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題目:中日松滬會戰對國家的啟示和民族的存亡(需200字以上)

2005-10-26 18:35:1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蘆溝橋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決定打一場大戰以振奮全國人心,而目標就選定在上海。蔣中正之所以決定在上海會戰,主要考量到上海國際性地位,在此一戰可以讓外人見識到中國抗戰決心,有利爭取國際奧援。除此外,上海在蔣勢力範圍內,指揮、後勤也比較方便,加上當地河渠交錯,不利日本機械化部隊行動,都是使其被選中的原因。1937年8月11日,華軍開始向上海推進,打算趁日本沒有防備,一舉消滅在上海的日租界。14日,華軍向上海日軍發動攻擊,但因重裝備不足,一直打到22日都無法取勝,日軍增援部隊在23日抵達後,華軍開始轉為守勢,張治中集團軍與陳誠集團軍分別在9月11日至14日退守瀏河鎮──羅店──蘊藻濱──江灣──洋涇之線。不過此時日軍也因兵力不足,暫時沒有太多攻勢。9月14日,日軍發動全面攻擊,集中火力於羅店附近,在大量的海、空軍及重砲、戰車支援下,華軍傷亡慘重。21日再發動攻擊,以重點指向華軍左翼部隊,迫使華軍退守蘊藻濱之線,10月初,日軍又發動攻勢,向蘊藻濱進行突破作戰,到10月底華軍主要陣地失守。10月22日華軍發動最後攻勢,遭受挫折,日軍並全面反擊,突破華軍陣地。華軍被,至此中國方面已無再戰之力,本應立即撤退保留實力,但蔣中正考慮到九國公約會議即將召開,希望部隊勉強支持到會議結束,以利國際方面對中國的支持。結果日軍11月5日在抗州灣北岸金山衛登陸,直襲華軍後路,指揮部此時才倉皇下令撤退。華軍全面撤退後,原本計畫在蘇嘉國防線上力守,但交通線被日軍威脅,全軍只能向南京撤退。撤退行動中部隊擠成一團秩序大亂,命令無法下達,沿路又有敵機不斷的轟炸掃射,於是撤退演變成崩潰,原本寄以後望的國防線完全沒有發揮功能。在日軍追擊下,華軍根本無法有效抵抗,到12月13日南京失守,上海南京之戰,中國遭到慘重損失而結束。此役中國軍投入戰場人數超過60萬人,日軍參戰部隊約27萬人,日軍陣亡約1萬人,受傷約4萬人;華軍則損失慘重,據估計傷亡在30萬人以上。 淞滬會戰挫敗了日軍從北方進行中央突破、速戰速勝的戰略意圖,迫使日軍在華北戰場上轉攻為守,在青島地區暫停軍事行動,打亂了日軍國主義者侵華的全盤計劃,粉碎了他們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它是我國局部抗戰轉向全面抗戰的歷史轉折點。這次戰役,中日兩方軍力懸殊,但經過中國軍民拚死抵抗,取得了日軍傷亡六萬多人,擊毀飛機二百多架,艦船二十餘艘的戰果。華軍雖然傷亡慘重被迫自上海撤退,但此戰堅定了中國抗戰必勝的信心,振奮了全國同胞的愛國熱情,中國軍隊的犧牲精神和戰鬥能力獲得了各國軍事觀察家的高度評價。此後,中國繼續孤軍作戰,以落後的武器奮勇抗敵。兩年之後(1939年)納粹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軍裝備和兵力與德軍相若,但開戰不足一個月便兵敗投降。歐洲局勢的惡化,顯示了中國戰場在抵抗法西斯侵略者的重要地位,擁有強大作戰潛力的中國遂在艱苦戰爭磨煉之下,慢慢成為抵抗侵略者的重要力量。

2005-10-29 16:18:0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7 · 0 0

松滬會戰
當時日本有「三月亡華」的速戰速決的戰略,而中國則採取「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長期消耗戰略來應付日軍的侵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八月九日,日軍襲擊了上海虹橋機場,十三日,日軍特編上海派遣軍,向上海保安隊進行攻擊,企圖奪取上海,進而推進南京,以完成其速戰速決之目的,因當時上海為我國的經濟重鎮,也是數一數二的國際性大都市,所以乃派遣最精銳的國軍予以反擊。我方先後出動了五十多萬人次參與此戰役,日本則由松井根率領了三十餘萬的日軍進行侵略。由於我軍之前多半由德國軍事顧問加以訓練,所以在素質上並不遜於日本,唯獨在裝備的水準上有較落後些。而在此戰當中,空軍及海軍也加入了協防的工作,史稱「淞滬會戰」或「八一三戰事」。
十四日,我空軍新出擊上海日軍據點及海上艦艇。同日,日本木更津及鹿屋兩海軍航空隊飛機,襲擊杭州及廣德兩機場(當時的木更津航空隊是日本海軍航空兵的精銳),於是我第四大隊霍克機群,在大隊長高志航的領導下,奮起迎戰,共擊落敵機六架,為聞名中外的 「八一四筧橋空戰」。同時也是我國「空軍節」的由來。
十五日,大批日軍由長江口登陸,雙方發生了空前的海、空、陸三軍大戰。然而在九月之後,日軍在強大的海、空軍支援作戰下,滬北的許多陣地相繼失守。十一月九日,上海淪陷,十九日佔領常熟、嘉興,廿六日,吳興再失。國軍於是轉進到誓節渡一帶,繼續苦戰。
當時德國曾出面調停中日之戰,日本雖表示願意和談,但所開出的和平條件其實是想以不戰而使我方屈服。十一月二十八日,德國令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Oscar .P .Trautmann)將日本的和平條件轉述給中國,其要點如下:
內蒙劃為自治區
擴大華北地區的非軍事區域,中國享有行政權,但不得派遣反日官員
擴大上海的非軍事區域
停止反日活動
必須有效制止共產黨活動
蔣中正對此議案則持保留態度。後來十一月二十,政府宣佈遷都重慶,十二月十二日,日軍突擊進入南京城與國軍發生巷戰,而國軍趁夜突圍而去,南京於是失陷,之後便發生了中國現代最殘酷的悲劇事件「南京大屠殺」。十二月二十,日本透過陶德曼修改了原先的和平條件,主要內容如下:
放棄反日政策,並聯日反共
賠款
與日簽定經濟合作條約
承諾上海、華北地區的非軍事區域之要求,並允許其自治
此條件比之前一條件更為難以接受,而德國則吩咐德籍顧問福根浩森(Falkenhausen)勸蔣中正答應,但是在蔣中正考慮其間當中,日本又提出更無理的要求,於是蔣中正毅然拒絕,決定全面抗日。
這場戰役歷時四個多月不僅僅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的速戰速決的戰略,也讓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物質有了相當充裕的時間往內遷移,對於之後的戰局演變有了決定性重要的影響,是此戰役最具的代表性意義,而空軍健兒的表現,也為我國空軍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http://content.edu.tw/senior/history/ks_rs/home/pag7-1-1-2.htm
請自己整理要點

2005-10-26 19:45: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