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要演一齣戲.是有關孫子的故事.但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所以希望藉助大家的幫忙.幫幫我>"<
2005-10-20 16:16:49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草天使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孫武,字長卿,本是陳國厲公的公子陳完的後裔,出生於春秋末期齊國安樂(令山東惠民),約與孔子同期。其祖先上世為齊國武將。西元前六七二年,陳國發生內亂,陳完逃奔到齊國。此值齊桓公之時,陳完被任為「工正」,管理百工之事,並以食邑改姓田氏。田氏幾代以後,其家族爭取民心,民眾「歸之如流水」。由於順應當時社會經濟關係的變革,田氏逐漸成為齊國新興勢力的主要代表。在齊景公時,田完的五世孫輩田書,是一位善戰的將領,因攻打莒國有功,被新封食邑於樂安(今山東省惠民縣境內),又被賜姓孫氏,而與田氏分立門戶,他就是孫武的祖父。孫書率齊軍伐莒之事,可對照左傳‧昭公十九年所記,時間在西元前五二三年。是年,孫武隨祖父遷居樂安,當為二十歲上下的青年。依此推算,孫武的生年約在西元前六世紀四十年代初。後來孫武以兵法見吳王之時,他正當三十歲左右的「而立」之年。這個年齡,與當時的孔子比照,約睌十年。又依文獻資料,孫武的父親孫馮,在齊國正式任為卿。很清楚,孫武出身在一個祖為名將、父為顯貴的門庭。這對於他自幼接觸文化典籍,耳濡目染用兵謀略,乃至日後總結戰爭經驗,無疑是提供了便利的家境條件。從司馬遷的史記開始,到劉向著新序等書,再到東漢班固的漢書、王符的潛夫論,以及越絕書、吳越春秋等書,這些著述對於孫武的行蹤,作出了較多的披露。司馬遷首次為孫武立傳,明確記述其生平事蹟。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載:「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很清楚,孫武是齊國人,著有兵法,後出奔到吳國,晉見吳王闔閭,進呈兵法十三篇。史記中還提及,孫武在吳國為客將,協助吳王向西面破楚入郢,又威震齊、晉於北面,建立了赫赫戰功。這些情況,除孫子本傳外,又有吳太伯世家、伍子胥列傳和律書等可作參照。然而,孫武長大後,卻由齊奔吳了。考查其中原因,情況較為複雜。春秋末年,齊國和其他黃河中下游流域的中原國家,不僅國與國之間兼併鬥爭激烈,而且在諸侯國內部卿大夫之間也是如此。年輕的孫武身歷其亂,這是引起他反感的重要因素。不過,促使孫武出奔的直接動因,可能是發生在齊景公三十年(西元前五一八年)的司馬穰苴之死事件。司馬穰苴也是陳完之後,改姓田氏。田氏後世追論的司馬法,即含有穰苴用兵之法部分。當時他以顯著戰功任為大司馬,在軍界有殊榮。可是一旦穰苴遭到讒害,即被景公解職而猝死(史記‧司馬穰苴列傳),成了卿大夫之間傾軋鬥爭的一個犧牲品。這件事,使孫武對齊國局勢感到失望,他終於作出了遠奔決定。由此舉可知孫武的品格和抱負,他投奔到被稱為「蠻夷」之邦但是國勢漸盛的吳國,也符合其品格和抱負。西元前五三二年,孫武與其家人避亂於吳國(今江蘇中南部一帶),乃在吳都姑蘇(今蘇州)附近隱居,躬耕壟畝,從事研究並擷取春秋二百餘年之戰爭經驗及教訓而著成兵法十三篇。在這期間結識了本為楚國亡臣的伍子胥,因有同樣的際遇而結為知交;時值春秋末年,中原地區為大國齊、晉把持,偏安於東南隅的吳國,在吳王闔閭當政後躍躍欲試,也想爭霸中原,但直接妨礙他的絆腳石是楚國。闔閭秣馬厲兵之同時,卻為缺乏領兵元帥所苦。避難吳國的楚國大臣伍員(子胥),一心想滅楚以報父兄之仇,乃有七次極力保薦自己好友孫武於吳王。(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在孫子本傳中,有一個富於戲劇性的故事。說的是孫武向吳王陳述兵法之後,吳王請孫武以兵法試練宮女。演練的宮女分成兩隊,由吳王的兩個寵姬分任隊長。孫武在操練前三令五申,操練中又三令五申,可是宮女們照樣嘻嘻哈哈,並不聽從指揮。於是孫武說:「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既已明而不知法者,吏士之罪也。」孫武為嚴明軍紀,要斬殺兩個隊長。吳王傳令,請孫武不要斬自己的愛姬。孫武認為「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斷然把吳王的兩個寵姬斬了。演練重新開始,宮女們都規規矩矩,沒有人敢出聲。陳列操練得整整齊齊,孫武遂向吳王覆命。由此可知,孫武是主張和堅持以法治軍的。你是要這個故事嗎??
2005-10-20 16:20: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避隱吳國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他出生於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媯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為陳國國君(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於陳國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媯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國,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媯完年輕有為,任命他為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姓媯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為齊國國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採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採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親。
由於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親都是善於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欒、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國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國展開,死後亦葬在吳國,因此《吳越春秋.闔閭內傳》就把孫武稱為“吳人”。
孫武來到吳國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國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國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親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國。他立志興兵伐楚,為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為密友。這時吳國的局勢也在動盪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國公子光利用吳國伐楚,國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為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為王,稱闔閭。闔閭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也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游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於,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制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體系。
孫武的兵法13篇,各有側重,波瀾起伏,分析透徹,見解精到,實用性強。為了使吳王能夠任用他,他在兵法開頭就說:“吳王聽我所陳之計而用兵則必勝,我就留在這兒,如不聽我計而用兵則必敗,我也就要再到別的國家去。”為了使吳王讀兵法感到親切,他在兵法中經常運用當時吳、越兩國衝突的戰例,有針對性地闡述。他在兵法中自比商朝開國大臣伊尹和周朝開國大臣姜太公,希望輔佐吳王統一王朝。
http://www.epochtimes.com/b5/1/7/6/c2722p.htm 全文網址
2005-10-25 08:09:4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lilyoct16 7 · 0⤊ 0⤋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2-03/08/content_11081.htm
孫武攜帶自己所著的《孫子兵法》拜見吳王。吳王看後大為讚賞,想看看他怎樣訓練軍隊,就召來一百八十名宮女讓他現場演練。
孫武將宮女分成兩隊,並分別由吳王的兩位愛妃擔任隊長。他向宮女們詳細說明操練的規則並告誡她們必須嚴格服從軍令。然後孫武就吩咐設置刑具斧鉞,並且再度告誡這些宮女:「軍法森嚴,切記要遵守命令,如有違令者,將以軍令處死。」
說完,孫武開始發號施令,但是宮女們嘻笑玩鬧作一團,根本不理會軍令。孫武以為大概是自己的命令說的不清楚,於是又認真地詳細說明訓練的要求及命令,可是宮女們仍然未將孫武的軍令放在心上,依舊嘻笑如故。
孫武於是嚴肅地說﹕「命令如果不清楚,就是主將的過失;但如果已經解釋清楚卻還不聽從指揮,就是隊長的失職。犯了過錯,按照軍法就應該斬首。」吳王見心愛的妃子要被斬首,就急忙攔住孫武。但孫武說:「既然大王委任我擔任軍隊的主將,即使大王有命令,在軍中我也有權不照辦。」說完仍堅持斬了兩個吳王的愛妃,並重新擊鼓傳令。
孫武再度發令後,宮女們便很認真地按照號令去做了,隊伍無論前進後退都整齊劃一,紀律分明。吳王知道孫武不論理論和實際操練都很內行,就請他擔任吳國的將軍。在孫武嚴明的軍紀訓練下,吳國的兵力日漸強大,成為稱霸一方的強國。
2005-10-20 16:26:4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蓓姬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