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歷史上所說的西戎是指哪裡指什麼不太懂的人歷史上所說的西戎是指哪裡指什麼不太懂的人

2005-11-06 10:19:0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4 個解答

古時華夏人種稱呼洛陽盆地四周的外國人為,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這些外國人,土地大,人口眾多,後來輪流統治「中國」四千多年,人口居於少數的漢族,血統上早已溶入居於多數的異族當中,亡國也亡種,那裏還有漢族?所以,今日的中國歷史以漢族為中心,是假歷史。當峙,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昆戎、綿諸、翟,涇北有義渠、烏氏、朐衍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陸渾之戎。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 各有君長,不相統一。他們常常突襲秦的邊地,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苦難。秦穆公向西發展,採取了比較謹慎的策略,先強後弱,次第征服。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綿諸(在今甘肅天水市東)、義渠(在今甘肅寧縣北)和大荔(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有王,住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疆土相接。《匈奴列傳》述有戎狄民族的分佈態勢:「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因此,中原正北方的「晉北」、「燕北」,以及和黃河上游「河西」「隴西」都為他們盤踞;乃至發源周、秦兩代宗室的「岐、梁、涇、漆」,也是戎狄之地。

2005-11-06 10:27: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西戎是指:對西方邊境民族的總稱。詩經˙小雅˙出車:「赫赫南仲,薄伐西戎。」秦˙李斯˙上書諫逐客:「此五子者,不產於秦,而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
是唐代韋偃的牧放圖(宋代李公麟摹),在一望無際的平坡草原中,馬群浩浩蕩蕩,氣勢雄偉,場面極為壯觀。全圖共有一百四十多個牧場管理人員,一千二百八十多匹馬,馬的姿態也各不相同。秦漢之際的烏氏 所畜養的牛馬,大概也如此壯觀。《史記》〈貨殖列傳〉中說烏氏 原以畜牧為業,又以珍奇繒物與戎王易其馬牛,終至其馬牛多到必須以山谷為單位來計算,秦始皇乃令 比照封君,定時與列臣上朝請安。

這說明了渭河流域西半部是戎狄雜處,馬牛成群的世界。事實上,秦始皇本身就是牧馬民族的後裔。《史記》〈秦本紀〉追述秦人先世,相傳帝舜時,大費調馴鳥獸,賜姓嬴氏。後世子孫費昌為湯御,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穆王,而周孝王時,大駱之子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孝王乃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並命以「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換言之,西元前第九世紀初,非子才以周王附庸的方式,立邑於秦,這時的「秦」,當在渭河上游,今甘肅天水境內,但作為周王附庸的身分,秦仍未能躍入周代封建城邦體系中的「國際」舞臺中。

而後歷經周厲王時西戎滅犬丘大駱之族,周宣王(827-782B.C.)時非子曾孫秦仲為西戎所殺,宣王使秦仲子莊公(821-778B.C.)伐西戎,破之,因賜予秦仲舊封,及大駱所有犬丘之地,使併有之,為西垂大夫。周幽王(781-71B.C.)時,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幽王於酈山下。秦莊公子襄公(777-66B.C.)將兵救周有功。周避犬戎難,東遷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乃封襄公為諸侯,賜之以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於是自襄公始,秦才在封建體系中附庸蔚為大國,取得與其他邦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和諸侯「通使聘享之禮」。至襄公子文公(765-716B.C.)4年(762B.C.)卜居汧渭之間,始營邑之。

營邑於汧渭之間,是秦國或秦民族歷史的重大里程碑。秦之先世,並非華夏文明中的農業城邦。牧馬善御,毋寧是近乎戎狄。然秦自周孝王時非子為周附庸,可說是依附在華夏邊緣的灰色地帶,自此,秦的先世傳說中屢見秦與戎狄敵對,爭戰不休。但是,秦固然在政治上依附於華夏集團,在族群、社會、文化上恐怕和戎狄要更親近些。自襄公始國,秦在體制上,由華夏邊緣正式成為華夏體系的一員,從而在文公在位期間,西元前8世紀中葉,秦開始快速地進行華夏化的過程。文公10年(756B.C.)「初為鄜畤,用三牢」,引進了華夏的祭祀制度。13年(753B.C.),「初有史以紀事,民多化者。」史官制度建立了,秦民也開始接受了華夏文化。16年(750B.C.),文公伐戎,戎敗走,「遂收周餘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收周餘民」,又改變了秦的人口結構,大量的華夏後裔,成為秦人的新成員。

西元前七世紀中,齊桓公死後,齊國陷入混亂,霸業已歇。楚國還難得到中原諸夏各國的接納。秦穆公(659-21B.C.)懷抱壯志,欲與中原諸邦一較長短,在華夏封建城邦體系中稱雄。但是穆公的東進政策受挫於晉國,阻於函谷關以西。不得已,只好回首西望,用由余之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大致接收了西周時王畿週邊的渭河流域全境,「遂霸西戎」。

http://member.giga.net.tw/andy97/chn/chn.htm

2005-11-06 10:45:5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迷糊傻婠婠 6 · 0 0

基本上來說,先秦以前(尤以戰國以前)中國的華夏是一個文化上的概念,用華夏之禮的,就是華夏,反之則是夷狄戎蠻,而所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這樣子倒也沒有特定的種族,而只是一個大概的分法。所以只要是不行華夏之禮的,即是戎,所以也有蠻夷是姓「姬」姓的。

2005-11-06 10:24:5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先秦時期居於中國西部的少數民族統稱為「西戎」。他們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稱呼。夏朝時稱崑崙、析支、渠搜,商朝時稱昆夷、氐羌,周朝時稱眾戎、氐羌,主要分布在現時甘肅、青海及附近西南面地區。春秋戰國以後,西戎民族分別向西面和南面遷徙,進入現時新疆、西藏和西南一帶,演變成為今日中國西北和西南部少數民族。

2005-11-06 10:23:0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manda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