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諛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誌.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術之.其此之謂乎!
大學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診.不視學.游其誌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誌.其此之謂乎!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縵.不能安弦.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此之謂乎!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誌.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誌矣!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此之謂乎!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荅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馬者反之.車在馬前.君子察於此三者.可以有誌於學矣。
古之學者.比物丑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大時不齊.察於此四者.可以有誌於學矣.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後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請幫我分段翻譯,我考試要背的,拜託了,謝謝各位!
2005-11-14 15:01:0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學記>翻譯
行事謀畫用心思慮,尋求品德善良的人士輔佐自己,可以得到小小的聲譽,不能夠感動群衆;接近賢明的人,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感動群衆,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君子想要教化百姓,並形成好的風俗,就一定要重視設學施教啊!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意念自始至終常在於設學施教」,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儘管有味美可口的菜餚,不吃是不會知道它的美味的;儘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學習也不會瞭解它的好處。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知道自己學業的不足,才能反過來嚴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後才能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長進的。《尚書.兌命》篇說:「教人可以增進自己學識的一半。」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古代設學施教,每二十五家的「閭」設有學校叫「塾」,每五百家的「黨」有自己的學校叫「庠」,每一萬二千五百家的「術」有自己的學校叫「序」,在天子或諸侯的都城設有大學。
學校每年招收學生入學,每隔一年對學生考查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斷句分章的能力以及辨別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專心學習和樂於與同學相處,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能夠廣博學習和親近老師,第七年考查學生討論學業是非和識別朋友的能力,如果能做到,就叫做「小成」。第九年學生能舉一反三,推論事理,並有堅強的信念,不違背老師的教誨,就叫做「大成」。唯其這樣,才能教化百姓,改善風俗,周圍的人能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也會來歸順他,這就是大學教人的宗旨。古書上說:「小螞蟻常常學銜土而成土堆,然後才能做成大窩。」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啊!
大學開學的時候,(天子或官吏)穿著禮服,用芹菜水藻祭拜先聖先師,表示尊師重道;學生要學習《詩經.小雅》中<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篇敍述君臣和睦的詩,誘導他們為國家服務的感受;要學生按鼓聲開書箱取出書籍,是要他們虛心學習;有教鞭,行體罰,是要他們有所戒懼,能遵守禮節;(學生春季入學)天子諸侯沒有行過夏祭,不去考查學生,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按自己的志願從容去學習。教師隨時觀察學生,而不要反覆指示,以便讓他們用心思考;(年長的學生請教教師),年少的學生要注意聽,而不要插問,因爲學習應循序漸進
,不能超越等級。這七項是施教順序的大條理。古書上說:「在教學活動中,學為官的人先教以任官的職事,學為士的人要先培養高尚的心志。」就是這個道理啊!
大學的教學活動,按四時節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不學調弦雜弄,琴瑟就彈不好;不學習各種譬喻,就不能學好詩經;不瞭解各種禮服,就學不好禮儀。可見,不學習各種雜藝,就不可能喜好所學的知識。所以,君子對待學習,心裡常常思考、受業時要學好正課,連休息、遊戲,都要學習。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喜歡朋友,深信所學的道理,儘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老師的教導。《尚書.兌命》篇中說:「只有專心致志,謙遜恭敬,時時刻刻敏捷地求學,學業才能有所成就。」就是這個道理啊!
現在的教師,只吟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徹底了解了沒有,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指使人不是出於誠意,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了教學的原則,對學生的要求不合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教育不能成功,原因就在這裏啊!
其他的請看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100605181
字數太多了
2005-11-14 16:32:2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謝謝妳喔~~
2005-11-14 18:35:5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