時候孟子的母親,為了尋找一個對孟子有益的教育環境,
不辭辛勞搬了三次家。(從墳場附近搬到市場邊,再三遷至學校旁。)
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學回家,孟母當著他的面將織了一半的布匹剪斷,
並且告誡他說:「求學的道理,就像織布一樣,必須將紗線一條一條織上去,經過持續不斷的努力,積絲才能成寸,積寸才能成尺,最後才能織成一匹
完整有用的布;讀書也是一樣,要努力用功,並且持之以恆,經過長時間
的累積,才能有成就。否則就像織布半途而廢一樣,一旦前功盡棄就毫無
用處了。

五代時,有一位竇禹鈞(又稱竇燕山),遵照聖賢教誨的義理來教育子女,因此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門。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養活他們,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職。
老師教導學生,不只是知識、技藝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世
的道理,使學生能夠與人相處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義。
因此對於學生的要求一定要認真嚴格,不能偷懶怠惰,才能教出好學生。
(嚴師出高徒,嚴是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須父母與
老師雙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努力。)

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學習,是不對的!年紀小的時候,不肯努力、用功學習,
等到年紀大了,還能有什麼作為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學 不知義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易解: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
如果不透過學習,就無法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義理,
應不應該做?

作子弟的,要趁著年少的時候親近良師、結交益友,好好學習待人、
處事、應對、進退的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於親 所當執

融四歲 能讓梨 弟於長 宜先知

易解:黃香是東漢江夏人,他在九歲的時候,就懂得孝順父母,
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就用扇子先將父母的床鋪搧涼,再請父母就寢;
冬天天冷的時候,他就先將父母親的被子睡溫暖,再請父母安睡。
類似這種孝順的行為,是每一個為人子女所應當盡的本分。

東漢末年的孔融,才四歲的時候,就曉得禮讓兄長,將大的梨子讓兄長吃,
自己選擇較小的。這種尊敬兄長、友愛兄弟的美德,應當及早教育培養。


首孝弟 次見聞 知某數 識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萬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才是增廣見聞學習知識,
明白數字的變化,並研讀古聖先賢的文章,來修養自己。

一是數字的開始,十個十是一百,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
如此累積上去,可以無窮無盡。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綱者 君臣義 父子親 夫婦順

易解:古人以為構成生命現象與生命意義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
「天」是指萬物賴以生存的空間,包括日月星辰運轉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亂。
晝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萬物藉以生長的地理條件和各種物產;
「人」是萬物之靈,要順天地化育萬物。三種光明的來源是指日、月、星。

維持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三種倫常關係,就是:君臣之間有道義,
父子之間有親情,夫妻之間能相互尊重和睦相處。
(君義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

未完..............

因為有字數限制...請自行參考三字經易解網址:
http://book.bfnn.org/books2/1725.htm

2005-11-23 21:48:4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02 23:41: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JRDFPYWSJFQ 1 · 0 0

http://www.365xj.com/home/zhichanggonglue/geyan/renshenggeyan/200510/zhichanggonglue_14553.html雖然是簡體,但翻譯的較好,還有注釋! 

2005-11-26 03:22:5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又一個整人專家

2005-11-24 08:16:4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