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本世紀科學思想上最有影響的書「科學革命的結構」作者是誰?以一個廿世紀的物理學準博士眼光來看亞里斯多德的物理,第一個印象可以說必然是:錯的離譜!

2005-11-19 19:09:21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維林史密斯 7 in 科學 地球科學與地質學

2 個解答

 孔恩(Thomas Kuhn,1922-)在1970年出版了「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 of Chicago Press, 1970,有中譯本),成為本世紀科學思想上最有影響的一本書。http://www.phy.ncu.edu.tw/DCC/History/1Ancient.htm

2005-11-19 19:35:0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清仔 7 · 0 0

「科學革命的結構」作者〈孔恩〉

孔恩在1962年出版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 ,1970年加上一篇後記(Postscript)出版第二版(成為今天最常被引用的版本);1996年再出第三版。本書被譽為二十世紀後半葉最有影響力的一本學術書籍,它被譯成二十五種語言,英文版的銷售超過一百萬冊。它對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深遠影響當然不消多說,它也對整個哲學界、科學社會學和整個社會學界、科學教育和教育學界都造成很大的衝擊;除此之外,它更廣泛地影響了經濟學、企管、法學、政治、傳播、文學等等學門,更回頭促成了自然科學家對自身學科的反省。就台灣而言,孔恩的思想也帶來很大的影響(參看傅大為,〈序孔恩的台灣評論集〉),各領域的學者都對孔恩所描繪的科學發展圖像,感到莫大的興趣;孔恩所用的術語──如科學革命、典範、不可共量性等等,也被他們廣泛地應用到各人的專業學科上。
 
孔恩的科學哲學之核心,在於對科學發展歷程的描繪,也就是著名的常態科學(normal science)、科學危機(scientific crisis)、科學革命(scientific revolution)的三部曲模式(即三階段發展模式,或者省略科學危機,而作二階段模式)。整個科學發展歷程可以略示如下:

前科學──>常態科學──>科學危機──>科學革命──>新常態科學….

與這個發展模式相關的是另一個著名的概念「典範」(paradigm)。簡單地說,典範是常態科學時期科學家從事科學活動的「最高指導原則」,科學家不會去質疑典範是否能成立,他們在典範的指導下進行「解謎」(solving puzzles)活動。所謂的謎乃是由典範所提供的問題,但有些謎在許多科學家長久努力下仍不得解決,它們便成了該典範的「異例」(anomaly)。異例如果讓科學家對典範的信心產生動搖,就會造成典範的危機,科學家們可能會開始尋求新典範,然後可能有多種新典範被提出來,和舊典範互相競爭,於是科學發展開始步入革命期。若新典範完全取代舊典範,科學革命完成,同時展開新一階段的常態科學。如此,以典範為核心的發展歷程可以描繪如下:

  多典範競爭──>典範確立──>異例出現,典範動搖──>多典範競爭和典範轉移──>新典範確立….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圖像,一般很快可以從科學史的粗略知識中得到符合這個模式的發展。譬如,亞里斯多德物理學原是中世紀科學的典範,但是亞氏物理學碰到自由落體和拋射體的異例之挑戰;接著伽利略提出了新的自由落體定律和慣性概念,牛頓進一步發展牛頓力學並提出萬有引力的觀念;而笛卡兒也有渦漩理論來與牛頓的力學競爭;但亞氏物理學仍在大學據有龐大勢力。十八世紀後,笛卡兒力學,亞氏物理學都敗退下來,牛頓力學的典範確立,十八九世紀的許多力學家,紛紛發展牛頓力學,而成為所謂的「古/經典力學」(classical mechanics)一直到十九世紀末,古典力學也產生異例──始終無法測出代表絕對時空的以太(ether)之存在;於是產生古典力學的危機,最後相對論出場,解決了這個謎題──根本不需要以太,而是一切運動都是相對的來代替絕對靜止的以太。牛頓/古典力學也被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取代了。

2005-11-19 19:35: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