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分兩種
1.貴族文學
2.地方歌謠
希望能了解這兩種的特色&來源&相關資料!
越多越好!
狂贈20點!
2005-10-27 06:02:2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Roger J. Huang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貴族的與平民的 關於文藝上貴族的與平民的精神這個問題,已經有許多人討論過,大都以為平民的最好,貴族的是全壞的。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想,現在卻覺得有點懷疑。變動而相連續的文藝,是否可以這樣截然的劃分;或者拿來代表一時代的趨勢,未嘗不可,但是可以這樣顯然的判出優劣麼?我想這不免有點不妥,因為我們離開了實際的社會問題,只就文藝上說,貴族的與乎民的精神,都是人的表現,不能指定誰是誰非,正如規律的普遍的古典精神與自由的特殊的傳奇精神,雖似相反而實並存,沒有消滅的時候。 人家說近代文學是平民的,十丸世紀以前的文學是貴族的,雖然也是事實,但未免有點皮相。在文藝不能維持生活的時代,固然只有那些貴族或中產階級才能去弄文學,但是推上去到了古代,卻見文藝的初期又是平民的了。我們看見史詩的歌詠神人英雄的事跡,容易誤解以為「歌功頌德」,是貴族文學的濫觴,其實他正是平民的文學的真鼎呢。所以拿了社會階級上的貴族與平民這兩個稱號,照著本義移用到文學上來,想劃分兩種階級的作品,當然是不可能的事。即使如我先前在《平民的文學》一篇文裡,用普遍與真摯兩個條件,去做區分平民的與貴族的文學的標準,也覺得不很妥當。我覺得古代的貴族文學裡並不缺乏真摯的作品,而真摯的作品便自有普遍的可能性,不論思想與形式的如何。我現在的意見,以為在文藝上可以假定有貴族的與平民的這兩種精神,但只是對於人生的兩樣態度,是人類共通的,並不專屬於某一階級,雖然他的分佈最初與經濟狀況有關,--這便是兩個名稱的來源。 平民的精神可以說是淑本好耳所說的求生意志,貴族的精神便是尼采所說的求勝意志了。前者是要求有限的平凡的存在,後者是要求無限的超越的發展;前者完全是入世的,後者卻幾乎有點出世的了。這些渺茫的話,我們倘引中國文學的例,略略比較,就可以得到具體的釋解。中國漢晉六朝的詩歌,大家承認是貴族文學,元代的戲劇是平民文學。兩者的差異,不僅在於一是用古文所寫,一是用白話所寫,也不在於一是士大夫所作,一是無名的人所作,乃是在於兩者的人生觀的不同。我們倘以歷史的眼光看去,覺得這是國語文學發達的正軌,但是我們將這兩者比較的讀去,總覺得對於後者有一種漠然的不滿足。這當然是因個人的氣質而異,但我同我的朋友疑古君談及,他也是這樣感想。我們所不滿足的,是這一代裡平民文學的思想,大是現世的利祿的了,沒有超越現代的精神,他們是認人生,只是太樂大了,就是對於現狀太滿意了。貴族階級在社會上憑借了自己的特殊權利,世間一切可能的幸福都得享受,更沒有什麼欲羨與留戀,因此引起一種超越的追求,在詩歌上的隱逸神仙的思想即是這樣精神的表現。至於平民,於人們應得的生活的悅樂還不能得到,他的理想自然是限於這可望而不可即的貴族生活,此外更沒有別的希冀,所以在文學上表現出來的是那些功名妻妾的團圓思想了。我並不想因此來判分那兩種精神的優劣,因為求生意志原是人性的,只是這一種意志不能包括人生的全體,卻也是自明的事實。 我不相信某一時代的某一傾向可以做文藝上永久的模範,但我相信真正的文學發達的時代必須多少含有貴族的精神。求生意志固然是生活的根據,但如沒有求勝意志叫人努力的去求「全而善美」的生活,則適應的生存容易是退化的而非進化的了。人們讚美文藝上的平民的精神,卻竭力的反對舊劇,其實舊劇正是平民文學的極峰,只因他的缺點大顯露了,所以遭大家的攻擊。貴族的精神走進歧路,要變成威廉第二的態度,當然也應該注意。我想文藝當以平民的精神為基調,再加以貴族的洗禮,這才能夠造成真正的人的文學。倘若把社會上一時的階級爭鬥硬移到藝術上來,要實行勞農專政,他的結果一定與經濟政治上的相反,是一種退化的現象,舊劇就是他的一個影子。從文藝上說來,最好的事是平民的貴族化,--凡人的超人化,因為凡人如不想化為超人,便要化為末人了。2 韻文歌謠類: (1)儀式之歌:由於儀式種類繁多,儀式之歌必然呈現多樣風貌,大致上包含祭典歌謠(祭神祀祖的唸誦之屬)、訣術歌謠(收驚、打飛蛇時所唸的歌訣之屬)、節令歌謠(端午、中秋等記數時令之歌謠)、禮俗歌謠(婚喪儀式的哭嫁哭喪、酒宴上的祝酒歌詞等)。 (2)生活歌謠:表現各種社會生活情態或特定人物如童養媳、小老婆、光棍之命運等一類的歌謠。 (3)情歌:表達世間男女內心真摯、熱烈、樸素、健康、大膽、直率的愛戀情愫,為民間歌謠數量最多的一類。 (4)勞動歌:即工作時為了提振精神所唱的歌,這一類歌謠往往具有激勵的作用。如縴夫之歌、打夯之歌、採茶歌謠等。 (5)歷史傳說歌:描述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等之類的歌謠,均可謂歷史傳說歌。 (6)兒歌:即童歌、童謠,內容包括遊戲歌、滑稽歌、顛倒歌、繞口令、催眠歌、歲時歌,以及描述自然界事物的各種歌謠。
2005-10-27 06:36:0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現實主義的精神
《詩經》最大的特色,就是在詩歌創作上,初步建立了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早期宗教詩與宮廷詩,雖是祭祀鬼神、歌頌統治者和表現他們享樂生活的貴族文學,但在小雅、國風中的大部分作品,卻反映了當代社會生活以及人們的思想感情。有的是愛情的歌唱,有的是困苦生活的描寫,有的是對於黑暗政治的諷刺與批評,有的是對於神權的懷疑與反抗。這些作品的思想內容,都是富於現實性的。諸如〈東山〉、〈采薇〉、〈伐檀〉、〈碩鼠〉、〈黃鳥〉、〈伯兮〉、〈何草不黃〉一類的詩篇,都是思想和藝術高度結合的作品。這些歌唱,不是對於神鬼宮廷的歌頌,也不是為了個人的娛樂,而是為了更崇高的任務。「君子作歌,維以告哀。」(小雅‧四月)「作此好歌,以極反側。」(小雅‧何人斯)「維是褊心,是以為刺。」(魏風‧葛藟)「心之憂矣,我歌且謠。」(魏風‧園有桃)在這些詩句裏,明確地說明了那些作家們創作詩歌的嚴肅態度和社會傾向。這種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正是《詩經》在文學上的一大特色。http://www.cge.ntist.edu.tw/a07-02.asp?gt=2&TmId=209&tmt=4 全文網址
簡體版希望你看得懂
最初的文学,完全是平民的、社会的。此后由部落时代进而为国家时代,文学便逐渐君主化,贵族化了。本来颂神,赞美自然的诗歌,变做赞美君主,取谀贵族的替代物了。唐时之《康衢谣》已稍开其端,虞时之《南风歌》就近于谀词,而八伯之歌,竟完全是谄语。所以舜之兴乐,一方面提起人民的文学兴味,一方面实遏止了平民与社会文学之发展,而代以贵族的政治的文学。
到了夏时,承舜时的文学趋势而再演进,成为完全的贵族文学。虽然在《诗经》中尚保存些当时的歌谣和颂诗;但歌谣已不复能分别寻出,而颂诗又多媚上之语。夏之末代,著名的暴王桀,造瑶台酒池,当时臣下有一首怨歌咏他。在这首诗里,已含有讥剌的气息,风格虽不十分高妙,然不是当时盛行的贵族文学,所以也有一提之价值。http://www.city700.com/city700/jjw/zhuanti/yishu/wenxue/xqlh.htm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诗六篇有目无辞,因此实际为305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计40篇。《诗经》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作者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些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民间乐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对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制作乐歌。经过修改后,这些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秦代曾经焚毁包括《诗经》在内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诗经》易于记诵,所以到汉代又得到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东汉以后,毛诗日渐兴盛,并为官方所承认;前三家则逐渐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2003/Literature/SHL-DL/SHL-DL-4191/md_view?portal_status_message=validate+passed!
2005-10-27 07:30:2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