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各位
關於孔子仁的思想
大概是什麼
能簡單說明一下嗎
謝謝
2005-11-18 10:36:3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熟悉儒家思想的都知道,整本《論語》基本上完整地表現了孔子“仁”的思想。所謂的“仁”,在中文裡象仁慈、仁愛、仁義、仁民愛物、仁人君子等,形容一種高尚的待人行為,所以在歷史的大舞台上,“孔子給人留下了一個做人的辦法,中庸思想。”http://www.epochtimes.com/b5/2/8/15/c8504p.htm 仁”的思想http://www.icikids.org/ch-a-03.htm “克已複禮爲仁”,孔子把“仁”視作最高的道德,他以爲一個人不應當只有己,不知有人,而應當設身處地爲別人著想,他教導學生行仁的途徑是以“人”待人,是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待人,是用“盡己”的和“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貫徹仁徒。對人“忠恕”,是他的“一貫”之道,他一生努力的方向就是要“使天下歸仁”。
2005-11-18 10:52: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始發於心而合乎禮節的表現。要達到「仁」,便必須「克己復禮」。「克己」是指克制自己的私慾,其工夫在「忠」,「復禮」是指合乎禮節,其工夫則在「恕」,而「忠恕」就是孔子學說的中心思想,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仁」我哲學的擴充是立心於民,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進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以成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此外孝為仁之本,「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可知,孔子的「仁」,由忠恕之心進廣而出,切有愛人之心與孝順父母之心,因形成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若就其與政治思想有關者之涵義而言,則孔子所謂「仁」,乃推自愛之心以愛人之謂。人之偉大價值是人性,而人性中最純潔與神聖之所在,既是人性中之愛。由此作出發點,始能表現出人性之崇高與尊嚴。,而真、善、美、聖之意義因事以顯。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仲弓問仁,子曰:「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顏淵篇)子貢問仁,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孔子雍也篇)就修養言,仁為私人道德。就實踐言,仁又為社會倫理與政治原則。孔子言仁,實以治道德、人倫、政治於一爐,致人、己、家、國於一貫。
孔子論政,立行仁與正名兩要旨,前者得孟子而大申,後者經荀子而更備。孟子據仁到而發為仁政論,彼以為行仁政者必須先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孫丑上篇)務必執政者先有如此之德行,然後始能由其仁心而施仁政。再者仁政乃是獲取與鞏固統治權之必要條件,否則「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簍上篇)至於行仁政應從食與色兩個基本條件做起;前者乃維持生存問題,孟子認為應從制民之產著手解決「無恆產而有恆心者,為士而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也。」(孟子梁惠王上篇)制民之產問題解決後,猶須配合不擾民之措施「使民養生送死而無憾。」和井地政策「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為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篇)。再進而伸孝悌「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孟子梁惠王上篇)明人倫「設庠序學校以教之。」(孟子滕文公上篇)並要「取於民有制」(孟子梁惠王上篇)使農民經濟生活得以稍甦。做到富而後教,教而後政治可以修明。
2005-11-18 10:42:3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大饅頭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