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要
1.韓非-定法
2.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3.禮記-學記
4.墨子-兼愛
的翻譯~感激不盡^_^

2005-11-12 18:07:1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1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定法篇/韓非          戴文和譯
  有人問:「申不害、商鞅這兩家的學說,那一家對國家比較迫切需要呢?」
我回答說:「這兩家學說是不能夠這樣比較的。如果十天不吃飯,就會死掉;而在極冷的寒冬,如果不穿衣服也會死掉。要說穿衣和吃飯那個對人比較迫切需要呢?其實是少一樣都不行的,它們都是維持生命所必須要具備的東西。現在申不害提倡『術』,而商鞅實行『法』。所謂的『術』,是按照才能而任用官吏,依著官位而責求他盡職,掌握生殺的大權,督考群臣的實際能力;這是君王所掌握的。所謂的『法』,是官府明白定出憲令,使老百姓打從心裡相信賞罰絕對會執行,對守法的人予以獎賞,對犯法的人加以懲罰,這是大臣所要遵守的啊!君王如果沒有術的話,就會在上面受到蒙蔽;大臣如果沒有法的話,就會在下面胡作非為,這兩樣缺一不可,都是帝王管理天下要具備的啊!」
問的人說:「只有術而沒有法,只有法而沒有術,有什麼不可以的呢?」我說:「申不害,是輔佐韓昭侯的大臣。韓國,是從晉國分出來的國家。晉國舊的法令還沒廢止,而韓國新的法令又頒布出來;前代國君的政令尚未撤消,而後代國君的政令又頒布下來。申不害不專一推行新法,不統一全國的憲令,就產生許多弊病。所以,假如舊法前令對他們有利的話,他就援引(遵從)舊法前令。假如新法後令對他們有利的話,他們就援引(遵從)新法後令。然而,舊法和新法相反,前令和後令互相牴觸,那麼申不害即使多次讓韓昭侯用術,可是姦臣仍然有辦法進行詭辯哪!因此憑藉擁有萬輛兵車的強韓,經過了十七年仍沒達成稱王稱霸的大業,原因就是君王雖然在上面運用術,卻沒有法可以好好整飭下面官令所造成的禍患啊!商鞅管理秦國,設檢舉與反坐來考察犯罪的真實情況,合十家、五家設連保連坐同罪的辦法;獎賞豐厚而信實,刑罰嚴厲而堅定。所以秦國的百姓為國出力,雖然勞苦卻不休息;為國殺敵,雖然危險卻不退卻,所以秦國國家富足而軍隊強大。然而君王沒有術能夠洞察姦邪,結果是把國家的富強助長大臣的勢力罷了。到了秦孝公,商鞅死掉以後,秦惠王就位,秦法並沒有敗壞,而張儀把秦國的軍隊犧牲在侵略韓、魏的事件上(只為謀取個人的爵祿)。
未完... 請參考: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92005327
------------------------------------------------------------------------------------------------
2.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
譯文:
儒家這個流派,大概出自於古代的司徒之官。他們幫助國君,順應自然,宣明教化。涵泳於六經的文章當中,特別注意仁義之間的事務,遠宗堯舜的道統,近守周文王、武王的禮法,尊崇孔子為師表,來加重他們言論的重要性,在各派道術當中最為崇高。孔子說:「如果對別人有所稱贊,就一定先對他有所試驗。」唐堯虞舜的興隆,商朝周朝的盛世,孔子的德業,是已經經過試驗而有成效的。但是迷惑的人已經失去了(儒家經典中)精深微妙的道理,而邪僻的人又追隨時俗任意曲解附會經書的道理,違背離開了聖道的根本,只知道以喧譁的言論來博取尊寵。後來的學者依循著去做,所以五經的道理就乖謬分離,儒學就逐漸的衰微的;這就是那些邪僻的儒著所留下來的禍患啊。

道家這個流派,大概出於古代的史官。他們連續記載成功失敗、生存滅亡、災禍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後知道秉持要點把握根本,守著清靜無為,保持謙虛柔弱的態度;這就是國君治理國家的方法。(這想法)符合於堯的能夠謙讓,易經上所說的謙虛,一種謙虛可以得到四種好處;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狂放無守的人來實行道家學術,那麼就斷絕了禮儀,拋棄了仁義;認為只要用清靜無為,就可以治理好國家。
陰陽家這個流派,大概出於古代掌天文的官職。他們恭敬的順從上天,用曆象來記錄日月星辰的運行,恭敬的教導人民按照天時祭祀、耕種;這就是他們的長處。等到拘泥固執的人來實行陰陽家的學術,就被禁忌所牽制,拘泥於占卜問卦的小技術,捨棄了人事而迷信鬼神。
..............未完... 請參考: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405102110824
-------------------------------------------------------------------------------------
3.禮記-學記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影響人們去思考,去追求善良美好的事物,只能算是建立自己的一點名氣,並不能感動所有的人。親自跟賢德的人學習看齊,體念以前的聖人德行,這樣雖然能夠感動群眾,但卻不能真正的教化人民。一個真正的君子如果想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一定要從教育來進行。(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就算是質地再美好的玉石,如果沒經過仔細的琢磨,那只是塊石頭,無法成為有用的器皿;人老說自己是萬物之靈,如果不願意學習,那怎可能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所以古時候的好皇帝,在建設國家跟管理人民方面,一定將教育視為最優先、最重要的工作。《尚書‧兌命篇》說:要能自始至終都常常想到學習。就是在點名教育跟學習非常重要的意思。

..................未完.....有字數限制...請自行參考 !

http://www.wretch.cc/blog/ladiossopp&article_id=2583766
禮記.學記

2005-11-22 15:03:22 補充:
兼愛上第十四 聖人從事治理天下,必須知道亂從哪里來,才能治理。如果不知亂從何起,就不能治理。譬如醫生給人治病,一定要知道病的起因,才能治療,如果不知道病的起因,就不能治療。治理混亂,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一定知道亂從哪里來,才能治理好,不知道亂從何起,就不能治理。 聖人從事治理天下,就不得不考察亂的起因了。

2005-11-22 15:03:38 補充:
嘗考察過產生混亂的起因?起因於人與人之間不相愛。 臣對君不忠,子對父不孝,這就是亂。子自愛而不愛父,所以損害父親而自得利益。弟自愛而不愛兄,所以損害兄而自得利益。臣自愛而不愛君,所以損害君而自得利益。這就是所謂的亂!反之,父對子不慈,兄對弟不慈,君對臣不慈,這也就是所謂天下之亂了:父自愛而不愛子,所以損害了子而自得利益。兄自愛而不愛弟,所以損害了弟而自得利益。君自愛而不愛臣,所以損害了臣而自得利益。

2005-11-22 15:04:55 補充:
這是什麼原故呢?都是因為不相愛。即使是天下做盜賊的也是這樣。盜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偷盜別人家而自得利益。賊只愛自身而不愛他人。所以搶奪他人身上東西而自得利益。這是什麼原故呢?都是起於不相愛的緣故啊!即使是大夫互相侵擾其家,諸侯互相攻打其國也是這樣的。

2005-11-22 15:05:47 補充:
大夫各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擾亂他人的家而使自家得利。諸侯各自愛自己的國家,而不愛別的國家,所以攻打別國而使自己國家得利。天下各種亂事,全是這些了,細察它們的起因,都起於不相愛。 假使天下人都能相愛,愛他人如愛自己,還有不孝的嗎?把父兄和君看作和自己一樣,何以施行不孝?還會有不慈?把子弟和臣看作和自己一樣,何以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都沒有了,還會有盜賊嗎?把別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誰還去偷?把別人身上的東西看作和自己身上東西一樣,誰還去搶?

2005-11-22 15:06:03 補充:
所以偷搶的盜賊沒有了,還會有大夫相亂其家,相攻其國的事嗎?把別人的家看做和自己的家一樣,誰還去擾亂?把別國看作與自己的國家一樣,誰還去攻打?所以象大夫相亂其家,諸侯相攻其國的事都沒有了。假使天下的人都能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擾亂,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忠孝仁慈,這樣天下就能治理好了。 所以聖人從事治理天下,怎麼可以不禁人民之間相互憎恨,而勸導人民之間相愛呢?所以天下能相愛,天下就治。要是互相憎恨,天下就亂。因此墨子說:“不可以不勸人民相愛。”也就是這個道理。

2005-11-22 15:06:51 補充:
兼愛中第十五 墨子說:“仁人所要做的事,必須是興天下的利,除天下的害,以此為目標。”然而天下的利是什麼呢?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這樣說:“現在,像國家與國家之間相互攻打,家與家之間相互搶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損害,君對臣無恩惠,臣對君不盡忠,父對子不慈愛,子對父不孝敬,兄弟之間不和睦,這都是天下的害了。”考察這些害的起因是什麼?

2005-11-22 15:07:04 補充:
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相愛而導致的。墨子說:“是由於人不相愛而產生的。現在的諸侯僅知道愛自己的國家,不愛他人的國家,所以不惜用全國的力量,去攻打別國。今卿大夫只知道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所以不惜用全家的力量去搶奪別人的家。現在人只愛自身,不愛他人,所以不惜用全身的力量去損害他人之身。

2005-11-22 15:07:45 補充:
凡是諸侯不相愛,必定發動野戰。卿大夫不相愛,就一定相互搶奪。人與人不相愛,就互相損害。君臣不相愛,就沒有惠與忠,父子不相愛,就沒有慈孝,兄弟不相愛,就沒有和睦。天下的人都不相愛,強必淩弱,富必侮貧,貴必傲賤,詐必欺愚。凡天下的禍害、爭奪、怨恨,產生的原因,都是因為不相愛。

2005-11-22 15:07:55 補充:
所以仁人認為這樣不對,既然認為不對,“用兼相愛,交相利的辦法改變它。”什麼是“兼相愛、交相利”的方法呢?墨子說:“把別人的國家看作是自己的國家,把別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別人的身,看作是自己的身,所諸侯相愛,就不會發動野戰,家主相愛,就不會互相爭奪,人人相愛,就不會互相損害,君臣相愛,必定上惠下忠,父子相愛,就會上慈下孝,兄弟相愛必定和睦相處。天下的人都相愛,強不淩弱,眾不動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所有天下的禍害搶奪怨恨,都可以讓它不發生,這是由於相愛的緣故,所以仁者稱讚它。”

2005-11-22 15:08:46 補充:
但現在天下計程車君子都說:“不錯,兼愛當然很好,但這是天下一件很難辦到的事情啊!”墨子說:“天下計程車君子,只是不知道兼愛的利益,不明辨它的功效罷了。”現在要是攻城野戰,為了名譽而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才是天下百姓認為最難辦的事呢!但是君子如果喜歡,那麼他的部下也能夠做得到。何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就與這個不相同了。凡是愛別人的,別人也定跟著愛他,給人利益的,別人一定跟著給他利益,憎恨別人的,別人也定跟著憎恨他,損害別人的,別人也定跟著損害他,這樣做有什麼難辦呢?只不過是在上面沒有把它當做治政的措施,社會人士沒有把它應用在行為方面罷了。

2005-11-12 20:12:0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Amlee *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17 00:30:2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