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能找到並整理出來~~~

期中考題目!!!拜託~~

2005-10-22 17:50:0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 個解答

十七世紀的臺灣是一個充滿傳奇、英雄特色,和波濤萬丈的年代。過去,由於我們都以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臺灣,使得臺灣在十七世紀的特色消失了。今天,我想從另外的一個角度,說明十七世紀的臺灣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中國屬於大陸性國家,中國常以大陸性的眼光來看世界,自居世界的中心,認為臺灣是侷促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小島,是中國的邊陲。在中國歷史發展上,臺灣史不是主流,而是支流。無法在中國歷史主流之下,受到肯定。如果我們從海洋來看臺灣,臺灣具有多麼令人感到振奮、感到羨慕的地方。十七世紀的歐洲,是重商主義發達的時代。在十五世紀、十六世紀的時候,歐洲人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完成環繞世界的新航線。西班牙人和葡萄牙瓜分世界,西班牙人控制了一半;葡萄牙人控制了另外的一半。海上霸權時代的來臨,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發展,從此地球變成了一體。亞洲是世界的一部份,中國也是世界的一部份。再也沒有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可以自言:他就是世界的唯一中心。西班牙人來到菲律賓之後,控制了整個東南亞的經濟、貿易大權。荷蘭是繼西班牙、葡萄牙之後,新興的海權國家,為了突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攏斷,也來到東南亞,尋找新的根據地。荷蘭人首先來到澎湖,卻被中國的明朝驅逐。明王朝認為澎湖是王朝的領土,臺灣因為遠離中國,是化外之地,准許荷蘭到臺灣。因此,荷蘭人轉而佔據了臺灣(安平)。西班牙人看到荷蘭人佔據了安平,感到不安,唯恐西班牙的船隻,從菲律賓北上到日本的航線,會被荷蘭人切斷。所以,西班牙人乃在荷蘭占領臺灣之後的一六二六年,率軍佔領臺灣北部的滬尾(淡水)。臺灣南部乃被荷蘭人佔領,北部被西班牙人佔領。這兩個國家,彼此之間互相爭奪海上霸權,荷蘭人最後在一六四一年趕走西班牙人,成為臺灣島上的唯一霸主。

歐洲海權國家勢力的興起與衰微,也改變了整個臺灣的歸屬。日本在十六世紀,是戰國時代,內亂甚多。史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英雄,角逐日本的統治權。由於戰爭頻繁,許多日本武士流亡海外,成為海盜。他們出沒中國沿海各省,造成社會秩序的不安。當時中國名將戚繼光,就是打敗倭寇的將軍。早期的倭寇,日本浪人居多;晚期的倭寇,混雜不少中國人。這兩種人成為中國東海、黃海與南海最主要的海上勢力者。臺灣當然也受到這些海盜的影響。日本人想擁有臺灣,控制臺灣。明王朝的將領以及海盜,也想擁有臺灣。例如在嘉義縣北方的北港,就有顏思齊的登陸紀念碑。顏思齊曾經在笨港登陸,也駐在笨港一帶開墾過。

有一個很重要的傳說:顏思齊去世以後,鄭芝龍繼承了他的地位,成為新的海上霸主。鄭芝龍曾經住過日本九州平戶,且與日本女性結婚,生下了混血兒鄭成功。鄭成功後來從日本回到中國的福建,加入明王朝的軍隊。明王朝的皇帝相當賞識他,賜予皇姓朱。因此,他也被稱為國姓爺。鄭成功是一位中國與日本的混血兒,後來成為明王朝的大將,來到臺灣之後,成為臺灣的領袖。上述這些人都出身海盜,卻都成為臺灣政治上的領袖。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倭寇、中國海盜、鄭家,先後領有或欲占有臺灣。這些國家具有海洋性特色,這些人物也具有海洋性格。他們用海洋的觀點控制臺灣,使得臺灣在東亞海域上,或世界史上有其地位。

其次,我們再從另外的一個角度來看臺灣。十七世紀的臺灣,是一個英雄盛行的時代。僅舉鄭成功的例子來說明。臺灣人幾乎都知道有鄭成功這樣的人物,也多少知道有關鄭成功的一些事蹟。鄭成功是鄭芝龍與日本女人所生的混血兒。他從日本回到中國之後,協助明王朝打滿州人,得到明王朝皇帝的賞識,但在南京之戰被滿州人打敗了。鄭成功乃轉戰臺灣,攻下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鄭成功來到臺灣之後,不到半年就去世了。他留下來的基業,延續鄭家三代,統治臺灣。在過去,鄭成功常常在歷史上被談論到。日本,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有一位很有名的劇作家近松門左衛門寫了一部歌舞劇本,叫做「國姓爺合戰」。他描述鄭成功逃亡日本,最後還跟社會、民間力量和反清的組織結合,恢復明王朝,將滿州人驅逐出了長城以北的地區。十八世紀距離滿州進入山海關的一六四四年,已經有一百多年了。日本人自然知道這個史實,瞭解明王朝已經覆亡,已是清王朝的時代。日本的劇作家,卻仍然以鄭成功作為主人翁,描述清王朝被明王朝推翻的假歷史。這個故事表示,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在日本誕生,回到中國打天下,失敗了,轉到臺灣,據地為王。日本人很喜歡這段歷史,乃將它改為劇本。這個劇本公映之後,在江戶(東京)竟然是天天客滿,連續演了三個月。明明是假歷史,日本人卻那麼喜歡,就因為鄭成功富有傳奇性、具有英雄悲劇的特色。一八九五年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後,日本人也喜歡研究鄭成功。日本人認為鄭成功是中日混血兒,既然中日混血兒的鄭成功來過臺灣、統治過臺灣,日本人是大和民族,和鄭成功也有血緣關係,自然也有權利統治臺灣。

日本人研究鄭成功,是為了合理化日本人統治臺灣的正當性。日本有很多的學者研究鄭成功,例如石原道博的《國姓爺》,就是一本很有名的著作。一九二八年,台北帝國大學(臺灣大學的前身)成立之後,文學部教授也陸續有人研究鄭成功,發掘鄭成功的史實。一九四五年以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一九六一年,剛好是鄭成功來臺三百週年。因此,一九六一年前後,臺灣有很多學者,寫文章歌誦鄭成功,也舉辦研討會討論鄭成功。甚至於鄭成功在那一天登陸?在那裡登陸?也引發歷史學者的論戰。雙方爭辯得感情都破裂了。六○年代的臺灣史研究,鄭成功是一位熱門人物,也是被臺灣社會爭論的英雄。鄭成功在世時,是一位英雄;死亡後,清廷對他優厚;日本政府對他非常禮遇;中華民國政府的反攻大陸與鄭成功的反清復明,不謀而合,對他也相當尊崇。所以,鄭成功在歷史上雖因統治者的不同,解釋有所差異,但歷久不衰,維持相當崇高的地位。鄭成功生於日本,母親是日本人,懂得日本話;回到中國後,學會講中國官話;父親和部屬都是閩南人,自然會說閩南話;又必須與荷蘭人往來,須懂荷蘭語,和荷蘭人交談。鄭成功是一位懂得多國語言的專家。他瞭解日本、中國、臺灣和歐洲列強之間的互動關係。他才能游刃有餘的掌控海上霸權,控制臺灣,以此作為根據地。

一六八三年,打敗鄭家的施琅,也是一位英雄人物。鄭成功非常討厭施琅,想要將他抄家滅族;結果讓施琅逃跑了,但他的父親以及兄弟都被鄭成功殺掉。因此,施琅和鄭成功有不共戴天之仇,施琅投靠清廷,發誓一定要消滅鄭家。經過二十多年的慘淡經營,他終於得到清廷幫忙,打下了臺灣。施琅從鄭家部屬,轉成為清廷的大將軍,征臺的大元帥。之後封為靖海侯,榮華富貴過一生。施琅橫跨兩個時代,如果撇開統治的價值觀念,他也是一位英雄性格的人物。

十七世紀時代的臺灣,產生許多英雄人物。他們都擁有海上事業和資源,我們需要重新發現這些人物,重新予以肯定。我想從世界史的眼光來看臺灣。十七世紀荷蘭人統治臺灣之後,他們在臺灣設有臺灣長官,而他們最大的根據地設在印尼的巴達維亞(雅加達)。臺灣的長官與巴達維亞互有公文往來,巴達維亞要向荷蘭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呈獻公文書,所以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檔案館,存藏很多從巴達維亞送去的有關臺灣之資料。最近,曹永和先生,荷蘭萊登大學包樂史博士,和日本學者岩生成一博士、中村孝志教授等人,陸續整理荷蘭時代熱蘭遮城日記,正在出版之中。從這些荷蘭時代所留下來的檔案,我們可以發現,十七世紀平埔族社會的情況,以及以巴達維亞城為中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其經濟勢力擴及臺灣、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各地的實況。荷蘭的臺灣史料,不只是臺灣史,也不只是中國史,而是整個世界史。研究臺灣,必須從世界史的角度入手。十七世紀的世局改變了臺灣的歷史。從臺灣的轉變,我們可以更深一層瞭解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特質,以及歐洲列強操控整個世界的情況。西班牙人也是一樣,他們控制臺灣的北部,同時也控制菲律賓。西班牙檔案中,必有臺灣史料。可是迄今我們還不能瞭解西班牙人檔案的內容。我們應該培養年青一代的學者,到西班牙去發掘、去研究。鄭成功是漢人,是明王朝的遺臣,當然他最主要的資料是漢文。但是我們不能否認,荷蘭人對鄭成功的觀察是相當細緻的。荷蘭人要與中國做貿易,必須先取得鄭家的允許,才能與中國進行貿易。當時臺灣海峽的主控權完全操控鄭家的手中。鄭家雖然是明王朝的大將,皇帝實際上無法管得住他;到了清王朝的時候,更是管不到臺灣海峽。當時歐洲列強的船隊要經過臺灣海峽,一定要懸掛鄭家的旗幟,才能夠安全無慮往來。荷蘭檔案描述鄭成功是一位相當勇猛、相當能**將軍。這樣的描述,如與清王朝資料相對比,一定有不同歷史解釋的出現。同樣的道理,日本也有很多鄭成功的資料。因為鄭成功出生日本,與日本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利用這些資料研究鄭成功的話,則可跳脫中國史的規範與限制,重新發現鄭家。再來說一說施琅。台南縣有很多施家留下來的土地,叫做施侯租,這些土地成為台南縣開墾的重要據點。施琅對於清國的功績,就是打敗鄭家。如果我們從各種資料,包括外國文資料予以研究,對於施琅的評價,應該會有新的觀點出現。從以上所說的,我們可以瞭解十七世紀的臺灣,不只與中國有關,更是世界的臺灣。我們不能只從中文的資料來研究臺灣,更應該要以世界的史料來研究臺灣。

十七世紀的臺灣,迄今很難清晰探究,乃因資料太多了、太雜了,只用中文是無法瞭解全貌的。必須要懂得多國語言,可是這樣的訓練,在過去我們認為不需要,只要懂得中文即可。但是,如果以現在眼光來看的話,只懂得中文的研究者,他是無法瞭解十七世紀的臺灣。十七世紀是一個富有變化、波濤萬丈、多采多姿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說與十七世紀之前,即已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族之時代可相提並論的。原住民族是一個海上的民族,他們駕著獨木舟即可周遊世界,縱橫整個東南海域。因此,十七世紀之前,臺灣早期的居民,是非常活潑的海洋民族,活躍於海域和臺灣島嶼。同樣的,十七世紀臺灣的領導者,或佔領臺灣的政權,也都不侷限於一地,能夠橫跨好幾個國家或好幾個洲,能夠與大陸性國家往來。或者是可以說,他們都是可以橫跨好幾個國家的冒險者,臺灣只是他們其中的屬地而已,只是他們活躍的地區之一而已。如果能夠以這樣的眼光來看的話,我們必須重新研究、重新評價十七世紀臺灣史。目前,我們常常說要利用外國的資料、外國歷史的著作以及外國歷史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重新檢視臺灣歷史的發展。十七世紀的臺灣,歐亞各種勢力侵入的年代。我們以新史料、新觀點來研究這個時代,可以突破研究格局及傳統中國史觀的侷限,而認定臺灣歷史發展的真意。臺灣與世界的互動,正是十七世紀的臺灣歷史發展的特色。

2005-10-22 17:59:0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諮議參軍 7 · 0 0

1.十七世紀20年代,台灣成為海盜--顏思齊的大本營,鄭芝龍在顏死後繼承其位,投降明朝,率部眾回福建。

2.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建立熱蘭遮城
*對原住民政策︰
-長老於轄區內可行司法權
-傳教士為統治原住民的行政官
-利用羅馬字拼注原住民語言文字
*對漢人政策
-只給生產工具、不給土地所有權
-禁止與原住民私相交易
-任意遷徙其離開耕作地
-刻捐雜稅
-強迫娶原住民為妻者改信基督教
-禁私藏武器和自由集會
****1652年,郭懷一抗荷

3.1626年,西班牙人佔領台灣北部,於滬尾建聖多明哥城,致力於傳教(天主教)。1642年遭荷蘭人驅離‧

4.(一)1662年鄭成功驅逐荷蘭,進取台灣,台灣開始第一個漢人政權
*制度︰一府二縣;赤崁設承天府、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稱台灣為東都
(二)鄭家諸葛--陳永華輔佐鄭經改革
*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州,設南北路安撫司
*台南建孔廟(台灣首學)、中央設學院、地方設學校
*三藩之亂時曾佔閩粵,兵敗回台,政事交與長子鄭克臧
(三)墾植
*核心︰承天府安平鎮
*軍屯為主(左鎮、左營…)
(四)貿易
*由於清政府海禁,以廈門為橋樑,和中國行走私貿易
*與英國簽訂通商條約,以鹿皮、蔗糖換取軍火、布料

2005-10-24 17:03:5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oyce 4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