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知天命
是何意思ㄋ??
又六十.七十....又有如上之敘述ㄇ?
2005-11-06 07:31:03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 4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論語為政(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起便立志求學一心研究學問;三十歲時便能自立為人;四十歲便能通達一切事理,沒有疑惑;五十歲時便知道宇宙間一切自然的法則,而不去違返它;六十歲時便能一聽什麼道理,心裡就能明白;七十歲時就能隨心所欲而行,而不會去超越法度。」-------------------------------年齡:褓之年→不滿周歲。黃口→嬰兒。周晬(ㄗㄨㄟˋ)→小孩子滿1歲。聚沙之年→童年。始齓(ㄔㄣˋ)→約7、8歲。舞勺(ㄓㄨㄛˊ)之年→約13歲,稱未成年之時。豆蔻年華→13、14歲的少女。白齒青眉→指青少年時期。束髮總髮→約15歲。志學之年→15歲。乳臭未乾、乳臭未除→1.比喻年幼 2.譏諷年輕人不夠成熟。加笄之年、及笄之年、弱笄既笄、笄年→女子15歲。破瓜之年、瓜宇初分→女子16歲。齒白脣紅→形容年輕貌美。弱冠之年、加冠之年、及冠之年→男子20歲。雙十年華→20歲花信年華→女子24歲壯有室→男子30歲而立之年、當立之年→30歲強仕之年→男子40歲不惑之年→40歲知命之年、聖人之年→50歲大衍之年→50歲杖家之年→50歲耳順之年→60歲花甲之年→60歲杖鄉之年→60歲從心之年→70歲古稀之年→70歲懸車之年→70歲杖國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耄耋→八、九十歲耄齡→80歲以上期頤之年→百歲
2005-11-06 07:35: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吾十有五而滯於學;三十而慄 ; 四十而不豁 ...........
2005-12-05 19:47: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這是在說孔子
人能做到這樣就是聖人了
應該是要朝這個目標吧。。
三十而立我有點不記得了
四十而不惑
是說他在四十歲對人生已經沒有疑惑了
差不多是這樣。。。
2005-11-06 07:37:1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回 答 者: ╭ 呆 〃 葦 仔 ╮ ( 初學者 3 級 ) 30 票
回答時間: 2005-09-03 00:24:41 / 修改時間: 2005-09-03 00:25:31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不到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於學。三十歲時,立定腳根不動搖。四十歲時,對一切事理都能通達明白,不迷惑。五十歲時,能進退知命,明白天然道理。六十歲時,聽先王知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 心與耳相從, 故耳順。七十歲時,隨心所欲,卻合乎規矩中道, 不踰越法度。」
2005-11-06 07:35:3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子曰:「吾十有(又)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孔子說:「我不到十五歲的時候,就立志於學。三十歲時,立定腳根不動搖。四十歲時,對一切事理都能通達明白,不迷惑。五十歲時,能進退知命,明白天然道理。六十歲時,聽先王知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 心與耳相從, 故耳順。七十歲時,隨心所欲,卻合乎規矩中道, 不踰越法度。」
2005-11-06 07:35:2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四十而不惑,=對一切事理都能通達明白,不迷惑五十而知天命,=能進退知命,明白天然道理。六十而耳順,=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踰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2005-11-06 07:32:4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mickey 7 · 0⤊ 0⤋
要去翻國文課本啦~那是國中課本裡的東西~去問國中生吧~六十和七十也有~人生七十才開始就是從這來的~我印象中國文老師是這樣說的~
2005-11-06 07:32:2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卉a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