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是否大、小乘之分?有何差別?
2005-10-12 22:26:53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5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有人問:「什麼是大乘佛教?什麼又是小乘佛教?」簡單地說,小乘是自度,大乘是度人的。「乘」是車乘,小乘是小的車子,可以乘載一個人,所以叫小乘;大乘是大車子,可以乘載很多人,所以叫大乘。我們應該學習大乘佛教的精神,利益方便很多人,讓人人都可以搭乘。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麼呢?有六點:
一、以布施來度人:度人首重布施,布施給人利益,給人快樂,給人歡喜,給人方便。
二、以持戒來節欲:人的欲望是無窮無盡的,節制欲望要靠持戒。持戒就是約束不當的、不好的,凡不可為的皆不能做。
三、以忍辱來修持:最大的修養就是忍辱。佛陀經常教誡我們,布施、持戒功德都不及忍辱,「忍一口氣,風平浪靜」,忍的功德很大,可以消災免難。
四、以精進來降魔:社會上有聲色、名利的魔,內心裡有貪瞋、煩惱、七情六欲的魔,如果要降魔,必須要有精進的精神、勇氣、毅力。學佛修行和作戰一樣,要用精進勇猛和煩惱的魔王作戰。
五、以禪定來安住:我們安住在金錢裡,金錢被人倒閉就煩惱;安住在愛情裡,當愛情起變化就煩惱;安住在朋友間,朋友離開了也要煩惱;最好安住在禪定裡,處變不驚,以不變應萬變。
六、以般若來化惡:以般若智慧化除世間上的種種惡事、惡因緣,才能自度度人。
因此,大乘佛教的精神是:
一、以布施來度人。
二、以持戒來節欲。
三、以忍辱來修持。
四、以精進來降魔。
五、以禪定來安住。
六、以般若來化惡。
小乘與大乘是最熟知的名稱,然南傳佛教中不自稱自己是小乘佛教,唯大乘佛教自稱為大乘佛教。這說明以大乘為己任,對小乘佛教開始有貶稱意義。同時,其中含有判攝的想法。通常小者,有小、少、劣三義;大者,有大、多、勝三義。乘是渡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乘有運載義。又解釋小乘是小人所乘之物,大乘是大人所乘之物。以教理區別說,一方是淺,另一方是深,在行果差別上說有自利和利他及阿羅漢和佛果之不同。但在教理上區別不大明確,在行果上多少是有其絕對性的差別。
本來小乘,具體的,應該是指什麼佛教而說?實際上向來是指印度、中國、日本佛教的有宗,即以說一切有部為其代表,廣泛的包括了該部的前後所相同系統,加上現今流行錫蘭、緬甸、泰國的佛教。有部之說從古代般若經以來,大乘經論所稱呼的小乘佛教。所謂大乘經,在古代,其法數名相等及其他與小乘經幾乎沒有兩樣。所以大、小乘之區別是從處理態度的不同,結果其理論、實踐兩方面立場有了差異。向來有部所依的經、律、論,經以阿含經,律以十誦律,論以六足、發智、婆沙及此等同類論典。以阿含經被稱為小乘,所以佛陀說法也有小乘。又大乘說,佛陀是大、小乘俱說,因為當時眾生素質不同,為小乘根機者唯說小乘。在佛滅後為解說其系統,引述解釋其思想,大乘佛教興起,發現佛陀有大乘之說法。然而阿含經主要是原始佛教時代上座長老之編纂與誦持的經典,反映了這些人的理解而固定了一切,決不是如實表現出根本佛教的全部意趣。律、論也是這樣,但是這些阿含經及律部並未完全失去根本佛教原意,不得不從事批評的研究而加以選擇。這樣,在原始佛教阿含經及律部以前又建立根本佛教。近來,對於這些傳承問題的發現尚在處理中。如此,凡與根本佛教,以維持傳承,上座長老之上座部系統統稱為小乘佛教,處理與此根本佛教相反立場,即上座長老所反對的系統,經由大眾部發達所解釋的為大乘佛教。故以大乘佛教是佛教的正系,小乘佛教不過是旁系,因此大乘和小乘是從各人的態度與立場不同的說明。
2005-10-12 22:36: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喬伊絲 5 · 0⤊ 0⤋
大乘與小乘之區別為何
所謂『聲聞乘』者,乃謂諸眾生常勤精進安住正念,樂等引定離諸諂誑,信知業果不著五欲(財色名食睡),世間八法(又名八風,即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所不能染,修善勇猛如救頭燃,常審諦觀諸蘊界處,恒樂安住所有聖種,具此相者名聲聞乘。所謂『獨覺乘』者,乃謂諸眾生具上述聲聞一切功德,復能於彼五取蘊中,數數安住隨無常觀,數數安住隨生滅觀,普於一切緣生法中,能審諦觀皆是滅法,具此相者名獨覺乘。所謂『大乘』者,乃謂諸眾生受持第一清淨律儀,修行第一微妙善行,具足第一堅固慚愧,深見深畏後世苦果,遠離所有一切惡法,常樂修行一切善法,慈悲常遍一切有情,具此相者名大乘。故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開示,三者具有下列數種區別:
(一) 菩薩摩訶薩為斷無量無數眾生生死流轉,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斷生死,為他說法。
(二) 菩薩摩訶薩為令無量無數眾生渡四瀑流,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令己渡四瀑流,為他說法。
(三) 菩薩摩訶薩為除無量無數眾生諸煩惱病,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除諸煩惱病,為他說法。
(四) 菩薩摩訶薩為斷眾生諸蘊煩惱習氣相續令盡無餘,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斷諸蘊煩惱習氣相續有餘不盡,為他說法。
(五) 菩薩摩訶薩為成大悲等流果故大悲為因,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不為大悲等流果故無大悲因,為他說法。
(六) 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有所顧念,為他說法;聲聞獨覺於諸眾生無所顧念,為他說法。
(七) 菩薩摩訶薩為息一切他眾生苦,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息己所有苦,為他說法。
(八) 菩薩摩訶薩為滿一切眾生法味,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滿己身法味,為他說法。
(九) 菩薩摩訶薩為諸眾生得勝法明,為他說法;聲聞獨覺但為自己得勝法明,為他說法。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無量律儀,普為除滅一切眾生大無明闇、大怖畏事、一切衰損,得大光明及大名稱,如實覺悟一切智智,為他說法;聲聞獨覺少分律儀,但為滅除自無明闇,得小光明及小名稱,如實覺悟少分法智,為他說法。是故聲聞獨覺無有於他實懷顧念,無有於他實懷悲惻,無有於他實不輕弄,無有於他實為利益,無有於他實為拔濟,無有於他實行薦舉,無有於他實欲稱歎,無有於他實無諂曲而行讚美,無有於他不顧己身令彼安樂,無有於他不起誤失身語意業,然而住大乘者,無有於己實懷顧念,廣說乃至無有於他發起誤失身語意業。
2005-10-13 09:40: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