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篇哩~
~[刑賞忠厚之至論]~
有沒有人知道翻譯~麻煩給我一下~謝謝!!!!
湊齊這一篇就全員到齊了~拜託大家哩
2005-11-07 18:34:04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ks/l2_3232.gif
回 答 者: 淡然 ( 初學者 5 級 ) [ 檢舉 ]回答時間: 2005-04-16 15:24:28 刑賞忠厚之至論 <譯文> 蘇軾 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時候,他們愛民是那麼深厚,關心人民是那麼懇切,並以忠厚仁慈的道德原則來對待天下。有人做了一件好事,於是便給予獎賞,又跟著歌唱他讚美他,這是用來欣賞她的開始且勉勵他堅持下去。有人做了一件壞事,便給予處罰,接著又以聯暪痛心的態度來懲戒鞭策他,以此來使他拋棄惡習而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聖賢們嘆息讚許的言詞,歡喜和憂傷的感情,在《書經》的虞、夏、商、周各篇中都能看到。周成王、周康王相繼逝世以後,周穆王繼位,周朝的優良傳統才開始衰弱;但他還是命令、告誡他的大臣呂侯辦案要謹慎、寬厚。穆王告誡的話語充滿憂慮而不悲傷,充滿威嚴而無怒氣,慈愛而果斷,有哀憐無罪而遭不幸人的好心腸。因此,孔子認為他有值得稱許的地方,而把《呂刑》篇選入《書經》中。 書傳上說:「如果賞賜有可疑的地方,應該選擇給予獎賞,以此來擴大恩德;懲罰如果有可疑的地方,應選擇免予懲罰,這是謹慎用刑的方法。」在唐堯的時代,皋陶擔任司法長官,將要殺人時,皋陶三次說:「執行死刑。」,而堯帝三次說「寬恕他吧。」因此,全天下人都畏懼皋陶執法的堅決,而喜堯帝量用行律的寬大。四岳建議說:「鯀可以任用來治水。」堯帝說:「鯀不能用,他抗命且拜毀同類。」後來又說:「還是試用一下吧。」為什麼堯帝不聽從皋陶殺人,而同意四岳的建議任用鯀呢?那麼聖人的心意,大概可以從這裡看出來了。《書經》上說:「罪行有疑問,量刑從輕;功績有疑問,從重功賞。與其錯殺無罪的人,寧可犯執法不嚴的過失」。啊!總算把聖賢的用心說的很詳盡了。可以獎賞的,也可以不獎賞的,獎賞了他,仁慈就過頭了;可以處罰。也可以不處罰,處罰了他,嚴厲就就過頭了。仁慈過頭,人不失為君子;嚴厲過頭,就流於冷酷無情的人了。所以,仁慈可以過,嚴厲卻不能過分啊。 古時候賞賜不僅只用爵位和俸祿,刑罰不只用刀鋸之類。用爵位俸祿來賞賜,是只用在爵位俸祿能夠施加的地方,而不用在其不能施加的地方;用刀鋸處罰,這種處罰的威力只能詩瑜能夠達到的地方,而不能施於刑法所不能達到的地方。先王知道天下的行善是賞不勝賞的,只用有限的爵位俸祿不足已施行最普遍的勸勉獎勵。也知道天下的壞行是罰不勝罰的,僅用刀鋸是不能制裁的。正因為如此,對賞罰中有疑而似不定者統統歸於仁慈寬大之中,用仁慈忠厚的方式對待天下,使天下人一個個仁慈忠愛的道德原則上。所以是說忠厚極了。 《詩經》上說:「君子如果賜福好人,禍亂就會很壞止息;君子如果責怒壞人,禍亂就會很壞止息」。君子止息禍亂,難道有奇異的辦法嗎?他不過是節制自己的喜怒,不偏離人愛的原則罷了。《春秋》的義例是:立法貴在嚴格,而責仁則注重寬大,依照其褒獎和貶責的義例來制定獎罰規則,也算是忠厚極了。
2005-11-07 20:55: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