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國父是在什麼革命,革命了11次才成功的??
是什麼時代??


3q

2005-11-02 09:20:4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在一九一一年的十月十日,在湖北省武昌市革命成功的,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創立中華民國的.

2005-11-02 09:22: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Frank 7 · 0 0

國父是在辛亥革命也就是武昌起義才成功的
武昌起義,發生於清宣統3年(1911年),適逢辛亥年,因此又稱為辛亥革命。其發生的遠因與廣州黃花崗起義有關,近因則是因為清朝政府欲收回民間捐助的川漢鐵路興建權,引起四川、湖北兩地對清朝政府的不滿,史學家稱之為四川保路運動。

保路運動持續醞釀,湖北新軍被大量抽調鎮壓四川保路運動。10月9日革命黨人孫武在家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在清吏搜查時,秘密文件和革命黨人名冊洩漏,楊宏勝、彭楚潘、劉復基被捕,並於次日10月10日被斬首。熊秉坤等人決定發難,1911年10月10日(農曆8月19日)晚間八時,程定國發出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新軍工程營首先發難攻佔軍械室,繼而深受文學社共進會等革命團體影響的大部分新軍共同響應。

翌日10月11日順利佔領總督衙門,武昌城光復,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隨後漢口與漢陽也落入革命軍手中,在隨後的二個月內,中國各地紛紛響應,終於促成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成立,即中華民國。武昌起義奠定了中華民國的開國基礎,因而10月10日被定為中華民國的國慶日,也稱雙十節。

另外補充一下
辛亥革命的指揮官黎元洪不但與孫文一派完全無關,與革命軍的急先鋒黃興、宋教仁一派的關系也淺薄。對孫文來說辛亥革命不但被排除於外,甚至後來的第三革命(雲南起義)也在亡命日本期間,接受新聞記者的採訪時才知道的。他為革命而奔走是事實,可是後來孫文創立的中華革命黨,凡具有自尊心者,任何人均無法與他共事。

孫文急速從海外回歸祖國,多數派活動奏功,成為臨時大總統爭奪戰中的勝利者。但是缺乏維持臨時政府的經濟力與軍事力,僅保持了三個月就不得不包括政府全部賣給實力雄厚的袁世凱。

2005-11-02 09:26:2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blazer 2 · 0 0

國父 孫中山先生為復興中華,建立民國,而奮起領導革命同志,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進行革命。前十次起義,犧牲無數英雄烈士生命,均不幸失敗,但同志不屈不撓,愈挫愈勇,最後第十一次武昌起義,終於大功告成,推翻滿清帝制王朝,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滿清統治中國以後,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對漢民族施用種種慘酷的壓迫;到了清末政府腐敗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財,人民的生活已到窮途末路了。加上帝國主義不斷向中國做經濟、文化侵略,中華民族受到這種侵略辱,不僅人民無以聊生,連國家也面臨覆滅的命運。國父孫中山先生看到這種情形,知道民族已經面臨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便無法拯救中國。於是便集合許多同志進行革命工作。國父決心革命的時候,年紀才二十歲。當時他是以學堂做為鼓吹革命的根據點,並且利用行醫看病的機會,向外一步一步擴展,吸收同志。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戰爭時,國父組織興中會,革命組織才成立。從那時候起,轟轟烈烈的革命行動才一次一次的展開來。國父發動的革命前後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黃花崗之役」最為壯烈,犧牲也最慘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華民國的一役則是 國父領導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國父所領導的十一次革命如下:第一次革命:西元一八九五年的廣州之役,陸浩東被捕殉難。 第二次革命:西元一九00年的廣東惠州之役,史監如被捕犧牲。 第三次革命:西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廣東潮州黃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欽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廣西鎮南關之役。 第七次革命:西元一九0八年欽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西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廣州新軍之役。 第十次革命:西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黃花崗之役,七十二烈士壯烈犧牲。 第十一次革命:西元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義,推翻滿清政府。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駐軍武昌的新軍工程第八營熊秉坤首先發難。接著各營也相繼響應,革命軍氣勢如虹,銳不可檔。武漢三鎮首先光復,各省也紛紛光復。清廷眼見大勢已去,只好宣佈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體,至此終於結束。武昌起義是在農曆八月十九日,以陽曆推算起來,正是十月十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特殊而且值得紀念的日子。因此政府特別訂定這一天為「國慶日」,也稱為「雙十節」。.................(國慶日的由來)孫中山先生的精神孫中山先生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經過多次失敗﹐最終在武昌起義成功﹐“辛亥革命”一舉推翻滿清專制王朝﹐創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孫先生革命的目的﹐不僅僅要實踐中華民族獨立與國際地位平等﹐並謀求中國政治自由與民主﹑經濟繁榮與樂利﹐而且主張中國一定要統一。孫中山先生雖然一生奮鬥未見中國統一﹐但他臨終高呼“和平”﹑“奮鬥”﹑“救中國”﹐著實令國人欽佩鼓舞並力求實現其遺志。由於孫中山一生革命在求中國的自由﹑民主﹑繁榮﹑昌盛與統一﹐因此其思想與人格在兩岸中國人間享有至高的榮譽。在中國﹐孫先生被譽為“偉大的革命先行者”﹐並在天安門廣場高掛出他的巨幅遺像。“孫中山研究”在中國大陸更是顯學﹐凡是討論孫中山及其思想的學術研討會﹐規模宏大﹐與會者也最多。這次由廣東社會科學院孫中山研究所所舉辦的研討會便是一例。在台灣﹐孫中山被尊稱為“國父”﹐並將其思想與主義作為國家發展基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孫中山研究在台灣也是顯學﹐台灣各著名大學也紛紛設立“三民主義研究所”或“中山學術研究所”﹐以研究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並發揚他的理論宏圖。由於兩岸中國人都認同孫中山先生﹐因此多年來兩岸的對立只是政治制度之爭與政治權力之爭﹐而非一個民族與另一個民族之爭﹐因此兩岸關係在蔣介石﹑毛澤東時代﹐只有緊張而無危機。到了蔣經國與鄧小平時代﹐兩岸關係甚至解凍﹐這主要是兩岸當時領導人中不少人都曾經留學莫斯科中山大學﹐都對孫中山有極高的崇敬之意。孫先生曾經說過“中國能統一﹐人民便享幸福﹔中國不能統一﹐人民便要受苦”。為了兩岸中國人民幸福不受苦﹐兩岸就不能永遠對立下去﹐兩岸當局就要共同努力建構與整合兩岸關係。“和平﹑奮鬥﹑救中國”的最現實意義便是兩岸和解﹐追求統一﹐再造中國。

2005-11-02 09:23:1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