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念經是念給誰聽的?
請問念經是念給誰聽的?
請問念經是念給誰聽的?
2005-11-05 06:21:55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標題:『誦經』之目的為何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惑造業,再由業招(苦)報。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匪藉誦經禮懺,詎能消除。大凡誦經,尤其讀誦大乘經典者,無非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為方便,即受持讀誦(自利),並為人演說(利他),以修行六度萬行菩薩道為依歸,福慧雙修圓滿『佛菩提』。至於『誦經』之目的約有下列幾點:
(一) 為瞭解經義。蓋不能瞭解經義,就不知如何依法奉行。
(二) 瞭解以後才能應用於日常生活。蓋依法奉行,即將經義應用於日常生活,以為鑑察我們心行標準的鏡子。
(三) 為降伏妄念妄想,使心不散亂。蓋人人皆有佛性,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明心見性』,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得藉誦經、拜懺來降伏妄想。
(四) 為培養定力或一心不亂。蓋妄想降伏之後,就能產生『定力』,念佛也能達到『一心不亂』。
(五) 為懺悔業障。蓋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此實相為何?皆在佛所開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中。
(六) 為悟佛之知見。蓋欲了脫生死,唯有悟佛知見,如教(經典開示)奉行,所以誦經乃是不可或缺,是悟佛知見的基本功夫。
(七) 為學『佛』所學,行『佛』所行。蓋佛是已悟之眾生,唯有學佛所學,行佛所行,才能福慧雙修,證得『佛果』。而經典正是佛所開示其『成佛』的經驗談,只要我們受持讀誦,依教奉行,就能達此願望。
(八) 為代佛說法。蓋當我們讀誦經典時,除了人道眾生外,其他天道、鬼神、畜生皆得因經咒教義而受益。此即放生時的『傳授三皈依』、『念往生咒』的用意。況且只要誦經者心誠,即可感應天人鬼神共襄盛舉,得獲經典之利益,此即超薦亡靈法會誦經的用意。又有人批評神壇廟宇不應該讀誦『普門品』、『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但本人認為要看其誦經的動機和目的而定,不可一概而論。如果其目的乃在『代佛說法』,好讓天人(如玉皇大帝、天上聖母等)、鬼神(如某王爺、福德正神等)都能因之而學佛修行,也未嘗不可,蓋此亦是實踐『眾生無邊誓願度』的菩薩應為之行為啊!
由此觀之,受持讀誦經典並為人演說,乃是自利利他的方法之一。是故如何讀誦經典才是上上者呢?大凡念誦者,身要端肅不懈,口要念誦貫徹,意要注心不移,則三業與三止相合。至若身能恪恭不怠,口能出音明爽,意能隨文作觀,則三業與三觀相契。三止三觀如鏡鑑像,嘗無簡擇,然能纖毫不遺。此則我心與聖心感應道交,如水投水,以空合空,可謂功溥法界,量等虛空。雖有主張讀誦經典,不要思索經義,一味念去,方能去除妄念。可是本人認為此種念法,與孩童唱念『兒歌』,或是鸚鵡學說『人語』有何功用?若要去除妄念,可用『數息』或『念佛』即可達到,何必浪費『誦經入觀』,得以薰習『身口意三淨業』的大好機會呢?
總而言之,早晚課誦乃是學佛修道者所必行之定課。設若時間或環境不允許,亦可暫行『十念佛號(以前曾為文闡述,可自行參考)』為定課,若有時間再以『誦經念咒』加入。至於誦經,首念『阿彌陀經』,使悟極樂依正之妙境,佛陀特勸專持名號之正因,正欲眾生厭離娑婆之極穢,欣取樂邦之全淨。其次『往生咒』,即希 阿彌陀佛來住我頂,拔除業障根本,證我果決往生。再次『禮誦八十八佛寶懺』,懺除無始業根,而『金剛經』『般若心經』,使悟罪福無主,人法雙亡,了達實相。此等皆為可加誦之經典,可擇一、二種為之,多多益善。蓋學非儀軌則殆,道非課程則罔,良以吾人,無始障緣疊疊,不無退惰之情,設非程限,安進妙道,無以達其功。是以自定早晚二課,俾吾人縱有雜務,其課不忒,若得觀想精純,則道業增長,佛果非遠矣!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May 02, 2001
2005-11-05 08:27: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善知識,念經是念給誰聽的?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不明己,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請看個案研究--法達比丘念法華經三千部。
僧法達,洪洲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
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
曰:「念法華經,己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
「禮本折慢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亡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
曰:「名法達。」
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
「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
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
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
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
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
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
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入害物,自開眾生知見。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
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
『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不明己,與義作讎家;
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利?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鐃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二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真,歸真之後,真亦無名。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想;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
達蒙啟發,踴躍歡喜,以偈讚曰:
「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
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師曰:「汝今後才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2005-11-06 15:32: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請問念經是念給誰聽的?這個就要問你自己了,因為我不是你,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005-11-05 16:06:1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請問念經是念給誰聽的? 答.是念給自己ㄉ眼.耳.鼻.舌.身.意..念經要專一.這六根一定要同時到才可以0
2005-11-05 13:31:5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國峰 7 · 0⤊ 0⤋
念給佛聽 念給心聽念給圓覺聽 念給當下聽念給分分秒秒生心 念給剎那即滅心念給宇宙世界十方法界明明朗朗悉知悉受
2005-11-05 11:39:1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念經是念給自己聽的
經就是 書 就是知識的前身 (通了就成知識 不通就是字紙)
請問您 替誰讀書 ?
佛 菩薩前念經 就像課堂上 背書 請老師指正
祂們不欠您念 就跟老師一樣
2005-11-05 08:25:17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你真的那麼好騙嘛 我第一次看完你寫的字
2005-11-05 07:11:0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6 · 0⤊ 0⤋
1.念經...聞思修...依教奉行.2.念經...念給有緣的眾生聽.
2005-11-05 06:54:02 · answer #8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主要是唸給心中的那個鬼聽.其他的鬼兒要不要聽,就聽其自然吧!
2005-11-05 06:49:49 · answer #9 · answered by walk 7 · 0⤊ 0⤋
個人體會供參考。
許多人洗澡或工作時,會哼哼唱唱的,這個時候,是唱給誰聽?
只是想唱,唱了愉快而已。
持咒念經也是一樣。
2005-11-05 06:37:43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一毛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