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上題~請問該如何看待面對?

2005-10-21 08:00:56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善知識,大哉問,
地藏菩薩本願經如是說,閻浮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是諸眾生有如此『習』。
所以當行者觀照自己舉心動念的的內容時,便知自己的『習性』,而這些習性正好是行者這輩子該修正的『功課』所在。
是故,應維持『覺知』,如實知為何有這些習性?到底是生命中缺乏哪些特質?以致被此習性所染,當如實知之後,才有可能『離』的機會。
當如是持續練習『知』,而後才有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末學是如是看待。

2005-10-21 10:52:4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這句話ㄉ意思是說.要叫我們多多ㄉ關心自己ㄉ心念.當你思想開始想到壞ㄉ時候.你能當機立斷ㄉ加以滅除.這才是關心ㄉ基本功夫而已.這是我ㄉ淺見0

2005-10-21 12:30: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國峰 7 · 0 0

標題:如何轉善業成淨業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是讀誦大乘經典者常用的『迴向偈』之一。其所謂『三障』就是指業障、報障和煩惱障三種。常常有人報怨「我並無做何壞事,為何業障這麼重?事事這麼不如意?」其實如同 普賢菩薩所開示:『吾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如果業有形體的話,整個虛空將無法容納。』

大致上『業』可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三種。造善業來世將生三善道(天、人、阿修羅),造惡業來世將生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又依其由來分為身業(殺、盜、淫)、口業(妄語、綺語、兩舌、惡口)、意業(貪、瞋、癡)三類。依『唯識論』的見解,一個『業』即是一次『生死』的種子。所以若要脫離六道輪迴,不但不要造『惡業』,而且要把所造之『善業』轉變成『淨業』才能超出三界纏縛。何以故?蓋以『布施』造善業為例,若不把它們轉變成『淨業』,布施者將與受施者纏結於未來『善業果報』中,永遠不能出離三界火坑、了脫生死。那麼要如何『轉變』?首先要有『三輪體空』的心態,就是不要一直存有布施的『我相』、被布施的『物相』和受布施的『人相』,念念不忘。而且如果能夠做到『金剛經』所開示的『無相(我、人、眾生、壽者)布施』,其功德將如同『虛空』一樣無量無邊。其次就是將該『布施的功德』如同本人以前所寫『學佛心得分享』中介紹的方法,在『佛、菩薩』之前迴向,就可以轉變成『淨業』。

如何才能做到『三輪體空』『無相布施』?只要認清(1)因緣觀(感激有受施者的成全,我才能有做善事的機會)、(2)無常觀(觀行無常,應把握做善事的機會)、(3)生死根本觀(財物是五家共有-水災、火災、盜賊、國家征稅、不肖子女-應該多多積功累德,做為往生資糧)、(4)果報觀(財布施得財富)的『真諦』,此亦即本人以前所寫『學佛心得分享』文章中,所述『布施次第』的最高境界『通達諸法實相施』。

如果你是已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學佛修行者』,在行『布施波羅密』時,更應配合『持戒波羅密(例如所施之物非犯戒得來的)』、『忍辱波羅密(例如不因受施者的惡劣態度或第三者的扯後腿而生氣或打退堂鼓)』、『精進波羅密(例如應依自己的財力接二連三地去布施)』、『禪定波羅密(例如布施後不要念念不忘或受到讚揚也要如如不動)』、『般若波羅密(例如要用智慧去判斷何者值得布施何者不值得布施,避免助紂為虐)』,如此才能達到『布施波羅密』的圓滿相,也才能超出三界脫離六道輪迴,到達『涅槃』的彼岸,願與諸位仁者共勉之。PM 11:19 2000/12/28

2005-10-21 09:47: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金鋼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所以不舉心動念很好, 有也無所謂 ^_^

2005-10-21 08:39:0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Hippo 5 · 0 0

妄想本無因
隨他去~~~~~~~~~~~~~~~

2005-10-21 08:07:0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6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