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遊大瘐,白鶴飛來與誰共語。嶺畔人家,曾見寒梅幾度花。春來春去,人在落花流水處。花滿前蹊,藏盡神仙人不知。
的解釋出處作者等等
2005-11-09 19:25:57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我把寒泉的電子文copy如下:
句[10171] 伊用昌
暫遊大庾,白鶴飛來誰共語。嶺畔人家,曾見寒梅幾度花。 春來春去,人在落花流水處。花滿前蹊,藏盡神仙人不知。(呂巖求齋不得,失注調名,無考。)
[頁]卷,冊....[10172]900,25
「句」是他的篇名,[10171][10172]是全唐詩的頁數,900是其卷數,25我就不知了-該不會是該卷的第幾首作品吧-反正似乎不重要,若需要 你可email請教陳老師囉(所據版本乃大陸點校斷句本,我參考的是我自己所藏臺灣:宏業書局翻印的四合一縮印本).
900卷已是全唐詩最末一卷了.這首經我核對原書,正好也是全書正編的最後一首 真巧!
不知您為何會選這首(但願不是學校作業....><''')
一般來說,全唐詩作者前都會有小傳,而此處卻無,可見伊用昌難考,或不重要,就省略了.
但既已收入全唐詩,則其必為唐人,最晚也不過北宋(五代末).
再用「伊用昌」查一下寒泉,原來他在前面已有,這裡 細觀卷頭,原來這卷是專收「詞」的,而不是「詩」,故傳已見前,故此不贅吧.
今錄其小傳如下:
伊用昌,不知何許人。與其妻乞食,多在江右廬陵、宜春諸郡。出語輕忽,常為人毆擊,呼之為伊風子。〔真按:風子即瘋子〕愛作望江南詞,與妻唱和,詞皆有旨。妻有殊色,豪富子弟以言笑戲調,不可犯。夫妻至南城縣,丐死牛肉食之死。〔真按:此句應斷作:「丐死牛肉,食之死」才好,謂乞討死牛之肉來吃,喫後遂死。用「丐」字很可能是因為前文已有「『乞』食」了,所以換字,就像我用「吃」「喫」不重複用「食」字一樣的道理。〕後人有見之者,夫妻皆躡虛而行。〔真按:即騰空而行〕發現所埋處,〔真按:「發現」原書原文作「發視」,寒泉誤。蓋形近而誤,亦可能是智慧型輸入法自動補字之訛。發視要唸作發而視之,即一個字一個字唸,這是文言文常則。發,謂掘發其墓也。〕惟有爛牛肉,無別物。〔真按:此有點神仙靈異思想,無怪乎其此作逃不出神仙之境〕
他的詩是收錄在這個部分的,是全唐詩的861卷(頁9732-9733)
他的傳記,用google查還可以查到這筆:
伊用昌
唐末五代道士。《十國春秋》稱其〝南嶽道士也,有異術〞,曾為學士廖匡圖母作法擒一巨鱗作鱠。一說:不知何處人,披羽褐往來江右,縱酒狂逸,世人稱為〝伊風子〞。妻善音律,二人填詞唱和,旁若無人。夜多宿古寺廢廟中。唐哀帝天佑(904-907)間〔真按:以時序推,應即唐昭宗天祐年間〕至南城,夫婦俱死,葬路旁。後一年,有人見於鐘陵北市棚下,〔真按:疑「鐘」為「鍾」之正簡轉換之訛〕高唱出城,渡江至遊帷觀,題壁自稱〝上方赤龍神王〞。因入西山,不復出。一作〝尹用〞,傳說事蹟略同。
http://www.ctcwri.idv.tw/IndexD2/D2-06/0637-0673/0646/02.htm
接下來是對此「詞」的解釋了:
暫遊大庾,白鶴飛來誰共語?嶺畔人家,曾見寒梅幾度花。
這是上片。謂作者暫遊大庾嶺,(暫,是短暫,不是暫時喔)看見白鶴呀呀飛來,不知與誰共語(誰解其語)。嶺畔所住的人家,又幾曾留心欣賞這仙境花開花落的美景呢?
其實可以有好幾種解釋,這就是詩詞的妙處──或者說:朦朧美。我在這兒只是粗淺的用主觀的領會來寫。其實在我腦海中,已有數種可能。第一,「誰」字,我在這兒是把它當作「鶴」的代名詞-或牠發聲的對象,為何?因為「鶴」在道家可有非凡的指意啊,牠是靈獸,所謂松鶴延年,所謂仙人身旁常見畫一仙鶴在旁侍候著,所以鶴之語無人解,因為無人去留意其中帶著的玄機,只把牠當作一般自然景觀,習以為常地就略過去了。同樣的,既然我前面用鶴來作為天機的代言人,那麼,這裡的傲骨梅,也當要神仙化了才會應稱嘛。故我下句解作,嶺畔居民,即使常見梅花兀自花開花落,但誰又解花語,誰又領會了牠自開自落的玄趣禪機呢?(有點王維〈辛夷塢〉的神韻,其詩曰:「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嶺畔人家在這裡是通上下句來說的。即嶺畔居民都只把鶴鳥飛和梅花開當作一般尋常自然的景致,未能留意其中暗藏天人之際的玄妙機趣。
第二,如果我們把這兒嶺畔人家當作桃源人來看,那麼似乎也可以。表示他們已經契入這仙境美景,成為得道而自在的天人。但我發現,若把他們放到這個高度來看,則下片的「人不知」似乎,也得另指別處人家了。但這樣做,似乎整闋詞將主旨變得模糊、對象太過鬆散,還是以第一個理解來詮釋較佳。其他的解法,恕在此略過了。
春來春去,人在落花流水處。花滿前蹊,藏盡神仙人不知。
在前已說過,這裡的「人不知」,應即上片「嶺畔人家」的那群人。「人在」的「人」,自然也是。但也可解作作者獨自一人(唯其解得機趣)。但「人不知」的人,絕不會是作者自己囉。這片旨意是說嶺畔人家他們生生代代世居在此,卻不知其中含藏無盡的仙機妙道,而任春來春去,花(梅)滿面前(前蹊,即各家門前天天常常走的小徑)。因為太習以為常了,把他當作稀鬆平常的事物來看待,自然無法契入恁般仙鄉,枉費作為嶺畔人家了。
整首頗有王羲之「會心之處何必在遠」的意致。(參其蘭亭集序暨詩)要人們不必好高騖遠,希求遙不可及的帝鄉(如淵明感嘆的「帝鄉不可期」),而是能隨時留意周遭看似平常的景物,是否也不時透露著天機、啟誘著心靈。人之常情:日用而不知,習見則怠慢,淵明〈桃花源記〉為何選擇鋪陳在人來人往的武陵桃源,而非絕崖天隅不可名狀的地方,不也有借以諷世的微意浸在其衷嗎?
不知如此解釋,稱君意否?
2005-11-10 11:36:09 補充:
因為字數限在2000,原本一開頭要寫的,只好割下來貼在這裡了,請您一併參考吧!
妳可以查查故宮「寒泉」資料庫裡的全唐詩(陳郁夫老師所製)
http://libnt.npm.gov.tw/s25/index.htm
用「藏盡神仙人不知」查即可查到了.
「瘐」,要作「庾」才是,應該是指「大庾嶺」吧.(可查教育部國語辭典看看)
http://140.111.34.46/dict/
由其下句「嶺畔人家」的「嶺」,更可見指大庾嶺沒錯了.
「白鶴飛來與誰共語」原文沒有「與」字呢,妳誤衍了喔.沒有「與」字,文句也才更精煉,更有詩意呢。不是嗎?
2005-11-10 06:35: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任真 4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