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的起訖年代?
體例?作者?特色?
有誰的註本?
2005-11-19 06:36:43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PS.我要的是簡單資料,不用太多很複雜的。謝謝。
2005-11-19 06:40:23 · update #1
麻煩不要只是複製一堆字過來。我要的是簡單的資料。謝謝。
2005-11-19 06:51:00 · update #2
時間: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展。共一百三十篇史家之絕唱—《史記》 《史記》是中國古代大歷史家司馬遷所著,是一部本紀、表、書(志)、世家、列傳五體俱全的綜合體史書。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出生于史學世家。他的先世是週期的史官,其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前期官為太史令,著有《論六家要旨》,有志于著述漢史,臨終囑咐司馬遷記漢事、修史書。司馬遷10歲誦“古文”,後來博通典籍、掌握史書,善於詩賦,精於散文。他20歲開始遠行,遍游長江與黃河的中下游地區、長城內外,還奉使於西南,侍從漢武帝巡遊各地。他到處調查訪問,搜集資料,瞭解風俗,為修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遷官為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記事、圖書、檔案,開始著述歷史。他曾參與修《太初歷》;天漢年間遭李陵之禍,受了宮刑;繼為中書令。這些都沒有影響他的修史工作,而且因遭橫禍,他更是發憤著述,終于寫成了《太史公書》。這書後人通稱它為《史記》。 《史記》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天漢年間幾千年的歷史,包括帝王將相、豪傑、平民等幾千名歷史人物,政治、典制、文化、思想等方面豐富的歷史內容。《史記》分五個部分,第一是本紀12篇,記歷代帝王及大事;第二是表10篇,有系統地專列古今的人和事;第三是書8篇,其中禮、樂、律、歷、封禪、河渠、天官、平准各一篇;第四是世家30篇,寫歷來的貴族及著名人物孔子、陳涉等;第五是列傳70篇,寫古今的人物及史事。《史記》中的五種體裁,就個別來說,在司馬遷之前都已產生或萌芽,而把五體綜合編制於一書,實是司馬遷所首創。從《史記》的篇目和內容來看,秦漢史占了絕大部分,可以說是縱橫古今而略古詳今的。 “通古今之變”,意在探討歷史變化問題。它蘊含著司馬遷的歷史觀。《史記》寫了幾千年的歷史變化。在寫歷史變化時,司馬遷表達了自己的歷史觀,其中有三點最為突出﹕一是歷史進化思想。他說﹕“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傳曰‘法後王’。”(《六國年表序》)肯定秦統一中國,建立了歷史性的偉業,為後世王朝樹立了法則。二是“承敝通變”思想。司馬遷以為歷史變化,必然是除舊布新。他肯定商鞅變法,破除舊規,建立新令,使得“鄉邑大治”,“秦人富強”(《商君列傳》)。三是“見盛觀衰”思想。司馬遷以為盛世中往往隱藏衰象,表面的興盛中掩蓋著政治失誤和積弊,以致產生危機。他指出漢武帝初年興盛一時,但富貴者貪暴腐化,“爭於奢侈”,風氣變壞,“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平准書》)。由於統治者和剝削者貪暴如虎狼,奢侈腐化,使得百姓貧困,社會矛盾加劇,由盛開始轉衰。這種“通”“變”思想,是頗有歷史識見的。但司馬遷也受到循環論的影響,只是思想上不占主導地拉。 “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則表示司馬遷要探討歷代政權的興亡、政治的得失以及個人的成敗之原由,因而,集中體現了他的政治觀。《史記》記述幾千年來歷代政權的更替,各種政治的得失,許多人物的成敗,序事中寓有論斷,表述了道理,內容很豐富。其中值得注意的也有三點﹕一是暴政無道必然引起反抗,導致敗亡。司馬遷認為,秦朝統一天下,很有生氣,但苛政重賦,殘害百姓,引起陳涉起義,於是秦朝垮了台。他還指出﹕“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雲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太史公自序》)二是任用賢能,善於納諫,才能有所作為。司馬遷寫楚漢相爭,項羽由強而弱,以至敗亡,劉邦由弱而強,至於成功,在諸多因素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項羽只信舊族姻親,有一謀士範增而不能用,劉邦則任用蕭何、張良、韓信等三傑,並采納眾將正確的意見。故項羽敗亡是由於“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項羽本紀》)。三是民心向背與政治成敗息息相關。因此,他主張因循民俗而重視生產,讓百姓謀利致富。這些成敗興壞之理,都是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很有識見的。 司馬遷要“成一家之言”,就是要樹立獨具特色的史學旗幟。整部《史記》就是司馬遷的一家之言,上文提到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他的一家言,尤以思想觀點為最突出。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司馬遷卻強調六家各有長短,主張兼收並蓄,《史記》對各家都給予一定的歷史地位。漢武帝專制獨斷,嚴刑酷法,而司馬遷主張寬政,揭露當時官場“面諛”、猜忌、貪酷、“醇謹”等種種風氣,批判酷吏貪狠,頌揚遊俠仁義。 《史記》在歷史文學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描寫人物尤為突出。它所寫的信陵君、廉頗、藺相如、項羽、李廣等人物真實而生動,並反映出歷史的重大問題。因此,引起人們百讀不厭。歷來劉向、揚雄、班彪、班固等都評它為“實錄”。的確,司馬遷據實寫史事和人物,無論是行文或描寫,還是寓論和發議,都從實不虛,真實而不誇飾。這是《史記》之所以是歷史著作而非文學作品的關鍵所在。
2005-11-19 06:39:2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 ***** http://***** *
[電子遊戲]
拉霸、水果盤、7PK、5PK
[運彩遊戲]
棒球、籃球、足球、網球、冰球、各種體育經典賽事
[真人遊戲]
百家樂、21點、骰寶、輪盤、牌九、三公、輪盤、翻攤、牛牛、二八杠
[對戰遊戲]
台灣麻將、德州撲克、骰盅吹牛、四支刀、鬥地主、十三支、二八槓、暗棋、接龍
[彩球遊戲]
香港六合、台灣樂透、今彩539、樂合彩、大陸時時彩、基諾彩、北京賽車、賽狗、賽馬、指數
[優惠活動]
1. 新舊會員儲值就送500點
2. 真人百家樂彩金等你拿
***** http://*****
歡迎免費體驗試玩!!
線上影片直播、正妹圖、討論區免費註冊 ~
2014-09-28 00:41: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史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
《史記》是偉大的歷史著作,也是傳記文學名著。它在我國散文發展史上起著承先為後的作用。
儘管封建統治階級把司馬遷看成是離經叛道的人物,把《史記》看成是“謗書”,但他們都不能阻止《史記》的流傳,取消《史記》的影響。儘管班固從封建統治者的立場出發對司馬遷有不少貶詞,但他也不能不承認司馬遷有“良史之才”,即“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而不俚”的為事才能,不能不讚美“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實錄精神。班氏以下的史學家和散文家對司馬遷幾乎無不推崇備至,力圖做到象司馬遷那樣“不待論斷而序事之中即見其指”(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史記》中所歌頌的許多英雄人物,如項羽、信陵君、侯嬴、魯仲連、藺相如等對後代人民特別是封建文士精神上也有影響。他們仰慕歷史上這些英雄人物,並受到鼓舞和激勵,如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詩歌中不止一次地把古代的俠義之士引為自己的同調,並希望自己能象他們一樣為國家、為人民做一番事業。
在寫作方法、文章風格等方面,自漢以來的許多作家作品都從《史記》中得到有益的為發。鄭樵所說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學者不能舍其書”,無論對史學和文學來說都是合適的。從《漢書》起,所謂“正史”,在體裁形式上都是承襲《史記》的影響。在文學創作方面如唐以後傳奇文以至《聊齋志異》等小說都直接或間接受《史記》的。唐宋以來的古文家更無不熟讀《史記》。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十分推崇司馬遷,把《史記》的文章看成為文的規範,他的《張中丞傳後序》、《毛穎傳》等文,很顯然是學習《史記》的人物傳記的。宋代大散文家歐陽修散文的簡練流暢,紆徐唱歎的特點,深得《史記》的神韻,他的《五代史伶官傳序》的格調,與《史記·伯夷列傳》十分相似。而當古文家們反對形式主義的繁縟或艱澀古奧的文風時,《史記》常常成為他們的一面旗幟。唐代韓愈、柳宗元,明代歸有光都是這樣。
《史記》對明清以來的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也有一定的影響。《史記》的人物傳記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節,簡練生動,繪色繪聲,千百年來在人民中間流傳,為廣大人民所熟悉,這都為通俗小說和戲劇創作提供很好的借鑒。特別是它的一些藝術方法,如通過人物的行動、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避免冗長靜止的為述,以及注意故事曲折動人,語言簡潔生動等,無疑都為後來優秀的小說創作所吸收並加以發展。《史記》的人物傳記在形成我國古典小說的傳統風格中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至於小說或戲劇取材於《史記》的也很多,如《竊符救趙》、《楚漢春秋》、《琴心記》等,這些故事一直到今天還流傳不衰,為廣大人民所喜愛。
司馬談臨死時,遺命司馬遷完成本欲自己完成的史書,他立志繼承父業,但是李陵事件差點中斷了他的志業,然而想及父親遺業未成,《史記》草創未就,史公勇敢地接受宮刑,死罪雖免,心中創傷卻極大,甚至一度想自殺,但想及「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想及先聖先賢多在苦難中完成一番事業,於是打消自殺的念頭,忍辱以完成不朽的事業,而寫成史學巨著-《史記》,所以《史記》可以算是史公的「血淚之作」啊!
總而言之,史公各個階段的經歷都直接或間接影響到黃帝,下至漢武帝,共二千五百多年的史事一書的完成。至於他的生平詳細經歷,可參考後人所製作的<太史公年譜>。
2005-11-19 06:40:2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