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懇請 善知識大德不吝惠賜高見,合十感恩

2005-10-13 20:10:52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7 個解答

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23/125-146.htm這篇文章提到五下分結、五上分結。若能永斷這十結使,就能達到仁者的心願。

2005-10-14 12:34:1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1)應先見法性,即悟第一義諦.
(2)之後才能避免盲修瞎練,才能入於菩提正道.

2005-10-14 11:21:0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walk 7 · 0 0

善知識,應如佛陀教導,記載於金剛經。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2005-10-14 07:50:0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生命愛徒 7 · 0 0

靈魂本是自由,束縛並不存在~
苦苦追求解脫...
反而會陷入一種慾念中
然而~
拋開"想要得到解脫"的慾念後
反而有可能得到真解脫

至於拋開這慾念的具體方法,
從古至今,
已經有千百種被人類所記載!
其經書典籍多如星辰,

只是,得道者有限
恐怕這便是所謂的"造化"吧

隨緣,隨緣~祝安

2005-10-13 22:14: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我很笨,談不上解脫,更勿論究竟解脫是何滋味~
這樣吧,我說得不好,但也想發表發表看法,
我想應從心中袪~能生的是妄心,要滅的也是妄心~但除心而已!

禪宗說~無心之人!(直下頓了)
=============
(頓悟入道要門論)
問,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
問,從何而修?答~從根本修!
問,云何從根本修?答~心為根本!
問,云何知心為根本?答~楞伽經云:[心生即種種法生,心滅即種種法滅],
維摩詰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即佛土淨],遺教經云[但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經云:[聖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調心不調身,愚人調身不調心]
佛名經云[最從心生,還由心滅],故知善惡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為根本也!
若求解脫者,先須識根本 ,若不答此理,虛費功勞,於外相求,無有是處!

2005-10-13 21:15:2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STORY 6 · 0 0

偏執即偏僻固執某一方而不通達他方之意。梁高僧傳卷三(大五○‧三四二上):「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廣百論釋論卷十(大三○‧二四九中):「偏執如來破相空教,非毀所說顯實法門。」又執著於此類偏頗之見解,稱為偏執見、偏見。

「放下」為禪林用語。謂拋下手中之物。又作放下著(著,語助詞)。即指離棄一切邪念、妄執,達於解脫自在、了無牽掛之境界。

解脫意謂解放,指由煩惱束縛中解放,而超脫迷苦之境地。以能超度迷之世界,故又稱度脫;以得解脫,故稱得脫。廣義言之,擺脫世俗任何束縛,於宗教精神上感到自由,均可用以稱之。如從三界束縛中獲得解脫,分別稱為欲纏解脫、色纏解脫、無色纏解脫。由修習所斷煩惱之不同,可分為見所斷煩惱解脫、修所斷煩惱解脫等。特殊而論,指斷絕生死原因,不再拘於業報輪迴,與涅槃、圓寂之含意相通。

 佛教原以涅槃與解脫表示實踐道之終極境地,其後乃逐漸形成種種分類而加以考究。例如:有為解脫(指阿羅漢|得解脫者|能明白了解心之作用,即勝解)與無為解脫(涅槃),或性淨解脫(指眾生本具離煩惱之清淨本性)與障盡解脫(由於現實之煩惱污染本來之清淨,故今斷其煩惱而得解脫),或心解脫(指心離貪愛)與慧解脫(以智慧觀照,而遠離無明),或慧解脫(阿羅漢未至得滅盡定者)與俱解脫(阿羅漢至得滅盡定者),或時解脫與不時解脫等二解脫。此外,另有煩惱解脫、邪見解脫等十解脫。

 由耳聞佛法而得解脫,特名耳為「解脫耳」。解脫味,意指解脫之真味,由於解脫之境地乃平等無差別,故又稱一味。以小乘佛教而言,得解脫最速需經三生,故有「三生解脫」之說。同時,稱如來為真解脫(真實之解脫),稱阿羅漢為一分解脫。一分解脫非真實究竟之解脫,蓋如執著於得解脫者,則將不饒益他人,故亦稱為「墮於解脫深坑者」。

涅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 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復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餘之依身,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槃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槃,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槃經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略稱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槃,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說即以此為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為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天台宗則分為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槃。又作應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再迴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餘還生。同時,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為涅槃之城,亦稱無為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餘依涅槃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槃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

2005-10-13 20:53:5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Lee 6 · 0 0

提供一個方式讓你參考
看 http://home.kimo.com.tw/chiu1951
有人依這種方式得究竟解脫,但這些人等肯定了自我後卻有相同的感想,"未舉步己到家"
信不信由你

2005-10-13 20:36:3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平 常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