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一生跟事蹟??「荀子」的一生跟事蹟??「荀子」的一生跟事蹟??幫我找相關資料謝謝你囉
2005-11-05 03:16:1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一生大事和年代,很難確定,大致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最為可信。近人的考證,比較可採信的有胡適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荀子略傳,還有陳登元在荀子哲學中所列的荀子大事與年代。筆者參照古今典籍及其他資料,詳加探究,所得到的結論如左: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趙國人。古書稱荀子為孫卿者,當因「荀」和「孫」二字古時同音,本可通用的緣故。荀子約生於西元前三三四年,卒於西元前二三○年左右。幼年治儒學。他推崇的人除孔子外,又稱道冉雍(子弓)。荀子非十二子篇說:「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荀卿對其他的儒家,如子張、子夏等,則頗有微辭,稱他們為賤儒。他最不贊成孟子和子思,攻擊不遺餘力。荀子曾說:「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約二十歲時曾遊燕國(約西元前三一四年)。五十歲那年遊學齊國。他在到齊國以前做過什麼事,古籍未曾記載,無法考證。 齊國當時喜愛文學遊說之士,齊宣王尤其如此,因而從威王到宣王,四方學者,常千數百人聚集在稷下(地名,在今山東省臨淄縣北,齊古城西),其中有當時著名學者騶忌、孟軻、田駢、騶奭等人。荀卿遊齊時,田駢和騶奭等都已去世,故荀子三為祭酒。(古代宴會時,必先請年高德劭的人,舉酒祭於地;故當時的「祭酒」可能不是專有的官名。)他在齊國,雖然三為祭酒,受時人尊崇,但並不負擔實際的政治責任。後因遊說不見重用,且受齊人讒言,就去齊往遊楚國。 楚考烈王八年,楚相春申君以荀子為蘭陵(戰國楚邑,在今山東省嶧縣境)令,荀子因而遷居蘭陵。考烈王在位二十五年卒,春申君為李園所殺,荀子亦被廢棄。晚年著書講學,其弟子如李斯、韓非、毛亨、浮丘伯等,皆為名儒。約於西元前二三○年,荀子在 蘭陵去世。三 學記、勸學篇先後輝映 禮記第十八篇學記與荀子一書的勸學篇,同為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在荀子書裡其他各篇,雖然偶或見到一些教育學說,但仍是東鱗西爪,不如勸學篇完備詳盡。學記談教的方面居多;而勸學篇則偏重於學;二者互為表裏,前後相映成趣,實為千古不朽的傑作。雖然在二十世紀教育思想發達的今天,教與學的方法及學理等日有精進,但那兩篇傑出的作品,仍是從事教育者的重要參考資料。勸學篇的內容與價值,後當詳加論列,茲先介紹學記的概略。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約有下列十項:……教育對國家社會的重要。……;教與學不可分離。……古代學制及大學之道。……大學施教的原理。……教學須重程序,並使教育與生活打成一片。……教育興廢的原因。……教學方法須重誘導、鼓勵、啟發。……;師嚴道尊的道理。……教與學均須講求方法。……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 上述的原理原則,多與當今教育家的言論主張相符合,確是一篇條理井然系統分明的教育學說。四 荀子教育思想的要點 荀子的教育思想,大多集中在勸學篇內。在荀子書裡的其他各篇,如性惡篇主張有教無類,教育機會均等。在修身篇和儒效篇,曾提到尊師重道及教育環境。此外尚有「化性起偽」和「學可以為聖人」的觀點,分別見於性惡與禮論兩篇。勸學篇的要旨,係說明為學之重要及目標,另外尚有治學之方法等,都是教育重要環節。荀子言行影響深遠 往聖先賢教人經由立德、立功、立言的途徑,達到人生的不朽;而他們本身的言行即對後代影響深遠,死而不朽。歐陽修說:「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其所以為聖賢者,修之於身,施之於事,見之於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送徐無黨南歸序)荀子在教育思想方面如:有教無類、尊師重道、以及重視教育環境、求學之方法和目標等,都具有極大的價值,近代很多教育原理與原則,皆和荀子的思想相合。 荀子學說影響後世最大的,要算關於心性的一部分。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實性篇,即受了荀子性惡及人為主義的影響。其後李翱的復性書,邵康節的觀物外篇,陸象山、王陽明等討論心性的觀點,都脫離不了心性論的範圍。 荀子的禮治主義,對後代政治社會的影響也很大。大戴禮、禮記、賈誼新書保傅篇、朱子家禮等主張恢復禮治的言論,大多受了荀子的影響。荀子主張「分」與「別」的精神,完全為他的學生韓非、李斯之流所承受,奠定了法治主義的基礎,也養成了中國崇法重紀的民族性。這雖不是荀子一個人的力量,但荀子的思想學說卻發生了很大的影響。
2005-11-05 03:18:2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荀子生平
荀卿(約周郝王二年313BC-秦始皇九年235BC),名況,字卿,趙國郇邑(今山西臨猗、解縣一帶)人,戰國後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人稱荀子。漢朝人避宣帝諱,又稱其為孫卿。他從小就非常聰明,十歲時就被人稱做神童。關於荀子的記載很少,而且頗有出入。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以後最大的儒學的,並把法家思想注入儒學之中。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同《荀子》一書中,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荀子曾經遊歷燕國,可惜卻沒有受到燕王的賞識,更沒有受到重用,及後荀卿遊學齊稜下學宮,後來勸諫齊閔王無效,離齊到楚。齊襄王(283BC-265BC在位)時,回到新恢復的稷下學宮,因德高望重,他在齊國非常受到齊王的尊敬,學問淵博而三次被推為祭酒,也被封為「列大夫」,故荀子便在齊國學宮著書議論,可惜最後因為遭到其他人嫉妒而被迫離開齊國。荀子便開始奔走於列國,大約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266BC)應聘至秦,對秦王講大儒「勢在人上,則王公之材也;在人下,則社稷之臣、國君之寶也」。對秦相范睢稱,秦國百姓樸實,百吏肅然,佚而治,約而祥,不煩而動,是治世的典範。回齊多年後被人讒害,又離齊赴楚。春申君用他為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因讒言被春申君辭謝後,荀卿赴趙。趙孝成王以他為上卿,荀卿對趙孝成王講,「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 幾年後,回楚國,重任蘭陵令。楚考烈王二十五年(238BC),春申君被殺,荀卿被免官,這時候的他已經是位八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他再也沒有精力去遊歷四方,後家居蘭陵至死。
在蘭陵時荀子開始教書與寫書,有名的韓非和李斯就是他這時候的學生,他也在這段時間完成他的代表作品-《荀子》一書。荀子雖是儒家之繼承人,但他並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反之,荀子將儒家學說融會貫通、加以發揮,提出了「性本惡」等影響後世深遠的學說。
2005-11-05 03:25:4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欣樺 3 · 0⤊ 0⤋
一 中國的亞理斯多德 我們如果細心研究中西哲學史,不難發現在兩千餘年以前,荀卿與亞理斯多德(Aristotle)這東方西方兩大哲人,不僅時代相近,且其學說亦大多不謀而合,堪稱學術史上的一段佳話。荀子是一位博學而有創見的儒家大師,其生年距希臘大哲學家亞理斯多德的卒年,大約不超過三十年。兩人的學說甚多相同的地方,例如:荀子認為「有辨」、「有義」、「能群」是人的三大特色,此一意見,可於下引的言論中見之: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己也?曰,以其有辨也,……然則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故人道莫不有辨,……。」(非相篇) 「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篇) 荀子非相篇所說的「有辨」,就是有所辨別的意思。要清楚地辨別是非,必須具有理性。亞理斯多德曾說:「人是理性動物」。又荀子在王制篇中所說的「能群」,和亞理斯多德所說的「人類生來是社會的動物」,其意義可謂不謀而合。兩大哲人幾乎並世而出,其學術思想不但相互輝映,且對後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真是學術史上少有的佳話。因為荀子與亞理斯多德諸多地方相同,故有人稱之為中國的亞理斯多德。二 荀子的生平 荀子的一生大事和年代,很難確定,大致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最為可信。近人的考證,比較可採信的有胡適所著中國哲學史大綱的荀子略傳,還有陳登元在荀子哲學中所列的荀子大事與年代。筆者參照古今典籍及其他資料,詳加探究,所得到的結論如左: 荀子名況,字卿,戰國時趙國人。古書稱荀子為孫卿者,當因「荀」和「孫」二字古時同音,本可通用的緣故。荀子約生於西元前三三四年,卒於西元前二三○年左右。幼年治儒學。他推崇的人除孔子外,又稱道冉雍(子弓)。荀子非十二子篇說:「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荀卿對其他的儒家,如子張、子夏等,則頗有微辭,稱他們為賤儒。他最不贊成孟子和子思,攻擊不遺餘力。荀子曾說:「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約二十歲時曾遊燕國(約西元前三一四年)。五十歲那年遊學齊國。他在到齊國以前做過什麼事,古籍未曾記載,無法考證。 齊國當時喜愛文學遊說之士,齊宣王尤其如此,因而從威王到宣王,四方學者,常千數百人聚集在稷下(地名,在今山東省臨淄縣北,齊古城西),其中有當時著名學者騶忌、孟軻、田駢、騶奭等人。荀卿遊齊時,田駢和騶奭等都已去世,故荀子三為祭酒。(古代宴會時,必先請年高德劭的人,舉酒祭於地;故當時的「祭酒」可能不是專有的官名。)他在齊國,雖然三為祭酒,受時人尊崇,但並不負擔實際的政治責任。後因遊說不見重用,且受齊人讒言,就去齊往遊楚國。 楚考烈王八年,楚相春申君以荀子為蘭陵(戰國楚邑,在今山東省嶧縣境)令,荀子因而遷居蘭陵。考烈王在位二十五年卒,春申君為李園所殺,荀子亦被廢棄。晚年著書講學,其弟子如李斯、韓非、毛亨、浮丘伯等,皆為名儒。約於西元前二三○年,荀子在 蘭陵去世。
2005-11-05 03:18:2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