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就是 考試很機 然後發明的人就更機

想問 為什麼要有考試這種東西
難道他沒想到考試會造成很多人很大的壓力嗎?
難道他就只是為了想考試這種東西 去測驗出誰有能力來提升國家的品質嗎?

那為什麼有八股文這種東西產生 還有以前的大學聯考呢 ?
難道不是背一背就有好成績的嗎 那幹麻還要考試?

先這樣好了......謝謝 各位回答者喔.....

2005-11-03 10:21:43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教育與參考 其他:教育

4 個解答

考試是人們自願而發展出來的,唸完國民教育後,如果你不想考也可以,很早以前就有「拒絕聯考的小子」當時很轟動,我忘了是那幾個人。

考試是競爭下產生的產物,人才的需求者想知道人才在那而舉辦考試,而人們希望被錄用而參加考試。

考試考的好的人如你所質疑的,並不一定能提升國家品質,但你覺得公職人員應該怎麼錄取呢?而一般企業如果不知道你的學歷又怎麼評斷要不要雇用你?

而且現在的很多公司已經不那麼重要學歷,而是能力,反正你有能力,業績好,就有高薪。我蠻喜歡這種觀念的。

2005-11-03 10:38:2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那我問你,壞人為什麼會出生?

2010-12-03 06:57:2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Yang 3 · 0 0

從現代教師的立場來看....
學生都是懶惰的;
不考就不會唸;
有壓力才有進步;
以上是我聽老師們常掛在嘴邊的幾句話...

2005-11-03 13:56:5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考試制度的源流 考試制度的最早淵源可以追述到夏商周時期。1910年出版的《大英百科全書》第11版“考試”條說:“在歷史上,最早的考試制度是中國用考試來選拔行政官員的制度(據西元前1115年的記載),以及對已進入仕途的官員的定期考核(據西元前2200年的記載)。”考試一詞由“考”與“試”二字組成,考試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是:「考」者「老」也,「試」者「用也,明試以功」。《尚書》中有“試可乃已”、“試不可用”,“敷奏以言,明試以功”,“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等記載,《大英百科全書》的說法是根據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些西方學者有關科舉的論著而來,而這些論著的說法又是根據《尚書》的記載而來。 “考”與“試”是意義相近的兩個概念,皆有考查、檢測、考核等多重含義。將“考”與“試”二字連用,始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該書《考功名篇》說:“考試之法,大者緩,小者急;貴者舒,而賤者促。諸侯月試其國,州伯時試其部,四試而一考。天子歲天下,三試而一考。前後三考而黜陟,命之曰計。”在此以前,考和試是兩個意義相近的概念,當考和試結合為一個詞後,便有了雙重性的含義,一是指對官員的考核和試用;二是指對個體掌握具體知識、能力等效果的一種檢驗、測度和評定。在十六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把中國的科舉制度引入文官的考試中,後來加進了現代的測量和統計方法,而成為一門新興的考試科學。我國現代的考試制度,是隨著解放後,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在高等院校建立的同時而效法外國的,跟從前科舉制度中的考試形式有很大的差距。補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人董仲舒提出的。董仲舒,西漢哲學家,今文經學大師,廣川(今河北省棗強)人。少時專治《春秋》,景帝時爲博士,潛心鑽研孔子學說。曾任江都(今江蘇省揚州)相和膠西(今山東省高密西南)王相。漢武帝時,召試天下賢良文學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對,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要求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爲漢武帝採納。這一主張開此後2 000年中國封建社會的儒學爲正統的局面,同時開壓制思想自由之先河。董仲舒的學說以儒家宗法爲中心。著作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

2005-11-03 10:22:2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