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請問臭氧層是如何形成而來的?              

2005-10-14 14:32:26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科學 另類科學 超自然現象

2 個解答

臭氧(O3)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有淡藍色的氣體,在大 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 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 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 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 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Stratosphere),在平流層 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是為 臭氧層(Ozone Layer),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 線,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2005-10-14 14:36: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先知 7 · 0 0

臭氧層的位置及命名:

地球大氣層之分層方法有幾種,最常見的是根據溫度的垂直分布與變化來劃分,最低的為對流層,其上為平流層,再上為中氣層,最高層為增溫層。各層之厚度及分界,常因時因地而異,並非一成不變
  其中平流層(Stratosphere)之範圍,約自10餘公里至50-55公里,自對流層頂至高約30-35公里處屬平流層下部,氣溫幾恒定不變,或隨高度之增高而略為上升。30餘公里以上,溫度反隨高度而增,平均每升高1公里,溫度約增加攝氏5度,至50-55公里處溫度達最高峰。平流層內源自地面之水汽及灰塵幾已絕跡,氣流平穩。而臭氧層就是位在平流層上部。
  之所以名為臭氧層,就是因為在此層的臭氧佔了大氣中約90%的臭氧,臭氧(O3)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有淡藍色的氣體,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 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臭氧吸收太陽的紫外線輻射後會放出熱能,於是平流層在此處的氣溫升高。


--------------------------------------------------------------------------------

臭氧層中的反應:

  對臭氧層傷害最大的是氟氯碳化物(CFCs),顧名思義,即是含有氟(F)、氯(Cl)、碳(C)的化合物,CFCs所以會對臭氣層造成如此嚴重的傷害,主要關鍵就在其所含的「氯」(Cl)。由於其化學性質相當穩定,所以其分子要上升到平流層才會分解,此時CFCs中所含氯會被釋出,而破壞臭氧。CFCs自l970年開始大量生產及使用,1986年全球CFCs消費量達113萬公噸。其中約有70%的量,會排放至大氣中,CFCs化性安定,生命期長達數十年至百年之久,因此會在大氣中不斷累積,最後上升至平流層。在這裡受到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產生氯原子與臭氧反應,使臭氧分解消失。科學家估計,由CFCs所釋出的一個氯原子在失去活性以前,足以破壞一萬個臭氧分子,因此對臭氧層造成莫大的威脅。

  在正常狀況下,平流層中的臭氧分子,是處於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高層大氣中的氧分子(O2)吸收紫外線,分解成活潑的氧原子(O):
  O2+hv→O+O
氧原子再與鄰近的氧分子反應生成臭氧:
  O+O2→O3
臭氧也會因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生成氧原子和氧分,或是與活潑的氧原子作用形成氧分子:
  O3+hv→O2+O
  O3+O→O2+O2
臭氧就在這些反應中不斷生成與分解,維持著微妙但脆弱的平衡。


  氯則會破壞這種平衡。CFCs在平流層受強烈紫外線照射而分解產生氯,氯會與臭氧反應,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lO):
  Cl+O3→ClO+O2
帶有自由基的ClO非常活潑,若與同樣活潑的氧原子反應,便生成氯和較安定的氧分子:
  ClO+O→Cl+O2
  而這個被釋出的氯,又可以再與臭氧反應,因此氯一方面能夠不斷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卻又能在反應中再生。

  但過去有些研究認為CFCs對臭氧的破壞有限,那是因為氯和ClO也會和大氣中的其他成分作用,而生成不會破壞臭氧的化合物。其中氯會與甲烷(CH4)作用生成氫氯酸(HCl),ClO則會與二氧化氮(NO2)作用,生成硝酸氯(ClONO2)。HCl和ClONO2被稱為「氯貯存物質」(chlorine reservoirs),因為它們本身不會與臭氧反應,但在某些狀況下卻可以釋出能破壞臭氧的氯。
  既然氯會形成不破壞臭氧的「氯貯在物質」,為什麼還會有臭氧洞?而且CFCs主要是由北半球工業國家所排出,在北半球大氣中的CFCs濃度也高於南半球,那麼為什麼至今最大的臭氧洞是出現在南極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顯然南極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狀況,與臭氧洞的形成有密切關聯。冬季在極區上空平流層形成的渦旋阻斷了空氣的交換,造成極低溫狀態(低於-80"C),這種極低溫有助極性冰雲產生。氟氣碳化物經過化學反應形成ClONO2、BrONO2、和HCl等化合物,被吸附在冰雲表面。當早春陽光出現時,這些化合物被轉換成活潑的Cl、Br或Cl0、BrO以驚人的效力和O3分子反應,造成平流層O3大量損耗。雖然自 1988年起,北極地區冬春季期間亦出現類似的O3破壞情形,但沒有如此嚴重,原因有二:

北極地區平流層溫度很少低於 -80℃。

北極地區平流層氣旋在陽光出現前通常已經消散,帶著O3的空氣可以進來,補充流失的O3。


--------------------------------------------------------------------------------

氟氯碳化合物的使用範圍:

  氟氯碳化物之所以會被大量使用,是由於穩定性高,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

●發泡劑:
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PS)發泡及PE發泡等,如: CFC-11 。

●冷媒 :
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 :
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113。

●噴霧劑:
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進之噴霧裝置,如CFC-11、CFC-12 。

   此外,海龍(Halon)也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因具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許多需要防火安全場所的滅火劑。然而,由於海龍破壞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所以在使用上更值得關切。


--------------------------------------------------------------------------------

臭氧層破洞對生物圈的影響:

  由於臭氧能吸收波長230至350 Å (埃)的紫外線,失去臭氧層的保護,將使地球生物圈暴露於更多的輻射線下,這可能會造成:

●人類皮膚癌、白內障等疾病罹患率增加

●動物免疫系統受抑制

●植物生長遲滯、農作物減產

●破壤自然生態的平衡

●改變氣候、造成溫室效應,間接造成海平面上升


--------------------------------------------------------------------------------

全球管制 CFCs 遏止臭氧層繼續惡化:
  基於使用 CFCs 將導致地球臭氧層被破壞之共識,聯合國環境委員會召集世界各國共商對策,於一九八七年在加拿大蒙特婁舉行會議,簽署了「蒙特婁議定書」,對氟氯碳化物的使用進行國際性的限制行動,將 CFCs 用量凍結於一九八六年的水準,再分階段削減。截至一九九一年六月蒙特婁議定書第三次締約國大會上,締約國已增至七十一個國家,而我國雖未成為締約國,亦同樣配合其管制措施。

------------------------------------------------------------------------------

生活中如何保護臭氧層:

避免購買以CFCs為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膠產品。

避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填充劑和冷藏箱。

避免用以CFCs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用機械噴霧式之產品。

採用替代品,例如用丙烷代替CFC,做為噴霧劑及以對臭氧破壞能力較小的HCFCs取代CFCs。

購買使用CFCs替代品為冷媒的汽車、冰箱和冷凍空調設備。

汽車空調補充冷媒時,應要求維修廠服務人員,先將存留在冷氣系統中之CFC冷媒回收或回用,以減少CFC使用量及排放量。

不購買以氟溴烷當推進器的火器。

使用保麗龍和泡綿,因其原料含 CFCs ,而且使用完後,其廢棄物是永久的公害。

考慮暫緩購買新的冷、暖氣機和冰箱,等到目前已在發展和試驗階段的替代品上市。

2005-10-14 16:44:1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查無此人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