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2005-11-15 07:12:34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翻譯:

上德不德, =>
那「上等的修道有得的德人」,
他不「執知強造」自己「修道有得的德」,
他唯獨「誠信」地順從「道」,

  是以有德; =>
因為他能夠放下並捨棄自己的「德」,
而「誠信」地順從「道」,所以,他「有德」;

  下德不失德, =>
那「下等的修道有得的德人」,他執知強造「德」,
他不願放下並捨棄自己的「德」,來誠信地順從「道」,

  是以無德。 =>
因為他不願放下並捨棄自己的「德」,
來誠信地順從「道」,因此,他失離了「道」,
所以,他「沒有德」。

  上德無為, =>
那「上等的修道有得的德人」,他本身「沒有執知強造」,
因為他不「執知強造」自己「修道有得的德」,

  而無以為也; =>
他在「施為」時,又用「沒有執知強造」,
因為他的一切「行動」,唯獨是「誠信」地順從「道」;

  上仁為之, =>
那「上等的愛人利物的仁人」,他本身「執知強造」
他自己那「意識形態」的「愛人利物的仁」,

  而無以為也; =>
但是,他在施為時,卻用「沒有執知強造」,
因為他還「有心」要超越那「愛人利物的仁」的「意識形態」;

  上義為之, =>
那「上等的是非正理的義人」,他本身「執知強造」
他自己那「意識形態」的「是非正理的義」,

  而有以為也; =>
他在施為時,又用「有執知強造」,
因為他「頑固而強硬」地施行自己那「意識形態」
的「是非正理的義」。

  上禮為之, =>
那「上等的尊卑儀法的禮人」,他本身「執知強造」
他自己那「意識形態」的「尊卑儀法的禮」,

  而莫之應也, =>
如果沒有人願意「迎合附和」他那「意識形態」的
「尊卑儀法的禮」,

  則攘臂而扔之! =>
他就捲起衣袖,奮出臂膀,用強權暴力
「拖拉壓迫」別人,強迫別人「屈膝順從」他!

  故,失道! =>
世界人類沈淪墮落到用「尊卑儀法的禮」,
來強迫別人「屈膝順從」的地步,如此,就完全失離了「道」!

  失道矣!而後德; =>
世界人類失離了「道」啊!然後又會有些「無道」
的人高喊「品格意識形態」的「修道有得的德」;

  失德而後仁; =>
世界人類失去了「修道有得的德」,然後又會有些
「無德」的人高喊「情感意識形態」的「愛人利物的仁」;

  失仁而後義; =>
世界人類失去了「愛人利物的仁」,
然後又會有些「不仁」的人高喊「正邪意識形態」的
「是非正理的義」;

  失義而後禮。 =>
世界人類失去了「是非正理的義」,
然後又會有些「不義」的人高喊
「階級意識形態」的「尊卑儀法的禮」。

  夫禮者; =>
那「規範階級」的「尊卑儀法的禮」;

  忠信之薄也, =>
它不是源自於「道」的「真情與誠信」,而是「真情與誠信」的「淺薄浮偽」,

  而亂之首也。 =>
它的「淺薄浮偽」以及「暴力強迫」本質,
更是造成世界上一切「悖逆與叛亂」的「罪魁禍首」。

  前識者; =>
那下德、仁、義、禮,這類由「知」形成而
「居於前導地位的高級意識形態」,
也就是「前導的意識形態」;

  道之華也, =>
它們都不是「道」,而是被那「無道」
的人拿來冒充「道」,藉以矇騙世人的「花樣假象」,

  而愚之首也。 =>
它們更是讓世界人類受到「迷惑」與「矇蔽」,
而完全失離「道」,最後變成「無明愚昧」的「罪魁禍首」。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 =>
所以,「有志氣的人」立身在那「敦厚實在」的,
以及源自於「道」的「真情與誠信」,

  而不居其薄; =>
他不立身在那「淺薄浮偽」的,會造成「背逆與叛亂」
的「尊卑儀法的禮」;

  居其實, =>
「有志氣的人」立身在那「真理實法」的「道」,

  不居其華。=>
他不立身在那「花樣假象」的,會讓人「無明愚昧」
的「下德、仁、義、禮」等,這類「前導的意識形態」。

  故,去彼,取此。 =>
因此,我們「去除」不好的「下德、仁、義、禮」,
而為自己「選擇」好的「道」。

2005-11-15 07:40:3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第三十八章
1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2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3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4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5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6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 取此。

譯文
1 道德高尚的人,不必以道德誡命來自律,因為他內心自有道德。道德低下的人, 需要恪守道德誡命,因為他內心沒有道德。
2 道德高尚的人是無為的,其道德不是刻意為了實現什麼。道德低下的人是在追求道德,其 道德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
3 有大仁愛的人,是在追求仁愛,卻不是刻意實現某種目的。有大正義的人,是在追求正 義,而且其正義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
4 有大禮法的人,是在追求禮法,卻沒有人響應,就掄起胳膊去強迫人了。
5 所以,喪失了大道,這才強調道德;喪失了道德,這才強調仁愛;喪失了仁愛,這才強調 正義;喪失了正義,這才強調禮法。所謂禮法,不過表明了忠信的淺薄缺乏,其實是禍亂 的端倪了。
6 所謂人的先見之明,不過採摘了大道的一點虛華,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立身於豐 滿的大道中,而不站在淺薄的禮法上;立身於大道的樸實中,而不站在智慧的虛華上。據 此而取捨。

2005-11-15 07:39: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