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鄭成功的事蹟:
有關鄭成功的事蹟:
有關鄭成功的事蹟:
2005-10-25 16:58:3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鄭成功一六二四年(明 天啟四年)八月二十七日(陰曆七月十四日)生于日本九州平戶,是鄭芝龍之長子,福建省泉州安南縣四十三都 石井安平鎮 。母為日本田川氏 ,名福松,回國後名森,號大木。
圖片參考: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picture/zhengchenggong.jpg
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是縱橫東亞、南亞海上的霸主。漢民族千年來是以陸權立國,對海上不屑一顧。明末的海盜、倭寇為患,不思根本鏟除,而以「片板不得入海」這種消極的方法處理。鄭芝龍從海盜晉升為大明的官軍,再而擁立唐王聿鍵為隆武帝,如此業已掌控國家命脈。鄭成功在日本出生,七歲(一六三一年)時回到泉州,當時日本在幕府時代,女人是不准出境,所以只有鄭成功回來。十五歲入南安縣為「秀才」,再經考試,為南安二十個「廩膳生」 之一,後拜浙江虞山大儒錢謙益 為師。所以鄭成功不但能詩、能文,也擅長書法。同時他又耳濡目染父親的各種軍事活動,周邊也圍繞著歷經海上風霜的鄭芝龍親信。十八歲時與董夫人結婚,而董夫人係明禮部侍郎董颺光之胞侄女。次年生長子鄭經(乳名錦),及長到南京入太學,後由芝龍安排見隆武帝,芝龍原意是就近偵伺隆武帝,但隆武帝見成功貌偉,撫其背曰:「惜無一女配卿,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 一六四五年隆武帝詔賜鄭成功賜姓朱,名成功,封忠孝伯,賜尚方寶劍便宜行事,掛詔討大將軍印。從此大家尊稱為「國姓爺」(Koxinga)。 隆武帝也賜姓給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人稱鄭肇基為小國姓。成功起兵抗清鄭芝龍一投降,福建沿海、廣東大部份則跟著陷入清軍掌握,清軍博洛令韓代將所部的滿漢騎步兵馬竄入鄭芝龍的家鄉安平。本以為鄭芝龍降清之後,其家鄉可視為滿清的一部份,所以也沒防備,但是清軍開入安平,有如進入敵境,大肆掠奪並強姦鄭成功之母翁氏 ,隨後其母自縊身亡(一六四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成功得知消息痛不欲生,詣孔廟,焚儒服,拜而誓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向背去留各有所用,謹謝儒服,祈先師昭鑒」遂折師海上,謀匡復大明江山,時年二十三歲。鄭成功之前未曾一日有兵權,意氣容貌,是儒生,在這種環境下,鄭成功不懼,一六四六年(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鄭成功決意起兵與其弟鄭世襲(請參閱p33)徒手出門,從者十八人,在福建南安縣安平鎮(今晉江安海,與金門島相望),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的名義並自籌糧餉來號召,棹小舟至鼓浪嶼,招集陳輝、洪政、楊才、張進等九十餘人。正愁沒有資金時,有自家船自日本來,成功強命徵取其資金十萬,再分乘二船,到南澳又得到數千人的加入,佔據鼓浪嶼,攻同安及泉州。 成功派遣林高攜書到日本乞師三千,並欲以平價購買堅甲貳百件。 過去唐王曾命鄭芝龍派使往日本乞援「…請兵三千,一以聯唇齒之誼,一以報君父之仇,伏仰德威,發兵相助外,緣虜之長技,以箭為先,芝軍因乏堅甲,戰輒受傷因思日國之甲,天下共羡,以禦弓矢,如金如石,伏懇俞允,准芝平價貿易貳百領。一同大國精兵,前來征戰…」,這個乞師之舉德川秀忠幕府曾加開會議商討其事,後因接長崎飛報,福州陷清而作罷。其他向日乞師尚有明監國魯王,在一六四八年派馮京第、朱之瑜(朱舜水)等人使日。鄭成功的初期閩浙沿海各據點,各有其主。而當時鄭家部隊,除了成功新成立的部隊外,其他仍是沿襲海盜英雄本色型,沒有道義紀律,如成功之堂兄鄭彩魯王封為建國公及定遠侯鄭聯據廈門 ,成功之叔父鄭鴻逵據金門 ,上海壇、南日 、南北二茭、舟山則屬魯王部將周瑞、張振名所守,銅山、南澳為朱壽、陳豹 控制。所以鄭成功的部隊是飄泊於鼓浪嶼、海澄等地。但有堅強的將材如洪政、陳輝為左右先鋒鎮;楊才、丁鎮為親丁鎮;郭泰、余寬為左石護衛鎮;林習山為樓船鎮;柯宸樞、楊朝為參軍;杜煇為總協理。一六四七年四月成功復合鄭彩、楊耿等入海澄,破九都,攻漳平、龍巖。七月成功與叔父鄭鴻逵合攻泉州,敗清提督趙國祚於桃花山。海澄人甘煇,身材五短,猛勇絕群、漳浦人藍登,武藝精熟、南安人施郎 ,機略暢曉並與其弟施顯貴等人投入鄭成功帳下。 一六四八年(永曆二年、順治五年)三月成功統林習山、甘煇攻同安,清守將祁光秋與知縣張效齡棄城,復攻泉州。 一六四九年鄭成功攻漳浦,下雲霄,抵詔安,移屯分水關。並北聯張名振,南下潮州,向廣東發展。十一月鄭成功入南陽,進勦許隆,克達濠、青林、霞美、新墟等寨。這兩年南征北討始終在沿海一帶飄盪,而無較好的根據地。一六五○年(永曆四年、順治七年)鄭成功進師潮陽,知縣常翼風降。回師時以鄭彩軍出浙江,而金、廈兩島防禦空虛,僅由嗜酒無謀的鄭聯所守而他們仍以海盜方式據地而守,肆虐不堪,民不堪命。 鄭成功依施郎之計,僅以四艦入鼓浪嶼 ,鄭聯見成功之兵少不疑,是日乃中秋,宴於萬石巖徹夜飲樂,次日成功收編了鄭聯之軍,金、廈回復鄭氏所有,從此鄭成功才算有了固定的根據地。又遣洪政招安銅山、南澳、閩安諸島,鄭彩之部將楊朝棟、王勝、楊權、蔡新等率全隊水師來降於成功之軍門,此時鄭彩得知鄭聯被殺,但他說:「吾老氣衰,細觀諸子弟,能繼志者,大木耳(成功字)吾願全師解付」。所以鄭彩將兵船悉數付與鄭成功,因此部隊人數達四萬人,戰艦百艘,也有了根據地金門、廈門兩島。一六四七年十二月十八日廣西巡撫瞿式耟在廣東肇慶 擁立桂王,並改元為「永曆」。次年鄭成功聞知,乃加額曰:「吾有君矣!」自此奉永曆為正朔。
2005-10-25 17:00: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台灣第一家合法博弈娛樂城熱烈開幕!
運動彩、遊戲對戰、現場百家樂、多國彩球
高賠率投注,歡迎您免費體驗!
官方網站 ss777.net
2014-01-04 07:03: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鄭成功的父親為鄭芝龍,受明朝朝廷招安前為一海盜首領。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松,明天啓四年(日本寬永元年)的農曆七月十四日,在日本平戶海濱產下鄭成功,因此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七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之後在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現安海鎮)住了十餘年。在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的亂世裡1644年入南京國子監太學讀書,拜當時南京禮部尚書錢謙益為師。鄭成功有四弟。唯一同母的是終身未曾離開日本的七左衛門(又名田川次郎左衛門),目前還有後人在日本。反清鄭成功受南明隆武帝攏絡,賜姓為明朝的國姓朱,並封忠孝伯,這也就是他俗稱國姓爺的由來,22歲任南明隆武帝御營中軍都督。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清軍攻剋福建,唐王隆武皇帝遇害,在清大學士洪承疇的招撫下,鄭成功的父親認為明朝氣數已盡,不顧鄭成功的反對,隻身北上向清朝朝廷投降,清軍在這時掠劫鄭家,鄭成功的母親田川氏為免受辱於清兵,因此上吊身亡。「國仇家恨」之下,1645年鄭成功在烈嶼(小金門)起兵,旗幟上的稱號是「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朱成功」。在閩南小盈嶺、海澄(今龍海)等地取得3次重大勝利,殲滅駐閩清軍主力。後揮師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廣東揭陽,南明永曆帝封他為延平郡王,故亦有稱其為鄭延平者。十二年,清定遠大將軍濟度率兵約3萬入閩,會同駐閩清軍,進攻鄭軍。鄭成功利用清軍不善水戰的弱點,誘其出海作戰,次年四月將其水師殲滅於廈門圍頭海域。在起義後的16年間,鄭成功據地在現今小金門和廈門(當時為一小島,並沒有和大陸連在一起)一帶的小島,完全控制了海權,以和外國人做生意收集資金,籌備軍力,並且深入內陸廣設商業據點,收集許多有關清軍與朝廷的情報,曾經幾次起兵,也和清朝廷議和以爭取時間恢復兵力。期間,降清的鄭芝龍在清庭的要求下多次寫信給鄭成功招降,清帝亦曾下詔冊封鄭成功為靖海將軍海澄公,鄭成功堅辭不受;順治十四年,鄭芝龍與鄭成功私信被清廷截獲,以通敵罪流徙鄭芝龍於寧古塔。順治十五年1658年,鄭成功統率水陸軍17萬北伐,次年入長江,克鎮江,圍南京,後因中清軍緩兵之計,損兵折將,敗退廈門。十七年,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4萬余人,軍威復振。東進台灣1661年康熙皇帝初即位,之前的鄭氏降將黃梧陳滅賊五策,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廿里,斷絕鄭成功的經濟支援;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殺成功之父鄭芝龍於寧古塔流徙處,(一說斬於北京柴市口,即今府學衚衕西口,元代刑場);挖鄭氏祖墳;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由於清政府的新策略,鄭成功和他的軍隊斷絕了經濟來源,面臨著嚴重的財政危機,不得不放棄以近岸離島為基地,騷擾東南沿海的軍事策略,轉而進攻已久為大航海時代以來遠渡重洋來到亞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國人、荷蘭人所分別殖民割據的臺灣,作為新的基地,這一年三月二十三,鄭成功親率將士2.5萬、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出敵不意地在鹿耳門及禾寮港登陸。先以優勢兵力奪取荷軍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臺南市內),繼又對防禦堅固的首府臺灣城(今臺南市安平鎮)長期圍困。經過九個月的苦戰,在早年由其父協助渡海的漢人移民的支持下於1662年打敗荷蘭人,迫使殖民總督揆一於同年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撤離臺灣。於是祭告山川,頒屯墾令,開東寧王國,立鄭家天下,擁有現在台灣南部以及一部份東部的土地,設「承天府」,改臺南為「東都」,以示候明永曆帝東來之意,爭取明朝遺臣效忠。另闢海外乾坤、抗清朝於海外。同年4月間傳來桂王朱由榔死於緬甸的消息。雖然仍有其他明朝宗室在台,但成功已決定不再擁立新帝,自為台灣之主。鄭成功在臺成立第一個漢人政權,然而,因為當時熱帶地方衛生條件不好,鄭成功感染時疫,終於病倒,同年5月病逝,享年39歲。原葬臺南洲仔尾,1699年遷葬南安祖墓。鄭成功的兒子鄭經繼續經營台灣,改東都為東寧。依陳永華之議,移植明朝中央官制,對內雖仍奉已死的明永曆帝之正朔,與中國內陸清王朝之順治、康熙各朝互不統屬,對外則自稱〈東寧國王〉,始有開國長治之想,經營成效斐然。後因降將施琅師法鄭成功當年進攻荷蘭人故技,攻剋澎湖島,因此孫子鄭克塽於1683年降清,為免台灣民眾起反抗之心,鄭氏在台諸墳悉數遭清王朝掘起遷葬中國內陸。1684年4月,台灣(時為台灣府)正式納入中國版圖,隸屬福建省,下設台灣縣,鳳山縣與諸羅縣,總計鄭氏政權在台灣只有短短二十幾年的時間而已,但是因為其特殊背景,因此不只是台灣的歷史學家重視,還廣受中國以及日本的史界注目,提出各種不同的有趣觀點。
2005-10-26 06:08:3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光暄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