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為什麼要稱出家人為比丘或比丘尼?比丘及比丘尼是音譯?還是有何特別的意思?

2005-10-25 21:36:57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比丘尼有人稱尼師.但口語化有人就叫尼姑.

尼姑」一詞是中國人的俗稱,並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本來,印度以尼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賤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根據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義根本不通,女別於男,既有女姑,難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稱為姑,那該有個比例:女道士稱為道姑,打卦女稱卦姑,女比丘當稱為佛姑;同時,耶教的女修士,中國人也該稱她們為耶姑,否則,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比丘尼]
又作苾芻尼、比呼尼、芻尼等。意譯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簡稱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後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於釋尊聽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後有五百釋種女出家得度,其戒條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傳卷一載,西晉建興年(313~319)尼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後東晉咸康年間(335~342),僧建由月支國來,齋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及羯磨,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與同志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此為我國比丘尼之濫觴。又依大宋僧史略卷上「尼得戒由」條所載,淨檢僅就比丘一眾受戒,其受戒未盡如法,宋元嘉十一年(434)慧果、淨音等三百餘人,於建康南林寺戒壇從師子國尼鐵索羅等十人受具足戒,為我國比丘尼得戒之始。此後比丘尼增多,遂於宋太始二年(466)任比丘尼寶賢為尼僧正,法淨為京邑尼都維那。日本則自司馬達等之女善信尼從高麗僧惠便出家,為女子出家之始。

比丘是男生~比丘尼是女生

2005-10-25 21:42:0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茶仔 6 · 0 0

TO將軍:
個人只稟若要簡單過活,首先就要先簡單頭腦!
謝謝您的善言及解答~^.^
順心

2005-10-31 21:33:5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比丘。譯曰乞士,除士,除饉男,熏士,道士等。出家為佛弟子,受具足戒者之都名也。
以此方無正翻之語,故經論中多存比丘。苾芻之梵名,或以乞士,破煩惱之二義解之,或以淨乞食,破煩惱,淨持戒,能怖魔之四義釋之。乞士者,以彼自無所營,乞人之信施而清淨活命故也。破煩惱者,以修聖道而破煩惱故也。
淨持戒者,以受持盡形淨戒故也。能怖魔者,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智度論三曰:「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
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
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怖?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維摩經佛國品注曰:「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
玄應音義八曰:「除饉,舊經中或言除士,除女。亦言熏士,熏女。今言比丘,比丘尼也。案梵言比丘,此言乞士,即與除饉義同。除六情飢,斷貪欲染也。以善法熏修,即言熏士,熏女。」釋迦譜七曰:「凡夫貪染六塵,猶餓夫飯不知厭足聖人斷貪染六情餓飢,故號出家為除饉。」南山業疏三曰:「中梵本音,號曰[稫-禾+火]芻。此傳訛失,轉比丘也。」
探玄記十八曰:「比丘者,梵有三名:或云比呼,或云苾芻,或云比丘。此無正譯,義翻有三:謂怖魔,破惡,及乞士。」然有以苾芻為草名者,亦一說也。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觀門大教王經一曰:「吾吉祥草,矩舍(此言草),摩賀矩舍,室哩矩舍。世尊因地修行時,常臥此三草也。苾芻矩舍,悉黨矩舍(此言白),世尊因地修行時,常枕此二草也。」
慧琳音義二曰:「苾芻草名也,僧肇法師義苾芻有四勝德。」俱舍慧暉鈔,翻譯名義集,釋氏要覽等皆以為草名(業疏濟緣記三之一,言世中妄傳是草名者,訛也)。

2005-10-26 16:09:3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善知識,言己『頭腦簡單』者,必不簡單。
如回答之眾善知識言,比丘是音譯,也有特別的意義。
最基本往往也是最重要的,
所以末學以為,比丘最主要的意義是『乞士』。
不過這個最重要的意義可能被眾行者有意遺忘,而您這位不簡單的人,善意提醒。
如佛遺教經: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心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當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2005-10-26 05:30:3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比丘梵語 bhiku,巴利語 bhikkhu 之音譯。又作苾芻、苾、芻、備芻、比呼。意為乞士、乞士男、除士、薰士、破煩惱、除饉、怖魔。乃五眾之一,七眾之一。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男子。至於比丘尼乃梵語 bhiku 之音譯。又作苾尼、苾芻尼、芻尼、備芻尼、比呼尼。意為乞士女、除女、薰女。又稱沙門尼、尼。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子。比丘原語係由「求乞(bhik)」一詞而來,亦可解為 bhinna-klea,破煩惱者之意。

 據大智度論卷三載,比丘之語義有五種,即:(一)乞士(行乞食以清淨自活者),(二)破煩惱,(三)出家人,(四)淨持戒,(五)怖魔。其中,破惡(破煩惱)、怖魔、乞士,稱為比丘三義,與「阿羅漢」一詞語義中之殺賊、應供、無生等三義,合稱為「因果六義」(比丘為因,阿羅漢為果)。

 有關比丘之種類,十誦律卷一及俱舍論卷十五舉有名字(名想)比丘(有名無實之比丘)、自言(自稱)比丘(自稱比丘者)、為乞(乞)比丘(為乞食而生活者)、破煩惱(破惑)比丘(真比丘)等四種比丘。四分律卷一則舉有名字、相似、自稱、善來、乞求、著割截衣、破結使等七種比丘。

 比丘、比丘尼所持戒之條數,依律而有異。四分戒本有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之說。又比丘尼應敬比丘,故制定八敬法(又作八敬戒、八尊重法、八不可越法),此乃為防止女性出家者亂正教而設。八敬法即:(一)每隔半月,比丘尼必受比丘指導一次。(二)跟從比丘安居。(三)安居結束,必從比丘眾中求自恣懺悔。(四)從比丘受具足戒。(五)不可辱罵比丘。(六)不可舉說比丘所犯之罪過。(七)犯輕罪時,從比丘而懺悔。(八)比丘尼即已出家受戒百年,亦須向新受戒之比丘禮拜。

比丘尼梵語 bhiku,巴利語 bhikkhun。又作苾芻尼、比呼尼、芻尼等。意譯乞士女、除女、薰女。或簡稱為尼。原指出家得度,受具足戒之女性,其後泛指出家之女子。印度之有比丘尼,起於釋尊聽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出家,受具足戒,後有五百釋種女出家得度,其戒條凡三百四十八戒。依比丘尼傳卷一載,西晉建興年(313~319)尼淨檢從西域沙門智山剃髮,受十戒,後東晉咸康年間(335~342),僧建由月支國來,齋摩訶僧祇比丘尼戒本及羯磨,升平元年二月(357)請曇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壇,淨檢與同志三人共於壇上受具足戒。此為我國比丘尼之濫觴。又依大宋僧史略卷上「尼得戒由」條所載,淨檢僅就比丘一眾受戒,其受戒未盡如法,宋元嘉十一年(434)慧果、淨音等三百餘人,於建康南林寺戒壇從師子國尼鐵索羅等十人受具足戒,為我國比丘尼得戒之始。此後比丘尼增多,遂於宋太始二年(466)任比丘尼寶賢為尼僧正,法淨為京邑尼都維那。日本則自司馬達等之女善信尼從高麗僧惠便出家,為女子出家之始。

2005-10-25 21:56:4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Lee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