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小乘佛教的差異性
大乘小乘佛教的差異性
2005-10-09 18:12:08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小乘佛教是追求個人的解脫,且認為釋迦牟尼是唯一的佛,世人無法藉由修達到佛的境界.
大乘佛教則要普渡眾生,強調人人皆有佛性,都可以成佛.
2005-10-09 18:53: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itron 1 · 0⤊ 0⤋
城堡裡的公主 的說法是正確,正解的答案則有待商榷,版主有亂選的之嫌...
2010-02-19 05:01: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亨子.易經風水命理學人 7 · 0⤊ 0⤋
佛教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來已有2000年的歷史,按語系可劃分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佛教在中國藏、蒙、傣等少數民族中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宗教,教徒上千萬人。現在全國共有寺廟9500餘座,出家僧人約20萬人。 成立於1953年6月3日的中國佛教協會是中國各民族佛教徒的聯合組織。其宗旨和任務是:協助發揮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聯繫各民族各地區佛教徒的橋梁作用,協助人民政府貫徹宗教政策,團結全國各族佛教徒,發揚佛教優良傳統,培養佛教人才,研究佛教歷史和教理,保護和整理佛教文物,維護名山大寺,開展各國佛教徒的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為開創佛教徒為四化建設、祖國統一和維護世界和平事業服務。最高機構為全國代表會議,佛教協會還在全國創辦了14所佛學院。 (http://big5.chinataiwan.org/web/webportal/W4236447/A4233324.html)原始佛教沒有大小之分 釋迦牟尼佛陀(Sakyamuni Buddha)所創的學說稱為「佛學」(註二),是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智慧產物,後來演變成佛教。佛教本身是一種知識與智慧的宗教,大約在兩千年前傳入中國,當時雖以開創佛教的釋尊佛陀之教化為標榜,但實質上卻早已和釋尊的本意相差甚遠 (註三) 。後再和中國原有的思想相接觸,不斷變化,不斷發展,最後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新學說 (註四) ,遂不同於東方其他國家的佛教了。 釋尊在世說法長達49年,由於當時印度社會「不立文字」的潮流使然,釋尊從沒有自己寫過一言一句的文字。在他滅度後第四個月,才由學德並高的五百位比丘從事第一次結集,也才有了傳諸後世的經藏和律藏。 釋尊滅度後一百餘年,七百位比丘再進行第二次結集;再一百餘年後,阿育王召集一千位比丘進行第三次結集;佛滅度後四百多年,迦膩色迦王召集五百比丘進行第四次結集,這四次結集的經文全是「小乘經典」,因此後世就有人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議論(註四)。 本來在釋尊的時代,佛教並沒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分別,真正的分別只是因傳法對象的不同,所說的內容和境界有所不同罷了(註六)。 何謂「小乘」和「大乘」? 現行於亞洲各地的佛教,通常區分為北傳佛教及南傳佛教兩種,前者是根撩由梵語轉譯的佛典為依歸,教義以兼度自身及他人為旨,因此習稱「大乘佛教」。後者是根據巴利語佛典為藍本,崇尚標榜自我徹悟,因此習稱「小乘佛教」。要知道這純粹是後世之人賦與的區分而已,而且更要體認所有的佛經都是「翻譯文學」,它常隨教所被,各在崇佛的國家以各國語言譯成的(註七)。 由於傳到中國的是北傳佛典,自隋唐以後都以大乘佛教自居,學佛者以談小乘為恥,看不起小乘佛典,甚至於不少法師一生只閱大乘佛典,不知小乘佛典的內容,其實,小乘為大乘之基本(註八),小乘佛典才是真正的原始佛典。大乘小乘的「乘」這個字在佛教界唸作ㄕㄣˋ,不知起自何年,這個唸法的正確性值得商榷。《佛學大辭典》說:「乘,梵語,舊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又說「一乘,成佛唯一之教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註九) (為行文方便,以下用「大辟典」簡稱這本辭典)。明白指出「乘」是「乘載」之義。 《佛教術語辭典》也說,所謂「乘」有乘坐物之意,是能將眾生從迷惑世界送到覺悟世界的乘坐物(註十)。 (為行文方便,以下用「術語典」簡稱這本辭典)。 1975年,泰國僑界在泰王御封華宗大尊長普淨上座的領導下,透過各高級知識份子大比丘僧,以整體力量歷經三年編纂完成《漢梵英泰佛學辭典》,台灣天華出版公司曾在一九八二年出台灣版(註十一)。 (為行文方便,以下用「四語典」簡稱這本辭典)。這本辭典羅列中文、梵文、英文、泰文,因此由其中英譯字意也能讓我們研究出「乘」的本意就是「乘具」,所以大乘、小乘的「乘」字應唸作ㄔㄥˊ,而不是現在普遍所唸的ㄕㄣˋ
2005-10-09 18:14:0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0⤋